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4
  • Aug
  • 2017

【諮商信念】儀式的日常:生活裡的自我治療-燒掉→歸零→重新出發!

作者 林仁廷

2017/08/04 08:48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截自憂鬱症防治短片《16歲,那年》

●「儀式」可以治療創傷

有一個女孩來心理治療,分手兩年仍無法忘懷過去,閒暇時都在思念前男友並為此所苦,心理師為讓她能真正的哀悼過去、重拾生活,便一起討論出某個儀式:「把想到的往事寫在卡片,並用不同顏色加以分類。」隔週女孩將卡片帶來,這是她每天花一個鐘頭回憶往事的成果,分為美好的、嫉妒的、悲傷的、憤怒的共四疊…

 

她驚訝地發現,代表「憤怒的」那疊卡片比她原先預想的超出很多,此時她無須再為前男友辯護,而能自由探索真正的感受。

女孩告訴心理師,這星期她過得好多了,因為她只在寫卡片的時間才會想到前男友,接著心理師請她想想,卡片所象徵的這段戀情中,有那些是她可以放開,而那些是她想要留存下來的。隔週女孩決定留存美好與悲傷,代表過去有好有壞,至於嫉妒與憤怒的卡片則不想留。

「我已經悲傷的夠久了。」她說,並把卡片交給心理師。
「我也不想要這些。」心理師說,接著到後頭拿了一個陶碗和火柴。
女孩大笑,「那疊卡片確實該燒!」。她們謹慎地點了火,一言不發地看著卡片燃燒。當火焰將盡,女孩平靜地說:「這樣真好,我的最後記憶仍有些餘溫哩。」儀式之後,女孩感覺可以重新出發,與人建立新關係了(備註)。

●「儀式」是什麼

心理師與當事人一同創造了某種象徵物,並用它執行一套程序,以治療因分手產生的創傷,這便是「儀式」,是象徵物(卡片代表戀情)及象徵性行為(燒掉==歸零=重新出發)所組成,

不僅是治療,包括成年禮、婚禮、生日會、宗教儀式等也是某種儀式…它們產生多重感受,伴隨氣味、聲音、觸感,讓記憶更加深刻、意義強化。

儀式的神聖與意義將日子成規打破,重新連回感覺,再次貫注動力。

「儀式」跟「習慣」是不同的,儀式具有意義,而意義是當事人主動詮釋得來的,儀式後人們會感到復原與積極;習慣是無意識的,例如抖腳、天天一杯咖啡、固定追劇,習慣行為只是被動地抒發焦慮。

●儀式的日常:生活裡的自我治療

儀式並非僅在心理治療、宗教或慶典上的偏狹解釋,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讓人與神(宗教活動)、人與人(家庭聚會)、人與自己(獨處時間)的關係彼此連結。

 

儀式無所不在,就在每個人日常生活裡,包括進餐、就寢、打招呼與道別,有一定的程序、行為、場合或物件,如就寢前孩子認自己的床、棉被枕頭、玩偶、聽故事或音樂,與父母說上幾句話…這安心儀式能消彌生活裡所遭遇的不安、挫折,讓我們振作、整理思緒、重新出發,是心靈的安全基地。

我年輕時在台中工作,雖然是自己一人,卻刻意租主臥房改的大套房,原因無它:有附浴缸。浴室不大,浴缸剛好一人容身,然每週我必泡兩次澡,那是我的儀式。

關燈點蠟燭,有時放音樂有時安靜無聲,很累的時候衣服脫了就進去,快結束時再抹肥皂洗淨。泡澡時脫下眼鏡,關掉房裡所有燈,脖子以下進水裡,讓自己暫時脫離這個世界,專心享受與水同在。那是我獨處的儀式,抒解壓力,與自己連結,想想今天的事,整理思緒重新出發,賦予繼續生活的勇氣。

受挫時別忘了用儀式喚回自己,平時創造屬己的日常儀式,以紀律維持頻率,視為神聖不准別人打擾,也不接電話,讓固定重複的儀式使我們感覺依靠,不論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都可以讓自己盡快調整回來。

備註:《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Evan lmber-Black & Janine Roberts /林淑貞譯,1992/1995,張老師文化出版。P163-166林仁庭/"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