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纖維肌痛症大約有130萬人,醫界發現發現有一群慢性疼痛的病友,即不是晚期癌症,也不是風濕免疫的發炎疼痛,做各種檢查也找不出什麼具體的蛛絲馬跡。而這群病友總是在精神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神經科、疼痛科間徘徊,一直到國際間逐漸有共識,整理出清楚的診斷標準,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表示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疼痛,一般來說好發是年輕女性族群。
律師陳孟秀首度公開自己,過去因為纖維肌痛症讓他感到不適。
大恆國際事務所合夥律師陳孟秀:「其實纖維肌痛症我大概是在將近20年前就罹患了這個疾病,那當時台灣社會其實對這個疾病認識很少,我當時其實就是常常痛到,就可能譬如說全身疼痛,當時因為非常多醫生幫助之下,他們也給我一些建議調整生活,也包含是說醫生建議我,譬如說看是練瑜珈或氣功,那也因此開啟了我的瑜珈學習之路。」
臺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纖維肌痛症這樣一個毛病有的是先天就開始了,那當然治療上會比較辛苦一點,但如果是屬於後天這樣疾病的話,它是可以治癒的它治癒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藥物,然後還有很重要就是配合身心的一個調控,然後又被貼上公主標誌。」
纖維肌痛症全球盛行率達13.4%臺灣約130萬人,纖維肌痛症盛行率在全球估計為0.7%到13.4%,在臺灣估計約為5.8%。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疼痛,一般來說好發是年輕女性族群,在我們症狀上面它有個口訣,叫做一痛二累三失眠,那意思就是說這個病呢常常會有廣泛性的全身疼痛,第二個他會感到異常的疲累,第三個他會出現失眠的狀況,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所以在治療上面必須要多管齊下,來治療這些症狀。」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李銘仁:「常有的情況是如果你不治療的話,它會慢慢持續惡化,伴隨那些其他症狀,會讓你身體這個抵抗力啊,各方面抗一些外來的這個壓力的能力,會愈來愈低所以這樣子的話,長期下去也會愈來愈糟糕。」
醫藥記者蔣志偉:「纖維肌痛症患者,常需要併用兩種以上的藥物治療,在併用時需要考量藥物交互作用,纖維肌痛症患者的共病發生率比一般人高,治療共病也可改善纖維肌痛症,症狀的嚴重程度。」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教授陳明翰:「目前並不認為它是一個遺傳問題,但是可能會從小到大一些,幼小的創傷或者是說壓力,或者是說長期忍受疼痛,慢慢讓人的身體,對於疼痛的這個忍受力,慢慢下降是有相關的。」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我們目前可以透過許多藥物來進行治療,另外也可以搭配一些生活習慣改變,來改善這些不舒服的症狀。」
醫藥記者蔣志偉:「從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纖維肌痛症,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約2到4%。纖維肌痛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女比男約為7比1左右,常見於20至50歲的成人,值得注意的是小孩與青少年均可能發生。」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教授陳明翰:「這個疾病的表徵幾乎都會有失眠,大部分都是因為疼痛而失眠,那另外一個就是如果這個,長久沒有得到很好照顧的話,可能會因此得到憂鬱的現象。」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這類病人除了疼痛以外,常常會合併其它疾病,例如說偏頭痛這個緊縮性頭痛,有些人會有慢性骨盆腔頭痛,另外也有一些人會出現,腸躁症等等相關的問題,這個都是纖維肌痛症常常合併的症狀。」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