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1
  • Sep
  • 2018

別再被電影誤導了!印象中兇殘的鯊魚 其實是「害羞的膽小鬼」

作者 換日線

2018/09/01 16:16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換日線》顏孝真/Vanessa潛進世界:曾經是平凡的上班族,一個念頭的改變踏出台灣,打工度假當起背包客,履歷表填下滿滿故事。而後聽到海洋呼喚,從大堡礁開始踏入海世界,並從潛水教練邁向世界,曾於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洲、帛琉、菲律賓工作。中了藍色海多精及白色雪多精的毒,現在夏天駐點沖繩,專職潛水旅遊,水攝教學。冬天在北海道二世谷滑雪。空閒喜歡寫作、旅行。)

 

 

鯊魚,是不是光聽到就讓你有點心驚膽跳,腦中浮現《大白鯊》的電影情節,覺得牠很兇殘、具有攻擊性?

 

 

電影引發的「滅鯊行動」

 

 

說起鯊魚給人的負面印象,不免要歸咎於 1975 年上映、由國際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執導的電影《大白鯊》(Jaws)故事描述一個度假小島上出現了一隻食人大白鯊,使多名遊客喪命,當地警長、海洋生物學家及職業捕鯊手遂一同出動,執行獵殺任務。

 

 

 

據 BBC 報導,電影最關鍵的一擊,是把大白鯊刻劃成了一隻「愛記仇」的生物,記得所有想致之死地的人類,並懷有報復的殺戮之心,在莫測的海洋中伺機而動。

 

 

由於電影實在太成功,許多大白鯊效應接連產生,人們把鯊魚跟危險畫上等號,漁民開始大量捕鯊,還認為自己在做好事,無奈當時的社會風氣也鼓勵這樣的行為。更別提自《大白鯊》上映至今40 餘年,期間不斷有相似題材的電影推陳出新,無論劇情如何變化,不變的是一再強化鯊魚生性殘暴的刻板印象,直到 2016 年的《絕鯊島》(Shallows),又一次把鯊魚恐怖食人的形象深植人心。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大白鯊》電影故事的創作者 Peter Benchley 曾多次公開表示如果他了解鯊魚生態習性,及其在生物界的重要性,絕不會寫出這樣的故事,他對此造成的生態影響深感抱歉,並花盡畢生心力宣導鯊魚保育

 

 

 

海洋裡的「清道夫」

 

 

如果你還是擺脫不了對鯊魚的偏見,我建議你別再看虛構電影了,不妨看看奉獻畢生心血推廣海洋及鯊魚保育的羅伯‧史都華(Rob Stewart)所拍攝的《鯊魚海洋》(Sharkwater),你才會了解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恐怖殺手」。

 

 

鯊魚是全球各大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動脈及靜脈平均分布在身體的特性,使牠能控制體溫,在溫度極端的地方都能生存。流線型的身體側面能感覺水壓變化,迅速產生電磁場,有極度敏銳的聽覺與視覺,捕食快狠準,效率極高,宛如大自然的「高科技」傑作。

 

 

 

儘管「配備精良」,鯊魚的個性聰明溫和,除了防衛跟覓食,從不作無謂的攻擊,永遠只吃自己所需的食物──通常是生命垂危的魚,此舉在自然機制中,有淘汰不適生存者的重要意義,與其說牠是掠食者,不如說是清道夫。

 

 

何況肚子餓的時候獵捕食物,是動物的天性與本能,人類也不例外,為什麼體現在鯊魚身上,就叫「殘酷的殺戮」呢?

 

 

鯊魚其實是「膽小鬼」

 

 

過去曾到許多地方潛水,猶記得澳洲大堡礁有豐富的魚種,魚群多得驚人,魚也一點都不怕人;綠島蘭嶼的珊瑚又大又美,軟珊瑚隨波搖曳的姿態,讓人心花怒放;馬來西亞有多到數不清的海龜;帛琉的魚風暴大到遮住太陽;菲律賓的微聚生物多元也多樣;加拉巴哥無論甚麼魚都是以數百條為單位出現──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美。而馬爾地夫最讓我驚訝的,就是鯊魚的數量跟品種。

 

 

印度洋的廣闊海域,住著數十種鯊魚,整座島圍繞著大大小小的鯊魚,包含了巨無霸的鯨鯊,甚至潛水中心水屋正下方就住了兩隻──看到這裡是不是又嚇到你了呢?

 

 

其實熱帶海域看得到的多是珊瑚礁鯊(Reef shark),常見的是黑鰭(Blacktip)、白鰭(Whitetip)跟護士鯊(Nurse shark),體型大多在 1-2 米左右,差不多是一個成人的高度,我們穿上蛙鞋後在牠們眼中,反而是個體積較大的生物;加上牠們個性溫馴害羞,並不會主動靠近人類。

 

 

當雙方意外相遇,鯊魚其實比人還恐懼,想看鯊魚非得小心翼翼,避免驚嚇到牠。不懂鯊魚的人看到會跑,懂鯊魚的人看到也會跑,不過是跑去追鯊魚,下次可別再驚慌失措囉。

 

 

魚翅的真正代價

 

 

除了對鯊魚的負面印象外,許多人想到鯊魚,還會想到海鮮餐廳裡昂貴的「魚翅」。魚翅指的是鯊魚背鰭、兩邊側鰭與尾鰭等四片翅膀,具有高度經濟價值,鯊魚的身體反而不值錢;因此,當漁船從海中捕撈鯊魚,割下有高度經濟價值的魚鰭後,便會把整隻鯊魚丟棄大海,失去鰭的鯊魚無法游動,傷口流血,只能在海中等死,十分殘酷

 

 

商人們將魚翅包裝成象徵地位與財富的高級食物,但其實鯊魚是食物鏈底層的生物,體內累積相對其他分層物種更多的重金屬含量。而有研究發現,魚翅的汞含量遠遠超過攝食安全量,吃一口魚翅跟咬一口鐵塊差不多,對身體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對生態更是如此。

 

 

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WCU 研究指出,目前有 66 種鯊魚面臨危險,111 種面臨生存危機、20 種瀕臨絕種。失去鯊魚的海洋生態失去平衡,許多生物會面臨絕種或繁衍過多的問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如果你正在讀這篇文章,請拒絕食用魚翅及購買鯊魚製品。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要從一年下雨 300 天的基隆港,來到年降雨不到 30 天的沙漠?──我的沙烏地海洋漁業觀察(一)

櫻花墳場,台灣最「美麗」的錯誤──一窩蜂熱潮背後,生態問題誰關心?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