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6
  • Jul
  • 2016

理性,原來是感性的工具

作者 羅晴

2016/07/06 15:21

奧古思丁有本很著名的小說:理性與感性。在書中,姊姊愛蓮娜性情穩重、合乎禮節,象徵著「理性」;而妹妹瑪麗安的性格,卻是熱情而衝動,正代表了「感性」

但我卻有不同觀點。

生活中,我們也早已習慣,將感性和理性用二元的區分法分開來,認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種性格在領導:理性的人紀律嚴明,成功在握;而感性的人卻在生命的道路上載浮載沈,任由慾望宰割。

(作者/羅晴

對於被區分成理性和感性的這兩種人,也許只是他們所在意和著重的事情不一樣,最終還是慾望在主導一切。

一個朝九晚五認真工作的商人,並非比夜夜昇歌的人更理性,而是他嚮往成功與金錢大過於其他的娛樂享受;而醉生夢死的人也並非喪失了理性,只是他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個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並不比容易受到美色誘惑的色狼更理性,他可能是愛自己的老婆勝過世上任何其他刺激,而不願犯錯讓她受傷害;而到處拈花惹草、玩世不恭的紈褲子弟,並非缺乏理性,也許只是還沒找到那個讓他願意奉獻生命的真愛,因此決定暫且玩玩而已。

一個認真讀書、功課優異的孩子,可能是愛上讀書的樂趣,或者愛上得到高分的成就感;或是擔心考不好會被懲罰,又害怕見到父母親失望的臉,所以才認真讀書。

這其中,哪一種快樂、情感、憂慮不是用心才能體會的呢?

為了再次擁有父母親看到滿分成績單時,臉上洋溢出的喜悅、幸福和驕傲,那埋頭苦讀,拒絕跟其他孩子去玩耍的女孩,拿出理性來,當做紙鎮,放在桌上督促自己專心致志;在僅容旋馬、家徒四壁的貧民窟中長大的那個男孩,發誓將來要靠自己的成就來改善家人的生活品質,於是拿出理性來,當做領帶,掛在脖子上,惕厲自己日夜不懈地努力工作。

旁人眼中的小女孩,每天自動自發的讀書,真是個理性的孩子,而旁人眼中這個打拼的年輕人,對工作的認真,也讓他被歸類為一個理性的角色。殊不知,是感性的訴求讓他們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心底深層的慾望才是他們表面的理性下,最核心的原動力。

理性的人不等於冷血,感性的人也不等於富有感情。將理性與感性放在同等水平下,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性格,是種似是而非的謬論,因為感性與理性應該是一脈相承的生命邏輯,缺一不可的絕佳拍檔。每個生命都將在這兩者的協調下,找到自己。

理性沒有目的,屬於過程,負責接受感性的使喚,是一條通向慾望的出口;而感性卻能創造目的,決定生命的方向。為了呼應感性層面的慾求,理性是最好用的工具,兩者的合作,讓慾望走上實踐自己的樓梯。

每個人不同的慾望帶領他踏上不同的生命旅程,不論是愛金錢、愛權力、還是愛女人多一點,都難以用理性來解釋,因為慾望這種東西,是一種心底的想望,來自複雜、難以分割的心理因素和個人特殊成長背景。

不管你愛的什麼,在抽絲剝繭的慾望拆解之後,總會發現多半都是基於感性的、情感的驅使。這麼說來,把理性看做感性用來實踐理想、滿足慾望的工具,不是挺實用的嗎?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7/07 12:2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羅晴

  • 瑞士是全球統計最幸福的出生國,從臺北媳婦瑞士居的第一手生活體驗,為您剖析這個世界最富裕的小國,瑞士到底憑什麼?作者為台灣旅外創作歌手、作家。著有個人專輯《L.O.V.1.》及詩集《#星期二的詩》。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