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3
  • May
  • 2016

網路「異化」人心?死刑能嚇阻動機?│父母該關心的事

作者 彭蕙仙

2016/05/13 12:00

(作者/彭蕙仙)  

 

鄭捷伏法後,知名律師呂秋遠表示這讓他聯想到「湯英伸案」,不過,這2個案子是否可以類比,存在相當的討論空間。

1986年,19歲的鄒族青年湯英伸在台北工作時,遭到僱主的不當對待,湯英伸憤而殺害了僱主夫妻和僱主2歲大的女兒。

案發後湯英伸主動前往警局投案,執行死刑時,因自認罪有應得、必須承受痛苦,湯英伸拒絕施打麻醉藥。湯英伸案因涉及原住民遭到漢族欺壓、歧視和剝削等敏感問題,因此當時引發社會高度關切,並發起「槍下留人」的行動,但最後湯英伸仍被處刑。 


▲圖/湯英伸案。/上官鴻信/維基百科

鄭捷的生活處境、行兇動機及犯後態度均與湯英伸有很大的差異,鄭案實在很難比擬湯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會自湯英伸案後開始關切原住民處境不公的問題,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

●網路世界製出「造孽者」?

在獄中輔導過鄭捷的「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鄭捷犯後毫無悔意,且個性偏激、傲慢、自我;黃明鎮認為鄭捷是「網路世界製造出的造孽者。」

網路世界已造成現代人越來越「疏離」、「異化」、「缺乏現實感」,因而也成為一種新的犯罪動機;就像當年湯英伸案促成社會對原住民有更多關懷和了解,鄭捷案也提醒著社會,確實有必要就網路世界對青年人產生的影響,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並如日本一般,對無差別殺人事件作深人研究,以了解像鄭捷這樣的案例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期望能從制度、教育、家庭和人際關係上努力,及早幫助更多「潛在的鄭捷」脫離擬世界的挾制。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用死刑嚇阻仿效者?

 

鄭捷犯案後,陸續出現了多個模仿犯或意圖模仿者,他們都想要像鄭捷一樣。不可諱言,鄭捷從行兇過程、成為社會關注的大案到後續入獄、伏法,這一連串的過程在價值觀或心志扭曲的人看來,都可能帶有英雄色彩,散發出一種致命的吸引力;而對社會治安與平常人的生活來說,則形成了防不勝防的威脅與壓力。

廢死聯盟認為死刑不足以嚇阻犯罪,這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社會難以因此認為死刑沒有存在的必要,是因為死刑的目的除了「以儆效尤」之外,還有對受害者「回復正義」的功能。

然而,對整個社會來說,死刑還是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那就必須倚賴社會的其他組強化其功能予人補強──日前發生內湖女童命案時,女童的母親曾在第一時間指出,希望我們的家庭、社會和教育一起投入,讓社會不再出現殘害他人的事件與惡人。這是鄭案後,整個社會需要省思與努力的地方。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彭蕙仙

資深媒體工作者,從事採訪報導工作30年。曾任《光華雜誌》總編輯;《中國時報》總主筆;「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等。 目前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班。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