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4
  • Feb
  • 2017

嚴長壽:科技浪潮下,青年未來何在?

作者 天下文化

2017/02/04 13:20
圖片截自:臺東縣警察局青春專案宣導影片

2016年3月,Google人工智能程式Alpha Go以四比一的成績,打敗南韓圍棋9段棋手、世界排名第3的李世乭,震驚世界。

其實早在去年10月,Alpha Go就先一步挑戰歐洲圍棋冠軍樊麾,以五盤全勝的佳績獲勝。Google先以圍棋專家的3千萬個棋步來訓練神經網路,一直到預測準確度達到百分之57,棋力與專業棋手差不多,於是進一步讓Alpha Go的神經網路彼此交戰以強化學習,再挑戰各大圍棋程式培養棋力,逐步學習進化。可以說,當AlphaGo打破了代表人類最高智能的圍棋時,已實際證明人工智慧系統早已甩脫人類,走上一條不歸路。

 

圍棋界頂尖棋士大感憂心,甚至出專書探討,如果連最複雜、最高難度的圍棋賽局,都被電腦「人工智能」攻城略地了,那麼「人類智能」還剩下什麼?最近我看到來自矽谷創投界提出的一項報告〈預測AI後的10年大未來〉,令人感到無比震驚。

●來自矽谷的預言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發展,配合更高速度的積體電路,科技正在高速進展。短短5到10年之後,醫療健保、自駕汽車、教育、服務業都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它率先舉了兩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Uber 是一家軟體公司,它沒有擁用汽車,卻能夠讓你「隨叫隨到」有汽車坐;現在,它已是全球最大的Taxi公司了。另一家現在很紅的airbnb 也是一家軟體公司,它沒有擁有任何旅館,但它的軟體讓你能夠住進世界各地的出租房間;現在,它已是全球最大的旅館業了。

這份大膽的矽谷預言更指出,人工智慧影響範圍總合了人類的所有生活,包括高超的自動駕駛大大減少車禍傷亡,保險公司會面臨更激烈的倒閉風潮。它將改寫整個汽車工業,甚至有九成車輛都會消失,停車場變成了公園。農夫也將變成操作管理機械人的經理。

人工智能能夠利用「自己學習」的軟體,加速進步的幅度與精確性,達到專家原先所預期的成就提前10年達成。日後,電腦軟體這樣強大的能力將幫病人檢驗癌症,而且比醫生正確4倍。AI能夠在幾秒內,成為擁有百分之90準確性的法律顧問,比起7成的律師更便捷又便宜。這樣,家長還要鼓勵子女苦讀法律系考律師嗎?

●人工智能VS 人類智能

文章推估,不出幾年,也就在不久之後的2020年,全球7成人口,會有自己的手機(手機將大幅降價,非洲一只智慧型手機只需10美元),所以能夠上網接受世界級的教育,因而很多傳統老師的功能將由電腦取代。

20年內,百分之70,甚至更多的工作會消失,即使有很多新的工作機會,但仍不足以彌補被智能機械所取代的原有工作。它更言之鑿鑿:「屆時所有的『小學生』都要會寫程式(Code),你如果不會,就會像是住在Amazon森林中的原住民,無法在現代社會立足。」

這只是一份科技人的狂想嗎?!不全然是。

事實上很多例子已經程度不一的發生了。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就證實、也呼應這樣的看法。他接受專訪及演講中都多次提到,「人工智慧將使得所有的產業都會受衝擊。」

大學時代就開發人工智慧機器人「奧賽羅」、打敗世界黑白棋冠軍的李開復,是科技內行人,他知道,當Alpha Go勝出之際,就是人腦與人工智慧協同分工的時代來臨,甚至是人腦被迫退位之時。

 

他推估,10年內,一半的白領智慧工作,包括任何帶有「助理」、「代理」、「經紀」和「師」的職位,將會消失,金融分析師、醫師、律師、教師更是首當其衝。

這一波衝擊,遠大於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不過,對不起,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腦力白領者的失業潮

15年前,華爾街的分析師和交易員就陸續被機器取代,從十萬人減少到五萬人,未來更只有如巴菲特這樣極端頂尖的人能生存。

《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已經有好幾家大型律師事務所,以人工智慧代替律師來調查案件。因為人工智慧知道所有條文和判例,同時可以綜合歸納、給出建議,只要一名律師加上人工智慧,就能完成過去5百人才能做完的工作。

同理,人工智慧亦將局部取代醫生的工作。李開復認為,醫療進步的速度很快,忙於看診的醫生,鮮少有心力一直追蹤各種新研究、新藥物、新器材,而且每位病患都是獨一無二的,基因排序解讀起來複雜如天文數字,又該如何治療、如何下藥、如何找到標靶?借助人工智能判讀海量病例,可以為每位病人找到最適療法,甚至做出超越醫生終身經驗值的判斷。

至於教師更是明顯,人工智慧可以輔助老師教學,學生要是在哪一個環節碰到問題沒搞通,它還會專門針對這問題再訓練學生。一般老師不可能做到客製化教學。

●培養未來的能力

不久之前,我應邀與芬蘭教改專家「國家教育委員會」課綱主席哈樂琳(IrmeliHalinen),共同在師大演講,她提到芬蘭教改的最新趨勢:就從今年八月,芬蘭即將全面推出新的中小學課綱,大幅調整7至16歲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教授方式。未來,各地學校將會把教學的重心,從數學、歷史等傳統科目,轉移到更廣泛的、跨領域主題上面。

今天的世界愈來愈科技化、全球化,而且面臨了永續發展的挑戰。現在出生的孩子們非常可能會工作到2070~2080年才退休,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未來社會與工作環境到底如何,根本是我們這種「老人」完全無法想像的。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重新思考教育的基本「目的」與「定位」。

從未來看現在,很明顯的,單單精通一種科目,已無法跟上不斷變動的世界,因此芬蘭教改的新課綱之總目標,是培養孩子跨領域的7種橫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包括:「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識讀」(multi-literacy)、「數位能力」、「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參與、影響,並為永續未來負責」等。

●芬蘭教育,10年速變

 

這7大能力涵蓋知識、技能、價值、態度,也包含能在不同情境使用這些技能的能力,甚至使用這些能力時,應遵守的倫理規範。為了這項變革,將來芬蘭中小學除了必學的數學、語文、歷史、藝術、音樂等傳統科目外,將會導入「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學習著重現象和事件,整合相關主題下的不同學科,探索真實世界的各種現象,思考因應社會挑戰的可行辦法,從中學到從容面對21世紀的重要能力。例如,若以「歐盟」為主題,課程就會結合歐盟國家的歷史、地理、貨幣等各項科目。更重要的是,還由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設計。

學生改變,芬蘭老師的角色當然有更大的調整,從2013年開始,芬蘭就要求每個老師都要設計主題式教學的專案。原本只專注某個科目的老師,現在必須跟其他科目的老師合作,共同設計跨學科的教學計畫。

令我最佩服的是,芬蘭在教育上即使已經是公認的世界第一、也是全球許多國家的取經範本,但芬蘭教改的腳步沒有因此停下。聰明的芬蘭人仍如此戒慎於未來,且不斷謙卑反思。

看看別人,回想自己,台灣停滯的教育令人非常擔憂。就連這個在師大舉行的座談,我原以為是為了芬蘭教育專家哈樂琳而來,安排由我先講。可是當我講完之後,令我訝異的是,座下的聽眾竟有3分之1離席。

或許所有教育的參與者都有相當的無感與無奈,或許他們比我更認定這名芬蘭專家所說的,沒有一件事是我們沒有想的,但卻沒有一件事我們可以做到。深究其中原因,我想就在於,芬蘭每10年就教改一次,所有第一線教育工作人員都知道要隨時「適變」,同時預備了必須「與時俱進」的心態。

教育是龍珠:抓緊世界趨勢,淬取自己的優勢。

世界教育大趨勢就好比「龍珠」,政策主導者是「龍頭」,之後「龍身」的擺動,便是政策的執行。龍頭在動的時候,要往下貫串,整個龍身要跟著擺動,否則只有龍頭動的話,龍身不擺,政策根本沒有執行,也是枉然。

我們要緊盯龍珠,抓緊世界趨勢,並且從中淬取自己的優勢,「龍頭」定下對的「定位」,再從中找到「共識」,最後形成「政策」,執行細則的「規劃」,人才「培訓」,最後先「試行」、評估、修正,再執行、評鑑。任何策略都必須走過這樣的歷程,這也是最簡單的管理哲學。

可惜的是,台灣教育可以說半個世紀不變,幾次想要改革,「龍頭」都先陣亡了,當然也沒有後續任何執行的效果。

●老師角色重新定位

 

偏偏這幾年的科技的發展,不斷顛覆學習的方法與可能性。單單過去五年之內,利用網路通訊的發達為載具,線上學習突飛猛進,無校園的線上大學革命性發展,由Khan Academy、Coursera、MOOCs、edX、Udacity、可汗學院帶動的線上開放課程風潮,乃至深受歡迎TED 18分鐘論壇,各種線上即時課程推陳出新。

學習不再透過傳統封閉的教室,只要你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隨時可以從螢屏上萃取到國際名校名師的一流課程。教育面臨了全面性的挑戰。

不論是偏鄉還是城市,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人人都有一樣的受教權。如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未來的自己,世界級的免費線上課程應該是答案之一,你可以在其中隨時選課,反覆理解。而且從小學到大學,從普及到精深的學問都有。

當科技革命,數位學習普及,資訊如此透明化之下,老師的角色也從過去站在講台上「注水入壺」單一內容知識的傳授者、提供者,上對下的知識授與者,調整成各方資訊與知識的「整合者」、課堂討論的「主持者」、深度思考的「啟發者」……等新角色。

教育是要讓人成為人,建構其無法取代、不可替換的特質。這才是教育做為啟發者的要義。若只是重複大量的資料學習,人腦一定比不過電腦,人腦考試也考不過電腦。

因此教育不是填塞已知的知識材料,而是培養運用知識的創造能力。這是我一直推崇強調手做、自我挖掘、發展的華德福教育的原因。也是我們一直努力在偏鄉小校推動實驗性的教育改革,同時由「誠致基金會」建構線上的「均一教育平台」,分享知識學習,同時在課程中融入「程式教學」的考量點。

●人類的追求,要獨一無二

我認為,人類文明要與機器人拉出差距最終追求的應該是「個一」,而不是「齊一」。亦即人最有價值的是,每個個體獨特的世界觀、人文素養、情意美的敏感度、審美批判的品味能力、生活的智慧……等。機器做不到的地方,才展現人的價值,而不是從眾、齊一沒有思考的烏合之眾。

即便將來人工智能取代很多職業,但是只有人性的角色,它無法取代。我曾設想過醫生的「今昔對比」做為一個例子:以前醫學不發達,沒有盤尼西林時,醫生即便診斷出病人受到染感,依然束手無策。除了消減病人的不適,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醫生只能握著病人的手給他信心,甚至最後眼睜睜看病人死去。

可以想見,日後電腦在海量資料及大數據支援下,面對病症的解讀、判斷可以更加快速而精確,用藥可能分析得更細膩,甚至在微機器人輔助下,可以深入人體內部動刀。這時醫生的角色原始返終,又回到以專業監控病況與安慰者的角色。科技最後又回到人性,科技無法取代的是醫生終極關懷的「安慰病人的手」。

科技的進展排山倒海、來勢洶洶,面對世界大趨勢,年輕人要如何在未來科技社會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我們原本期盼的未來,已經成為過去;別人的現在成為我們來不及追趕的未來。台灣教育若不改變,也將在世界地圖上消失。以上的章節希望能為下一世代的年輕人找到些許的答案與啟發。

(作者/嚴長壽:28歲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32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1997年,他把自己的奮鬥故事寫成《總裁獅子心》一書,出版後立刻成為出版史上「最暢銷的管理勵志類叢書」,並榮獲出版界各項大獎,往後出版的每一本書都對台灣各階層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

>>本文出自《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規範看這邊!

更新時間:2017/02/06 12:3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天下文化

  •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親子、大樹文化等領域,累積你的閱讀競爭力。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