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特赦扁立法院按摩店工作中獎黃國昌歌手2024海來阿木黃子佼高中生
  • 搜尋:

    陳柏華 結果共371筆

  • 【一步一腳印】糕餅老店拚傳統 一路承傳的古早味

    記者:「你現在最大的希望是什麼?」糕餅店經營者王明朝:「希望喔?希望這家店能夠延續下去,這樣。」 看起來不起眼的店面,隱身在新莊夜市服飾街裡,要延續下去,賣麵包,其實不難;從早上9點開門到晚餐後,街坊鄰居都知道,這裡有一個銅板就能填飽肚子的麵包,但王明朝想要延續下去的,不只這樣。 每個手工鳳梨酥,都是這樣揉壓過,再敲出來的;厚實的木頭模,角落已經敲鬆了,不過這幾塊模子還算新,「歷練更深」的模子就傳了三代,狀元餅不是現在常吃的餅款了,王明朝卻還留著上百歲的老模子。 當時沒有特別做紙盒包裝,餅模上刻的字,印在餅上,就是招牌;而現在店裡的招牌餅,是這種金牌鳳梨酥。 糕餅店經營者王明朝:「金牌的鳳梨酥,是以前是老阿公的時候,他們就在做了,傳給爸爸,爸爸就是跟我講說,你就這樣繼續做下去,這就是人家廟會拜拜的時候,用的一種喜氣的,『旺來』的意思,就『旺旺來』嘛,金牌的鳳梨酥,就是這樣延伸下去傳承下去。」 形狀就像信徒獻給神明的金牌,特別向南部廠商訂的純鳳梨餡,每個餅皮、麵團都是手感揉捏,長成這樣的手工金牌鳳梨酥,全台唯一,而且不加防腐劑。 剛剛塑捏成型,敲打揉壓出來,刷上蛋黃後,看來卻嬌弱又矇矓。糕餅店經營者王明朝:「因為你機器的話,它壓起來,會比較硬一點,然後吃起來喔,會比較乾一點,乾乾澀澀的,那你那個手工做的(餅)的話,完全就是很柔軟,因為靠我們手(做)的,完全就是有那個柔軟度在。」 一點點麵粉,灑在柔黃餅皮上,等著送進烤箱。糕餅店經營者王明朝:「機器是完全沒有辦法檢查餅的那個硬度,硬軟度。」記者:「人是有感覺的?」王明朝:「人完全是有感覺的,是真的。」 顧客的感覺是新鮮、不貴,不加防腐劑的金牌鳳梨酥,保存期限只有5天,價格就是一個銅板,不敢漲價,怕得罪老客戶。 王明朝是這家老店的接班人,他的感覺是戰戰兢兢,老店招牌從1870年掛起,來到現在,他這個接班長子,從有記憶以來,就在廚房忙到現在。糕餅店經營者王明朝:「會,會被師傅罵,小的時候,學習的時候會,常常被人家罵。」記者:「老闆的兒子也罵?」王明朝:「一樣罵,因為你如果沒有罵的話,就不長進了,啊你就是要去吸收的,他的就是罵你說,你哪裡不對,你哪裡不對,啊這樣你就學習得會比較快一點。」 多虧了任勞任怨的師傅們,嚴格地教出他這個接班人,王明朝20多年來,也不敢輕鬆,因為努力捧著的,是老店的招牌,柔軟甜美的招牌鳳梨酥,還有年紀比他還大的鎮店之寶。
    2010/03/07 22:46
  • 【一步一腳印】我們的堆肥名產 廚餘大變身!

    聽完演講,台南市鳳凰里的鄰居們,還有事要一起做,藏污納垢的老公寓水溝,常讓臭氣污物回堵到各家廚房。 里長吳湧輝找了幾個熱心鄰居,一起做環保志工,研究怎麼清溝渠?維修爆米花與冰淇淋機的莊慶和,研發出這款洗溝機,馬達、噴頭、細水管,組合起來像隻靈活的小老鼠,水刀往前,可以鑽上百公尺。 這小機器已經申請國家專利,因為好多社區都來借用了,借用前,也要學習使用技巧,得像洗溝三人組一樣,合作無間;不過吳湧輝12年前剛當里長時,社區氣氛可不像現在這麼和樂。 1800多戶的老社區,5000多居民,超過2000位銀髮族,兒孫工作忙,環境舊又擁擠,留在家裡的人寂寞,心情壞是常事,最頭痛的,就是要排解吵架糾紛。 婆婆媽媽們一起切菜,不是要辦桌,吳湧輝知道要大家別吵架,總得製造一些,吵架以外的活動;午後陽光下,鄰居們一起做環保,從家裡與附近果菜市場,收集來不要的菜葉、果皮,切碎碎,就是生廚餘液態肥的原料。 不臭的液態肥,算是鳳凰里的名產,但也算是被逼出來的,幾年前市府環保局找里長去開會。里長吳湧輝:「200個多里長過去,市府說給我們聽,我聽聽想,垃圾變黃金很好啊,局長就說,有什麼人願意同意?同意的舉手,我給你們感謝,沒半個人要舉,沒人舉嘛,局長給我揮揮手,說叫我捧場嘛,,我想想就手舉起來。」記者:「結果後面沒有人舉手只有你舉手?」吳湧輝:「只有我一個人舉手而已啊,回來以後媒體就報出去了。」 這下子老實的吳湧輝,騎虎難下,不管生廚餘堆肥臭不臭,都得做了。里長吳湧輝:「報紙就報出去了,回來以後里民罵,尤其我自己也很後悔,想說我慘了。」 超過30年屋齡的老公寓社區,堆滿廢物的死角,到處都是,要找塊空間來做堆肥,卻找不到,好不容易騰出一塊空間,附近里民就開罵了。 里長吳湧輝:「是啊,一直罵啊,里民抗議的抗議,土地所在那戶還叫我把東西搬去別處,我跟他說這不會臭,他說會臭,我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叫環保局來測,測這個臭味。」
    2010/03/07 22:41
  • 【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賣Pizza 大學生最愛美食

    台北大學的學生們一陣歡呼,熱騰騰的Pizza送到了,學校由台北市搬到三峽,新校園周圍的飲食選擇少了好多,便宜美食,剛開始只是夢想,但後來有人在三峽鎮外,發現了這家手工Pizza店,網路上口耳相傳,成了學生的最愛。
    2010/02/28 22:12
  • 【一步一腳印】堅持小事做到好 社區碎碎念里長

    林芝麻6個月大,原本在街頭流浪,但現在牠住在美容院裡吃好、睡好,是林小妹的大玩具。美容院老闆詹惠如:「芝麻咧,去叫芝麻下來。」
    2010/02/07 22:48
  • 【一步一腳印】鞋與空氣的難題 國產氣墊研發之路

    幾年前,羅枝芳拿到人生中的第一筆大訂單,他的小製鞋廠,終於有機會為一家國際知名品牌代工,生產40萬雙氣墊球鞋。不過,也就在這項工程中,羅枝芳發現,原來傳說中的氣墊鞋,和他想像的不太一樣。 製鞋業者羅枝芳:「早期有人做整個都是中空的,但是材料做好之後,這個產品做好之後,到消費者的腳上就沒氣了,沒氣之後,再經過人的重量踩下去,整個氣墊變扁,變成扁的,整個已經凹陷了,就沒有那個避震的空間,所以說人家一做到這個,他們就沒辦法突破。」 當時羅枝芳不方便批評給他生意做的知名大廠,而且隨著市場改變,這筆大訂單,也沒有延續下去。羅枝芳:「那個產品,它是一個很炫的東西,很炫的東西,它的流行,它是跟著流行,跟著市面的流行在走,鞋子訂單自然就下來,第2年就沒了。」 沒了大訂單,羅枝芳的鞋廠也面臨轉型和生存問題,看著當初為了代工氣墊鞋所訂製的模具,還有花過心思,研究了各種放在鞋子裡的氣墊,羅枝芳決定不靠代工,自己繪圖、研發,找到一條本土鞋的路。 羅枝芳:「你看喔,這哪有彈力對不對,它這個柱子中間還有一點點力對不對,但是我們踩它,是踩在上面這個,這個也是一樣,裡面都是硬的,這個是它旁邊是軟的,旁邊是軟的對不對,但是它裡面是硬的,那這個,這個更誇張,它只是貼在鞋子旁邊,側面,但是消費者就看,唉呦,這個鞋子,壓它壓不下去,那這個也是,這個裝在旁邊,都是一個噱頭,那有一些是旁邊那一個管狀的,弄這個,這旁邊塞一個管,管狀是做好看的。」 羅枝芳看市面上的氣墊鞋,都覺得達不到他的標準,所以選擇了一種環保素材,開始研發氣墊。羅枝芳:「因為這個TPU(環保素材),你看它,其實它有毛細孔,它毛細孔,它一旦就是說,慢慢的你氣在裡面,你一雙鞋子不是說穿1、2天,你可能穿1個月、2個月、3個月以上,那氣會洩掉,洩掉之後就沒有氣,所以說外界的一些廠商,他們就不敢做,因為氣洩掉了,就沒有所謂氣墊的功能。」 將環保素材抽真空後,氣墊成型,這些技術,對羅枝芳都不難,只是打了氣的鞋墊,好像還不能稱做氣墊,羅枝芳很擔心,會像從前幫人代工的氣墊一樣,穿久了,再加上人體的重量,氣就消了。 羅枝芳:「它這樣子,沒有任何功能,它沒有任何功能,我們要把所謂的這一個,這個單向閥,它是一個進氣、出氣的一個單向的一個閥門,要把它組裝到這個氣墊裡面,產生吸,然後這個空氣,壓縮機壓縮之後,把氣壓打到氣墊裡面,然後再氣囊,這個氣囊充飽之後,空氣要從這個管路,有沒有,這邊有沒有,有那個十字紋的噴口,會從這裡噴氣,噴出來,那空氣會一直從這邊進,你一走一步,壓縮一步,它就噴一次,所以你一天走下來,你腳裡面的新鮮空氣會非常非常的多。」 讓空氣在鞋墊裡循環,這才是羅枝芳想做的氣墊鞋,氣墊裡裝了閥門,空氣可以上下流通,不過這還只能做到鞋內循環,怎麼把外面的新鮮空氣抽進來,羅枝芳終於找到靈感,既然鞋子需要呼吸,那就在鞋墊旁給它裝個吸管。 羅枝芳:「我們去浮潛有沒有,你整個人是趴在水裡面,但是你咬著一根管子在上面,你氣就吸進來了,然後浮到水裡面泡泡跑掉,所以你那個噴出去的水,不是你剛剛吐出去,再把它吸回來,不是,它是從上面,一直進來的,一直吸進來。」
    2010/01/24 22:12
  • 【一步一腳印】「珍惜在地食材」 歐陸小館台灣味

    每天餐廳營業之前,洪俊豪都會出現在市場,當天要用的食材,當天採買,是他做廚師十幾年的堅持。 這天早上,洪俊豪的買菜行程,先來到了水果攤。廚師洪俊豪:「因為自己親戚本身也有在種葡萄,所以當初會有這個點子,也是從親戚那邊,他們家種葡萄,然後就是把葡萄,直接入到菜裡面。」 洪俊豪買菜,特別偏好當季蔬果。洪俊豪:「像現在啊,是油菜花的季節,對,所以,其實在國外的話,像義大利那邊,是油菜花入菜,其實是滿多的。」 穿梭在市場裡,尋找產地直送,最近還有一個原因,讓他堅持非得這麼做。洪俊豪:「比如說,最近比較紅的,就是那個神田主廚,米其林的主廚,對啊,他來台灣,他發覺了那個筍子,對,其實本來,我們在地,其實有很多好的食材,我們自己本身學西餐的,很多就是一直想說,學西餐就是,因為是外來的食物,所以一直要用國外的食材,可是我會覺得說,如果把本地的食材融入到西餐裡面,基本上,他是一個,其實料理無國界,只是說看你的呈現方式是怎麼樣,那食材的話,還是要用在地新鮮的比較好,空運的有時後,不一定是好的。」 國外明星主廚,接連來台,挖掘食材的衝擊,更讓洪俊豪擔心,台灣人會埋沒了就在身邊的好味道。記者:「這是現挖的嗎?」洪俊豪:「對對,這是現挖的,對啊,昨天挖的。」記者:「昨晚嗎?」洪俊豪:「對對。」 小攤子上,連根帶葉的胡蘿蔔,吸引住洪俊豪的目光,他刻意不選經過處理的胡蘿蔔。洪俊豪:「它不好看,其實它的養分其實是最高的,因為它這種其實不是像我們剛剛看到的那一種,精緻的紅蘿蔔,對,那種精緻的,其實它的養分不是很足夠。」 手上拎著這幾樣,當天採買的食材,帶回洪俊豪的小店,光是這樣,就夠他忙的了。 對洪俊豪充滿兒時記憶的葡萄,在廚房裡不當水果用,連皮帶肉加醬汁,送到爐邊,大火滾熟,再搭配烤箱裡剛剛出爐的烤雞,這道燒烤葡萄半雞,是他想在歐式料理中,提煉出台灣味道。 洪俊豪:「一開始也是用雞高湯,因為後來改成說,因為雞還滿搭的,然後就用雞下去試試看,然後用雞高湯,然後也用雞油下去用,可是試出來就是,總覺得就是,吃過的人,就會覺得說少了一個味道在,少了一個味道在的話,就會變得說,我該如何去補強它。」 洪俊豪想起以葡萄提味,但紅葡萄酒還有少許澀味,白葡萄酒又色澤混濁,最後決定,就把葡萄酒的概念還原,用整顆葡萄入菜。 洪俊豪:「本來只有用葡萄跟高湯下去熬,熬出來就是說,其實還差了一些些味道在,然後我就試著說,因為我們學西餐的,都會一點紅酒醬汁的作法,我就想說,那不然把紅酒醬汁熬出來之後,再加葡萄下去,再看有沒有什麼驚喜會出現。」 只可惜葡萄加醬汁,對洪俊豪來說,或許是爐邊的驚喜,但甜滋滋的葡萄,加上有鹹味的醬汁,讓上門的客人,覺得有點怪。洪俊豪:「不接受的,就是頂多就是醬汁吃一吃,然後葡萄還是把它留著,對,到現在還會有客人,就會把葡萄留著。」 不過洪俊豪還是繼續設計著他心中的跨界,混搭料理。義大利的手工餛飩,類似麵疙瘩,除了麵粉,裡面還要加入馬鈴薯,但洪俊豪把它換成另一種紫色的台灣食材,提色也提味。
    2010/01/24 22:09
  • 【一步一腳印】竹東橘子拚出路 生產、加工各司其職

    像這樣又濕又冷的寒流天,朱木田的橘子園也跟著受影響。柑橘產銷班班長朱木田:「變比較混濁、濁濁的,有沒有,不鮮艷。」 落在橘子皮上的雨滴,在關鍵的收成時刻,直接壞了橘子的賣相,天候,是農人不可抗拒的風險,不過早在30多年前,朱木田家裡的橘子園,也經歷了一場求新求變的大冒險! 當時,朱木田還在製造大廠當品管,橘子園是由已經過世的朱爸爸打理,朱木田假日回家幫忙,就在爸爸面前,把一丈高的橘子樹砍了一大截。朱木田:「因為柑橘樹有直立性,它想向光,它就一直長,一直長那麼高,我們要矮化,要把它中間的杯狀型,我們把中間的,有沒有看到,我們把中間的都鋸掉。」 離家工作的朱木田,認為農業要有新思維,橘子樹長得高,並不代表長得好,試圖說服朱爸爸,種橘子,應該更去蕪存菁。朱木田:「樹木還是要矮化以後,有沒有,產量又高,人工又節省很多,收益自然的增加,我以前剛做的時候,我父親也受了過路的很多排斥,你到底是經營果園,還是賺錢、還是觀賞用的,是觀賞用的話,你再矮化無所謂。」 只是在那個年代保守的農村,看到朱家竟然把一丈高的橘子樹,鋸掉一大半,矮人一等的橘子樹,比起其他農家,立刻顯得標新立異,而且朱爸爸最擔心的,就是橘子產量銳減。朱木田:「因為它本來很大棵的啊,很大棵,量一定比較多,我們矮化以後,量會比較減少,經過2、3年以後,矮化下來,空氣又好,結了果實又大顆,又結了滿滿的,生產量突然增加,賣相又很好看,他(爸爸)認為他是就不錯啊,這就是我們年輕人,有沒有,我剛剛不是跟你講,年輕人畢竟有年輕人的想法。」 現在回憶起來,雖然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朱木田還是很得意,還好當初不顧外人眼光,把橘子樹矮化,不但變成當地第一家改變栽種方式,增加橘子產量和品質的農戶,也讓爸爸很放心把橘子園交給他。朱木田:「我說爸,我柑橘這樣弄下來,矮化以後,你認為怎樣,他說很不錯啊,生產那麼多,他說,你5、6顆,你就採了差不多1千多公斤,1千多斤,他說那裡有那麼好的,產量突然增加起來。」 直到10年前,朱木田退休回家,全心投入橘子園,附近的農人都希望他到產銷班來當班長,帶著大家,把橘子種得更好,還要在外國柑橘叩關之下,幫本土橘子找出路,也就在這個時候,朱木田發現,竹東地區的橘子農,正面臨了一個難題,就是每戶橘子農,除了種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一般市場常見的椪柑、桶柑和海梨,還有一種體型小的酸桔。
    2010/01/10 22:37
  • 【一步一腳印】料理大考驗! 號召遊客光顧的草莓大餐

    草莓園群聚的苗栗大湖,正要收成,每到這個時候,張玉麗就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草莓園主張玉麗:「不接近的話,當然它也沒有靠近馬路,旁邊污染會比較少。」 張玉麗自豪她家的草莓,種在大湖山上,因為草莓性喜低溫,適合在海拔較高的地理環境生長,不需要農藥,就能自然栽培;不過,也因為這片得天獨厚的山區草莓園,讓張玉麗很傷腦筋。 張玉麗:「因為我們這裡離台三線有點遠,再上來的話,那遊客看不到我們的草莓園,那我們要銷售出去,讓遊客知道我們這裡有草莓園可以採收的話,當然就會比較困難一點。」 這幾年,張玉麗一邊收成草莓、一邊想即使種出天然無毒的草莓,但客人不上山,草莓再好也賣不出去,她得為她從小生長的草莓園,做些改變,改變的契機,或許就是一頓能號召遊客的草莓大餐。 不過張玉麗有點擔心自己的廚藝不夠專精,請了料理經驗20年的廚師李俊生來幫忙,兩人一起討論,要以西式的草莓大餐作為賣點,只是一開始,就遇上了難題。 張玉麗:「一直想把草苺去,譬如說搗爛啦,或是怎樣去醃漬它,其實這樣子做出來的感覺,都不是很好,或是去做拌炒的一個動作,但是這樣子出來的草莓的味道,有一點那個臭酸的味道,然後非常的覺得不行。」 沒想到酸酸甜甜的草莓直接下鍋,不但失去原本艷紅的色澤,入了菜,更難以入口,特別是這道張玉麗當作主打的草莓德國豬腳,勢必得放棄,把草莓和豬腳一起烤的構想。張玉麗:「我就想說,如果說,單純的就把豬腳用去蒸烤的方式出來,我就是調醬,就用切片沾醬就好了。」
    2010/01/10 22:17
  • 【一步一腳印】老家具的新生命 回收再造轉化無形溫暖

    蕭松和的改變,得從一堆垃圾說起,他經營資源回收廠,二手家具收購以及搬家生意,雖然只是10人不到的工作團隊,每天卻要處理好幾大卡車的各類資源。
    2009/12/27 22:45
  • 【一步一腳印】博士家的鐵板燒 突破傳統讓老店起死回生

    華燈初上的夜市街頭,潘威達剛剛回到家裡的鐵板燒店門口。 鐵板燒店第二代潘威達:「這是我今天教的,我今天帶一篇。」記者:「今天教的是?」潘威達:「今天教休閒,休閒事業管理,是教服務業操作實務,這是我在師大博士班念的,都是一些英文的報告。」
    2009/12/27 22:23
  • 【一步一腳印】半世紀老店尋生機 湯醬至上甜不辣

    吳家賣的這一碗「湯的甜不辣」,也是這1年來才開始轉變的吳克東,從父母手上接下開了快半世紀的老店,就在打算退休,交給兒子之前,沒想到即使是像這樣的一家小吃店,也會遭遇金融海嘯衝擊,生意掉了快一半,1碗50元的甜不辣,讓以往上門的客人開始遲疑,小吃是不是也要能省則省。
    2009/12/13 22:35
  • 【一步一腳印】親力親為求放心 代客烹調鮮超市

    對連泰棍來說,不管是從前當廚師,或是現在改行賣菜,經營一家專賣當季無毒農產品的小超市,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堅持一定要自己出門買菜。
    2009/12/13 22:17
  • 【一步一腳印】都市妙管家 「1999」幫市民解決問題

    加寬走道,是為了更方便輪椅往返,因為在高雄1999市民專線的辦公室裡,鍾雅雯和她6位屬於重度身障的同事們,都是坐在輪椅上接聽市民的電話。高雄1999話務人員鍾雅雯:「話務中心,您好,敝姓鍾,很高興為你服務。」
    2009/11/29 22:50
  • 【一步一腳印】「麵糰會呼吸」 幫麵包按摩的人

    每天下午接近4點,廖進通的麵包櫃上,才會開始漸漸填滿。麵包師傅廖進通:「就只有一次(出爐),只有辦法一次而已,因為它時間拉得很長,5個半小時的話,幾乎是一般麵包的2倍,所以一天只有辦法出爐一次。」
    2009/11/29 22:33
  • 【一步一腳印】廢校成營隊 台灣女婿推浸潤學英文

    台灣女婿Robert,從美國來台6年,最近他有一項上山下海的超級任務,那就是台北縣教育局想借重Robert在美國當過校長,和在台灣負責教會美語教育的經驗,幫助小學生學英文。
    2009/11/15 22:42
  • 【一步一腳印】超大碗公什錦麵 復刻往日田邊回憶

    每天早上,麵店開門前,吳建誠、張玲玲夫婦的行進動線,就是非得從北投跑到蘆洲的批發市場來買菜。
    2009/11/15 22:41
  • 【一步一腳印】創意西吃新素食 東方哲學融入料理

    如果非得把美味佳餚用二分法,分成中餐、西餐,或是素食、葷食,那在張光騫的廚房裡,將會看到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混搭哲學。
    2009/11/01 22:35
  • 【一步一腳印】四代古法曬柿餅 「陽光捕手」頑固的堅持

    香港遊客:「這個是奇觀啊!我們特地從香港過來,在這排隊拍它。」 秋天陽光下,長短鏡頭搶著聚焦的柿餅,就像萬眾矚目的大明星,不管是從哪裡來的攝影同好,都得依序排隊,才能記錄下這一季,新埔人家曬柿餅的風情。 削了皮的柿子,就像太陽底下千百個縮小的倒影,努力吸收充足熱能,讓柿餅香甜可口,所以有人說,曬柿餅的人,是秋天裡的「陽光捕手」。
    2009/11/01 22:04
  • 【一步一腳印】活得心安不賴帳! 不逃避的卡債族

    黃明榮的路,或許不是一條平坦的開始,不到1歲,發高燒造成小兒麻痺,已經讓他走得比別人還吃力。黃明榮:「很年輕就這樣子了。」記者:「都是自己來買菜,挑菜?」黃明榮:「大概20幾年有了。」
    2009/10/18 22:42
  • 【一步一腳印】大廚小館新滋味 創意料理賣純粹

    陳昭彰曾經是五星級大飯店的主廚,但如果他還留在那個豪華的廚房裡指揮坐鎮,這個時候大概也不可能在下廚前先下田,還有媽媽陪著,在家門口的小菜圃,共享田園之樂。
    2009/10/18 22:11
  • 【一步一腳印】共膳同樂 蔡家村作伙午餐

    蔡瀛:「蔣媽媽,來喔,來喔,早,早,早,早啊,等你們,等你們來幫忙囉,有時間就來啊,很樂意啊。」 每天中午以前,住在淡水鎮上的蔣媽媽,和這群已經升格當阿嬤的老鄰居們,就會來到位在山區裡的蔡家村活動中心,每個星期一到五中午,在這裡都有一場爺爺、奶奶們的午餐約會。 蔣媽媽和她的老鄰居們,也是午餐約會的成員之一,不過開飯前,他們就已經先圍著食堂門口的大樹,一邊聊天,一邊摘起等會要下鍋的菜。蔡瀛:「今天摘比較快喔,對啊,人比較多,人多摘比較快。」 這時候,廚房裡也正忙著,具有廚師執照的陳媽媽,白天孫子去上學,她熱心地天天來這裡當志工,爺爺、奶奶們吃的午餐,都由她一手包辦。蔡瀛:「他們竹筍都她先生跟里長種的,然後他們要自己去挖,挖一挖以後就回來大家分享,這都大家都會拿過來,我們就有什麼吃什麼,不過絕對營養、要少油、少鹽,你看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少油、少鹽,有時候慢慢改變口味,因為老人家慢慢,我本來煮他們半個月不吃,每次都倒掉耶,他們都半個月都在嫌,那個我都每天煮,吃到現在習慣了。」 陳媽媽掌廚,堅持每天大家的菜色裡,一定要有菜、有蛋,營養均衡,爺爺、奶奶進食堂前,陳媽媽早把狠話說在前頭,就算有人挑嘴,不顧健康,她也會變著法子,讓大家接受。陳媽媽:「我去買就是比如肉、蛋、海帶,我們這個,我們一餐就是,你看就是有一個蛋類,不管我昨天是洋蔥炒蛋,今天就菜埔蛋有一個蛋、有一個葉菜類、有一個肉類。」 陳媽媽在幫大家準備午餐前,還得先做好二十幾個便當,因為有些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沒辦法一起來吃午餐,山路又遙遠,所以就幫每個人準備好寫上自己名字的飯盒,中午前,為另一群獨居的爺爺、奶奶們,把便當外送到家,食堂中午很忙碌,還好裡裡外外都有蔡瀛幫忙。蔡瀛:「這個要幾元,這3、4元,加肉和加這塊紅蘿蔔加一些。」 蔡瀛:「11點20之前要送出去,因為至少要40分鐘,所以12點鐘之前,一定要送到,要不然那個老先生會在門口,一直等你慢個5分鐘,他們就很急了。」 之所以那麼了解老人家,望穿秋水的心情,其實是60歲的蔡瀛,5年前,剛剛從南部報社退休,回到故鄉蔡家村,準備投入蔡家村信仰中心,保生宮的總幹事選舉,在挨家挨戶拜票的過程中,才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家鄉,已經大量人口外移,年輕一輩的出外謀生,在山區裡的蔡家村,就只剩20多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蔡瀛:「那老人家,他們有幾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吃飯的問題,是他們最困擾的,尤其你如果到中午時間去拜訪的時候,他們都會很不好意思,有的人甚至躲起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吃的問題都不是很好,有些是早上吃剩下的,那留到晚上,留到中午,那中午吃剩下的就留到晚上,所以這個吃呢,變成鄉下裡面的一個農戶的困擾。」 身為蔡家村,第一個念完大學和研究所的人,想為家鄉做點事,受過報社工作訓練的新聞鼻,讓蔡瀛覺得應該就從改善老人家吃的問題著手。蔡瀛:「當初呢,有幾個我的前輩,我的長者、我的叔叔、伯伯,他們有6個人,6個人,一個人捐了10萬元,總共60萬元當基金。」
    2009/09/27 22:27
  • 【發現台灣味】老奶奶月餅 鄉愁化為家鄉味

    糕餅店開了60年,收銀檯也交給了女兒管,90歲的老奶奶高李森娣,還是習慣性的出現在廚房裡督軍。 糕餅店創始人高李森娣:「我有大的訂單,有特別的(節日),我一定上來(廚房),我一定要上來看連牆壁都洗。」記者:「所以他們整理啊、洗啊妳都要上來檢查?」高李森娣:「我要上來,上來一下(要檢查的)看他們一下,大致看一下。」 高奶奶用鄉音說著,從製作過程到環境打掃,她都得盯著,即使站在旁邊的阿標師傅,已經在這裡工作40年,高奶奶的提醒,還是時時刻刻縈繞在廚房裡。 高李森娣:「要漂亮擦蛋,再看火候,最重要火候很重要,每天都在講烤焦了,我就罵他們,昨天上來(廚房)了,昨天有月餅烤得不好,我就上來了。」 正是中秋前趕工出月餅的時候,前一天月餅皮上的蛋汁,老奶奶覺得還刷得不合格,廚房裡的師傅又惹來老人家一頓念。 畢竟這棗泥雙黃月餅,可是高奶奶開店60年來的鎮店之寶,自家師父炒的棗泥餡,再捏進兩輪像明月般又圓又亮的蛋黃,招牌可不能砸。 前些年在廚房裡,幾位師傅可就親眼目睹,當時已經八十好幾的高奶奶動了氣,當面罵蛋商拿了品質不好的蛋黃來,壞了棗泥雙黃月餅的口感,要蛋商把做好的月餅連同蛋黃一起買回去,老太太的威嚴,嚇得蛋商也只能乖乖照辦。 看高奶奶這樣嚴格,不過她也從不隱滿,她向來是動口不動手。高李森娣:「我都不會,都不會,我連炒飯都不會。」記者:「那為什麼會想到要開麵包店?不會擔心?」高李森娣:「心裡想好像這附近沒有什麼麵包店,因為我的父親母親都從大陸來的,負擔很重,就以此生活,就想做這個麵包店。」 開店之初,高奶奶就請到從上海來台的老糕點師傅,為的就是要做出外省家鄉味。 老師傅在這裡收的第一個學徒,就是從13歲做到53歲的阿標師傅,40年都在為高奶奶做月餅,阿標師傅謹記一句話,不管時空怎麼變月餅的味道不能變。 不過當專業的糕餅師傅,遇上強勢又嚴格的老闆娘,在變與不變之間,還是很難不起摩擦,為的還是招牌棗泥雙黃月餅。 糕餅師傅陳清標:「她是要求口味一定要夠重,棗子香味還要夠多,可是棗子越多的話,愈沒有辦法,形狀越不好看,棗子它如果愈濃的話,因為它會變形,容易變形,而且餡子不好炒。」 阿標師傅擔心的是棗泥過多,害月餅變形,高奶奶想要的是棗泥越多,餡料越濃越夠味。
    2009/09/27 22:16
  • 【一步一腳印】礦工清肺烏梅汁 古法老街重生

    鍋裡熬煮的烏梅汁顏色再深,也不及潛入漆黑幽暗的兩千呎地底,那麼叫人深不可測地懸著一顆心。曾秀麗回憶起半世紀前新竹縣內灣鄉的採礦興盛時,婆婆就是提著裝滿烏梅汁的大茶壺,延著運煤軌道,走到礦坑去給公公送烏梅汁。
    2009/09/13 22:17
  • 【一步一腳印】鄉村小農世界接軌 紅棗發哥學網拍

    雖然正是苗栗公館鄉的紅棗成熟時,全台灣唯一的紅棗產地,家家戶戶忙著採收,這個上午,在社區活動中心,還是集結了一班正在和電腦培養感情的「精銳部隊」。 老師:「好了沒?有登入自己奇摩?有到奇摩了沒?」學生:「沒有,我奇摩都不會出來。」老師:「點我的最愛,找雅虎奇摩啊。」學生:「對啊,我的最愛,也沒有出來啊。」
    2009/09/13 22:15
  • 【一步一腳印】絲瓜入餡水煎包 創意成就創業路

    水煎包裡不包肉,而是改成絲瓜,這個創新的嘗試,讓潘依辰摸索了很久。水煎包老闆娘潘依辰:「阿姨喜歡什麼口味?」 一開始她的小攤子前,客人帶著遲疑的反應也很直接。潘依辰:「(客人)他就是經過然後這樣看到,看到我的招牌這樣子。」 壞就壞在絲瓜營養價值雖高,但如果熟悉它下鍋之後的變化,有些人大概也就不敢輕易嘗試。 潘依辰:「比較老一輩的會比較不接受因為它,覺得說他炒菜的時候,絲瓜就會這樣整個縮起來,這樣就會覺得說會比較沒有什麼料,就比就沒有那個興趣,因為他覺得絲瓜會這樣有點爛爛的,應該是沒有那個口感,所以就不會想要去買。」 雖然一開始,做絲瓜水煎包這個主意,潘依辰也是禁不住菜販的一再遊說。潘依辰:「有一次去成功市場去擺攤子賣水煎包,想說去看看敦化南路那邊的市場,我去了之後,我剛好我的對面在賣菜的菜攤,然後他就跟我講說,他很喜歡吃絲瓜跟胡瓜,他說妳也可以放在包子,裡面啊,然後我來想說這個滿困難的。」 後來事實證明,絲瓜蒸熟後的口感,果真會成為水煎包裡的致命傷,潘依辰不想就此放棄,決定就從研究絲瓜著手。 潘依辰:「像我有把它刨成絲啊,或者是一樣是切丁的,可是還是都不行,煮下去之後整個都軟掉了,軟掉了口感也不見了這樣子,要不然就是說它軟了之後,湯湯水水太多也破掉了。 潘依辰:「等會我要切的那一刀的話,就不適合拍。」 潘依辰突然一個很神祕的預告,要鏡頭先暫停別拍,原來改變絲瓜水煎包的命運,在於刀法。 記者:「那個是你們家傳刀法是不是?」潘依辰:「不是,那是一個就是它不會說出水,出了在包子裡面可以包得住的。」 記者:「切不好就會出水嗎?」潘依辰:「就會,沒有辦法包起來,因為它會出水出得很厲害,絲瓜本身它一遇到熱的話,就會有軟化,它就出了很多的水。」記者:「那你後來是怎麼研發出這一刀?」潘依辰:「我已經弄了好幾條絲瓜,一直在切,一直在切、一直弄,看要用什麼辦法,讓它可以包起來,然後不會出水出得太厲害,然後又能保持它的原味這樣子。」 絲瓜切好,還有一味絕妙搭檔在熱鍋上等著。潘依辰:「之前有放一些素肉下去跟香菇下去,可是味道沒有沒有這個豆皮本身這樣子炒過味道來得更鮮甜,可以提出絲瓜的鮮味。」
    2009/09/06 22:44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