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6
  • Oct
  • 2017

賭城槍擊慘案,1萬公里外的恐慌並不遙遠──出外保護自身安全怎麼做?

作者 換日線

2017/10/06 15:02
▲圖片來源/轉自換日線

(作者/《換日線》楊永苓 Sandy Yang/一路上 On the Road :楊永苓(Sandy Yang)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只因為覺得去北京工作可以看奧運很酷,在 2006 年投入中國職場,從出版跨足公關、行銷、旅遊行業,又誤打誤撞地經歷了三屆夏季、一屆冬季奧運會的籌辦。熱愛旅行與結交朋友,喜歡研究跟說教,下一個目標是到俄羅斯看世足賽。目前定居上海,在國際飯店集團擔任戰略合作資深經理。)

2017年10月2日,賭城拉斯維加斯發生了美國史上傷亡最慘烈的槍擊案。槍手由Mandalay Bay hotel 32樓的角落客房,開槍掃射正在附近廣場參與鄉村音樂演唱會的群眾,截至台北時間10月3日止,據報導共有59人身亡,超過500人受傷。

●1萬公里外的恐慌

 

看到即時新聞的當下,我正在上海前往機場的路上,準備回台度過黃金週假期。

在驚訝、難過的情緒籠罩,並試圖尋找更多報導線索之餘,我忽然想起不久前才在表姐的臉書上看到她在舊金山國際機場打卡,而這幾年她都會代表公司,到美國參加在拉斯維加斯的展會。

於是我先迅速地打開 Facebook Messenger 發了個消息問她在哪,並請她注意安全。

隨後又趕快打開她的臉書頁面,這才發現她不但人就在拉斯維加斯,甚至還兩次遭受攻擊威脅的驚嚇。

好在事後我們知道她其實並沒有即時的人身威脅──但她截屏了一段當下跟家人的對話,看得我在1萬多公里外都寒毛直豎,無法想像當下情況有多混亂、恐慌,更別提在台灣的家人接到這樣的消息,有多揪心害怕。

美國的槍擊案層出不窮,但因為天高皇帝遠,我們這些居住在太平洋彼端的群眾多半也只是用思想、閒聊和社交媒體發文關心,並不太有直接的感受和牽連。然而,這已經是我第二次和槍擊案之間,只透過一個直接聯繫人有所連結:

第一次是2012年康乃狄克州 Sandy Hook小學校園槍擊案,一位在美國同一部門的同事姪女不幸罹難。而這一次表姐在拉斯維加斯親身的經歷,更讓我感受到:物理的距離,並不能絕對阻擋你和恐怖攻擊的相遇,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更了解在遇到攻擊時,應該怎麼做。

甚至再進一步設想,在遇到攻擊之前,我們如何準備,以確保一旦攻擊發生,我們能最小化不幸事件對自己的傷害。

●適當的準備可以讓你更安全

經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我,並不是沒有去過安全堪憂的國家與地區。

有時在長途飛行的機艙裡,胡思亂想的也是如果我回不來了,人生是否有尚未完成的夢想與遺憾(這其實是一種類似黑色幽默的發想,並不一定很悲傷。幸運的是樂天如我,我覺得我的人生目前為止沒有什麼真的遺憾)。

 

當然,安全隱患有非常多種不同的等級。小則如偷竊扒手猖狂的景區,大則有大規模計畫性的恐怖攻擊行為。而其中分散著不同程度的威脅,如搶劫、持武器襲擊、綁架、交通事故等等。

排除我們無法預測和控制的外力,其實很多傷害和風險是可以被預防規避,或在適當的準備下,能夠大幅減少這些意外發生時對你的安全威脅。

在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喚起大家的安全意識,用最簡單的方式增加自己抵抗外力威脅的知識和能力:

●英國的應對恐怖攻擊教學

恐攻不斷的歐洲,雖然一直強調這不是常態,但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並且降低民眾的恐慌,英國的反恐警察組織製作了一支 4 分鐘的影片,教導民眾在遇到攻擊時如何應對。以下是幾點整理:

◆ 逃離

逃離危險區域是最好的選擇。但在行動前必須確認你的逃跑路線是否安全,也就是說,你選擇離開的路線是否可能讓你遇見更大的危險?這可以從你所聽到的動靜(例如槍聲、爆炸聲)和其他人的逃離路線得知。

一旦確認有安全的逃離路線,一定要堅定地要求其他人和你一起撤離,但不要讓他人的猶豫影響你的逃離計畫。如果情況允許,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阻止其他人進入危險區域。

◆ 躲藏

如果無法找到安全逃離的路線,則必須找到能夠躲藏的安全地點。能夠選擇厚實的牆面,能夠上鎖的門間最好,但不要讓自己陷入無法躲藏或逃脫的區域。

子彈和武器能夠穿過金屬和磚牆, 因此儘可能選擇安全的地區,鎖上門並且用其他結實的物件擋住入口,遠離門邊。將手機聲音和震動功能都關閉,不要發出聲響,不要貿然呼救。

警力到來時會全副武裝,警察可能無法確認你是否為嫌疑人,因此無論如何,必須遵守他們的指示,讓警方看到你的雙手以確保你沒有持槍──不要做出任何可能被誤判為威脅的動作,也不要高聲喊叫或大肆揮動雙手。

◆ 告知

一旦撤離到安全區域,盡快報警。告知警察相關的訊息,例如你所聽到的槍聲、嫌犯的數量,是否還有受困的人,或是其他可靠、可用的訊息。

 

在台灣,相對來說較少受到嚴重的攻擊威脅,但也不要掉以輕心:平時最好能夠留意工作場合和交通路線中的緊急撤離路線;如果到了大型的聚會活動,例如演唱會、體育賽事或集會,也需要觀察緊急出口的位置,並且最好找到兩組以上不同的疏散路線。

而很多人在電影裡面看到槍戰中的「裝死」,基本上不要相信也不要嘗試。

縮小自己的攻擊目標,例如抱頭蹲下,或是趴在地上是可以躲過部分攻擊,一旦現場情況容許你能夠逃離危險,例如歹徒離開這個區域,或是有其他人在附近走動,一定要第一時間逃離,越快、越遠越好。

「綁架」本身是一個目標性很強的攻擊行為,一般會鎖定一個受害人,觀察一段時間之後才行動。避免綁架,除了不要結仇、不要炫富以外,適當的變更你的行程習慣也可以降低綁架的成功率。

例如:不要每天都使用同樣的交通工具跟路線出行,不要在社交媒體公布你的行程(尤其是未發生的行程)等等。但一般人相對而言比較少受到此類的威脅,如果覺得需要更多保障,可以在出行前諮詢能夠提供國際保險的公司,他們會依照需求提供合適的安排。

●出行時避免扒手和搶劫的應對方式

相對於槍擊和恐怖攻擊,更為實用的可能是在出行時如何避免扒手和搶劫時造成的損失和傷害。以

下是我個人的經驗,以及在之前的安全培訓中講師的指導總結,如果要前往治安不好的區域,可以參考:

◆ 只帶足夠的現金和需要的卡

避免扒手和搶劫損失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不要攜帶太多的現金在身上。現在很多國家都能夠用信用卡或提款卡在當地取現金,雖然有一些手續費,但比起遇到搶劫的損失和驚嚇,我更建議不要攜帶大量的現金出行。

如果一行人出門,或是你有超過一張以上的信用卡,最好能保留一到兩張卡在飯店的房間保險箱內作為備用,或是分在兩個不同的行李內儲存。例如一張隨身攜帶,另一張放在手提行李廂當中。

盡可能是先支付大筆的費用(住宿、團費、安排集體餐飲等等)。

◆ 備份所有的證件

 

你的護照、簽證、身分證、信用卡、國際駕照等等所有證件都需要備份,最好有影本放在行李或是飯店的保險箱內,並且還有電子備份儲存在電腦、手機或是雲端(例如 email 備份)。

同時也要事先準備當地領館、使館和「涉外警察局」的電話。「涉外」很重要,因為不是每個地方的警察都能用外語和外國人溝通,有時他們也沒有處理外籍旅客案件的權力,因此避免浪費不必要的溝通成本,最好能找到涉外警察局的聯絡方式或是地點。

◆ 融入當地的穿著

除非你很熟悉當地的環境,不然最好盡量不要特立獨行成為焦點,學習當地人的穿著方式,不要帶貴重的首飾、腕錶,即使是假的也盡量避免,因為搶匪或扒手不一定能在下手前分辨出你的鑽石耳環其實是水晶,或是你的名錶其實是仿冒品。

◆ 假錢包

把你的名牌皮夾錢包留在家,選一個便宜的錢包,裡面塞一些不用的卡片(但不要透露你的個人訊息),和你當天需要攜帶的現金和卡。

因為有些搶匪會在沒有任何成果時腦羞成怒,很有可能會傷害你。因此如果對方真的搶你,你可以把準備好的錢包給他,雖然有損失,但至少確保搶匪也有成果,不會因此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 不要抵抗

除非你經過專業訓練,否則不要抵抗,也不要試圖溝通或討價還價。有時語言不通、風俗不同,會讓你的「好意」被誤解而造成人身傷害。

◆ 警覺但不緊張

在做好準備之後,你也會相對地更輕鬆。當我在里約的時候,每天都告訴自己:「我就帶 50 美金等值貨幣,如果被偷就算了。」我會注意自己的安全,但不會太過緊張。

而一般來說,歹徒能夠分辨出你是否值得搶(這也是下手的投資報酬率計算),因此他們會選擇看起來比較緊張(代表這個人沒有準備或是帶著很多錢)、或是完全缺乏警覺性的人下手。

臨時湊成的拉斯維加斯槍擊案受難者紀念碑。圖/Eric Thayer 

●世界越來越小,而我們的關聯越來越緊密

這個世界並非今天才瞬息萬變,只是隨著交通、溝通方式的不斷進步,我們越來越能及時地感受和參與到各地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並不總是壞事,這個世界還是充滿著許多值得和大家分享的、美好的訊息。

分享上述內容,絕對不是在嚇阻大家不要四處走動。我希望透過系統性的解說和分享,能夠讓大家獲得更多正確而安全的知識,而具備了這些知識以後,能夠更自在也更自信地出行。

於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肩負起這個世界共同的責任,譴責暴力,關心身邊的人。這個世界的問題絕不是單一地存在,而是透過千絲萬縷的關聯彼此連結。

如果我們都能夠做到自己分內的責任,保證自己的安全,行有餘力時還能幫助其他需要援手的人,便是盡了一己之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世界和平也許是一個看不到盡頭目標,但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決定我們距離它是遠了,還是近了。

願逝去的生命不是白白犧牲。

《關聯閱讀》

校園槍擊、慘案頻傳,美國人為何仍支持擁槍?

在總是一再發生的悲劇之後──社會安全防護網的破洞,來自我們對於心理疾病的忽視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10/06 16:0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