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端午發節員工蔡阿嘎輝達國會改革後天血友病黃仁勳駕駛端午節台積電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83筆

  • 「這幾款」原料價格飆漲廠商停產! 科學中藥缺貨中醫師苦惱

    最近缺藥情況也讓許多中醫相當苦惱,像是酸棗仁的藥材很常用來治療失眠,失眠或是心神不寧等方面,包含像一些常用的失眠藥物,天王補心丹、人參養榮湯、酸棗仁湯,事實上這些缺藥的問題,也會影響基層醫師開藥方式,因此不少中醫師希望政府能加速幫忙,讓中醫師能夠開藥順利,給需要的患者最適當的藥材。
    2023/05/23 23:04
  • 隨年齡增長 人體內出現「癌細胞」機率增 醫師:別做這件事

    人的一生當中有一些癌細胞,最終可能會被防禦系統消滅。而你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已經發生了,絕大多數的癌細胞會在你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殺死。問題是隨著分裂次數越來越多,發生突變的機會增加,癌化的可能也會增加,大概在中老年之後,癌症才會進入好發年紀,醫師指出有些癌症我們不容易發現,比如說常聽到像胰臟癌,它發現的時候,因為沒有早期的症狀,所以發現時大部分是晚期,要控制非常不容易。
    2023/05/22 22:50
  • 經常用嘴呼吸 小心「臉型」變成這模樣 醫師:關鍵是它

    任何您年齡層都要特別注意!如果您長期用嘴巴呼吸,而不是用鼻子的話,會造成比如說牙齒可能出現暴牙的狀態,中山附醫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張育超教授指出,從小用最嘴巴呼吸習慣用嘴巴呼吸的話,那事實上很容易影響臉型的外觀,研究發現容易會有暴牙情形!
    2023/05/19 23:14
  • 不慎發生骨折多久才會好? 醫師:「兩大指標」是關鍵勿輕忽!

    說到骨折對不少病人來說,這個經驗真的不想遇到!如果骨折受傷三個月以上了,常見關節活動度就會受限,肌肉萎縮,走路步態不對稱,腰部出現疼痛等問題,醫師提醒發生骨折之後,復健治療就要及時介入,因為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方式的復健治療,另外骨折發生的部位,和骨頭位移的嚴重度很重要,事實上許多患者發生骨折之後,骨頭初步癒合大約發生在4~6周後,醫師常在這時安排X光檢查,確定骨頭癒合情況。
    2023/05/18 23:08
  • 別以為「這疾病」與你無關 醫師:突起來速就醫治療!

    腹股溝疝氣是很常見的疾病,好發於男性,一般成年人的盛行率大約在2%至4%之間,如果是大於65歲以上的族群甚至可能高達15%,手術是腹股溝疝氣治療主要的方法,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疝氣會逐漸擴大,造成症狀的加重,包括疼痛、異物感、壓力感和外觀膨出隆起等。
    2023/05/17 23:00
  • 拔管與否?艱難決定!自己做主 醫師:務必事先做這件事

    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這一段,在醫療現場不少醫護看盡生離死別,面對重症者要不要撤除呼吸器,對家屬來說,是很難的決定,現在有不少長者趁著健康意識清楚狀態下,決定自己未來在攸關生命的課題上,未來在醫療上,任何一項決定都能自己作主。
    2023/05/16 22:58
  • 注意!全身廣泛性疼痛罹「這疾病」 醫師:只有這方法可緩解!

    台灣纖維肌痛症大約有130萬人,醫界發現發現有一群慢性疼痛的病友,即不是晚期癌症,也不是風濕免疫的發炎疼痛,做各種檢查也找不出什麼具體的蛛絲馬跡。而這群病友總是在精神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神經科、疼痛科間徘徊,一直到國際間逐漸有共識,整理出清楚的診斷標準,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表示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疼痛,一般來說好發是年輕女性族群。
    2023/05/15 23:01
  • 注意!出現「這幾種」症狀恐罹A型肝炎 醫師:速就醫檢查

    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是約有10到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的6個月後,可能會有症狀復發的情況,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原因多半是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通常發生在老年人患者或者有其他慢性肝病的感染者身上,例如:慢性B、C型肝炎感染或酒精性肝病等,醫師提醒由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原因多半是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
    2023/05/12 23:15
  • 罹「這疾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思考退化..專家警告:易被騙錢....!

    失智的長輩為何容易被詐騙,其實長輩本身的認知功能降低,像是記憶力判斷力定向感下降,導致長輩容易聽信詐騙集團,也有一種可能性本來沒有詐欺的意圖,但是因著情勢對自身有利與可行性增加,就容易起心動念,專家建議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
    2023/05/11 23:08
  • 出現「這幾種」徵兆....提高警覺速就醫... 醫:恐肝癌找上門!

    偏好攝取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又缺乏固定運動習慣,造成肝臟內脂肪囤積過多,導致肥胖性脂肪肝,若不積極改善,未來將有可能會形成肝癌,醫師提醒,若是因為肝癌需要開刀,會依照腫瘤的大小或是位置決定開刀術式及範圍,因為肝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通常醫師會希望盡量保留越多的肝臟,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越好,而肝癌最主要目前是由病毒性肝炎是最主要原因,包含B肝跟C肝,B肝大概佔肝癌病人的四成左右。
    2023/05/10 23:00
  • 失眠...濫用「這藥物」小心副作用! 醫師:死亡風險增

    現代人社會工作壓力大,失眠問題已經成為人人常見的症狀,失眠有分不好入睡或者是會容易中斷型,不論何種狀況,都會對其實都衝擊我們生活,有部分民眾會因為失眠問題,長期服用安眠藥,若不正當服用安眠藥,可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
    2023/05/09 23:00
  • 新冠解封脫口罩後這群人免疫力變差?! 醫:這病毒開始流行....

    新冠疫情三年來,民眾不分大小嚴格執行勤洗手,戴口罩,除了為了預防新冠病毒傳播,但也同時減少很多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疾病的散佈。隨著疫情鬆綁,最近無論是門診或是住院都可見到發燒的兒童變多了,有表現出高燒將近一星期的腺病毒,有發燒及全身痠痛的流感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咽喉潰瘍無法進食的腸病毒也現身,還有容易讓嬰幼兒呼吸急促嚴重咳嗽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或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2023/05/08 22:48
  • 不注意體重下場「變這樣」 醫師:減重應增肌減脂「這族群」要注意

    過度肥胖對身體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許多民眾一年會做一次身體檢查,若血糖及膽固醇過高,醫師會建議飲食要攝取清淡食物,即便是微胖也建議減肥,但要特別注意如果肌肉量過低的時候,也會增加死亡率風險,因此老年人減重的目的,要以增肌減脂為首要目標。
    2023/05/06 22:58
  • 缺乏「這四種觀念」退休後下場慘 他:揭開關鍵因素...

    你打算幾歲退休?退休後想過什麼生活?退休對很多人來說,如果沒有存夠錢,該怎麼退休?專家指出退休後要做好情緒管理,盡可能不要成為家人及另外一半的累贅,對於退休生活,可以去執行以前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安排自己擔任社區志工義工,讓生活更有重心,以最現實狀況來說退休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品質,經濟和健康是關鍵!
    2023/05/05 23:18
  • 注意!身體「這部位」持續僵硬 骨科醫師:下場慘速就醫!

    髖關節僵硬或疼痛,除了外傷和風濕等疾病外,大約有九成是肌肉不正常運作所導致,醫師提醒髖關節僵硬問題必須高度重視,當髖關節發生問題,旋轉角度受限,會讓病友坐或站都很不方便,對日常生活影響會更大。
    2023/05/04 23:03
  • 身體「這部位」出現這警訊... 醫師:禿頭風險倍增!

    一提到掉髮很多人都曾經面臨過這樣的經驗,也有可能凸顯身體潛藏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慢性貧血等,醫師通常會建議做抽血檢查,因為大量掉髮時,毛囊並沒有壞死,只要導致掉髮的原因改善,頭髮還是會再回到生長期,若有毛囊炎和脂漏性皮膚炎就要特別注意了,病況嚴重,就有可能導致掉髮!
    2023/05/03 22:59
  • 偏愛吃「這一類」食物...罹癌年紀下降.. 確診人數升高...

    大腸癌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生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有不少是四五十歲,甚至也有二三十歲年輕人,醫師不諱言愛吃紅肉燒烤類,高油等食物,都要特別小心,關鍵在於民眾生活習慣改變,造成腸癌發生率不斷升高。營養師廖誼青表示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的乳製品,因為鈣可以與腸道中的膽酸、游離脂肪酸結合,減少這些物質對大腸上皮細胞的刺激,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2023/04/28 23:25
  • 提高警覺!注意「這幾種藥」恐讓B肝再活化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雖然目前台灣已有B型肝炎疫苗可以使用,但是在台灣在疫苗普及前的族群,B型肝炎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疾病。對於患有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以及那些暫時不需要接受抗病毒藥的患者,仍然需要密切注意追蹤,以及在免疫功能下降時,可能引發的肝炎活化。在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時,也應該注意B型肝炎活化的風險,並採取相對應的措施。
    2023/04/27 23:10
  • 一個人看病是趨勢!年長者無人陪伴就醫 沒有「它」更可悲

    許多人都有到醫療院所看病經驗,尤其是診間門口經常看到不少人排對等候,深入了解有不少年長者,是自己看病,無奈孩子必須上班無法請假排同,現在許多獨自就醫病友和住院者有增多趨勢,對老人家而言,在醫療門診現場確實經常發生聽不懂現象,通常醫護人員都會主動幫忙,盡可能解決病友問題。
    2023/04/26 23:11
  • 不幸罹患「這疾病」 醫師:用慢性病角度來看待做好精準長期治療!

    說到了癌症很多人聞癌色變!根據衛福部統計110年癌症死亡人數,達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8%,醫師指出現在這個世代的癌症,腫瘤科醫師能夠透過資源整合,打造出最適合不同患者的精準化治療,強化治療的深度與廣度、降低治療伴隨的身心靈負擔,陪伴病友面對癌症慢病化。
    2023/04/25 22:59
  • 輕忽血尿下場慘!醫師:不排除罹「這種癌」發現晚治療很棘手

    膀胱癌根據統計約70%以上的案例腫瘤尚未侵犯肌肉層。由於侵犯程度較低,治療上可以不需切掉整個膀胱。目前治療主流是經「尿道膀胱內視鏡電燒刮除再加上術後「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醫師提醒出現血尿,尤其是無痛血尿,千萬不能輕忽,儘早發現治療、定期追蹤。
    2023/04/24 23:00
  • 罹這疾病初期症狀誤以為感冒 若咳嗽超過14天 醫師:速就醫!

    結核病是由一種好氧性的耐酸性結核桿菌所引起,為全球性的慢性傳染病,在開發中國家尤其盛行。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其傳染途徑是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染。主因傳染性結核病患者常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如果吸入患者產生在空氣中的飛沫核,就可能感染,醫師提醒目前有抗結核藥物治療,只要依照醫師提供的治療處方規則治療,絕大多數的結核病患者是可以治癒。
    2023/04/21 23:13
  • 精準檢測眼疾靠「它」 揪出病變即早發現提高治癒機率!

    臺北榮總致力推動光電產業與ICT合作!希望藉由科技,讓看診更有溫度。現在許多醫院積極發展AI,以視網膜來講的話,如果可以很早就發現有視網膜病變的話,可以對病人預防產生很好的效果,不會造成失明的風險。
    2023/04/20 23:14
  • 防失智這招有用嗎? 醫師:出現這狀況罹阿茲海默症風險高!

    美國研究學者指出,當一名女性出現β類澱粉蛋白沉積,同時停經期又來得比較早,或是太晚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會升高,醫師指出憂鬱症已經確定是阿茲海默失智症的潛在危險因素,女性荷爾蒙跟老年會得到阿茲罕默失智症確實是有明顯的相關。
    2023/04/18 23:08
  • 捐血意願低?若鬧血荒 導致「這幾類病人」治療恐受阻

    台灣血液基金會提出警訊,廿四歲以下年輕人首次捐血率及人數不斷下降,若年輕人持續不願捐血,現在又面臨高齡化社會,醫療用血量不減反增的狀況下,若持續下去,國內血液供給,可能不敷使用,專家擔心若年輕人不願意捐血,缺血問題可能無法補足。
    2023/04/17 23:03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