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3
  • Apr
  • 2016

從巴拿馬閱「貪腐歷史」!│史學博士分享

作者 祝少康

2016/04/13 09:55

(作者/史學博士 祝少康 )巴拿馬文件堪稱是史上震撼力最大的文件,共有一千一百五十萬宗機密檔案,牽涉到四十多個國家的政要,以及他們的親戚和同夥的金錢往來。

巴拿馬文件 (Panama Papers) 的曝光,已陸續在許多國家造成重大政治衝擊。以英國為例,該國首相卡梅倫的先父因為涉嫌以離岸信託基金逃漏稅,而登上巴拿馬文件。英國反對黨也因此表示不再信任卡梅倫,要求他儘快辭職。

 

此外,冰島總理岡勞森的妻子透過境外帳戶藏匿數百萬美元巨款一事,也遭巴拿馬文件揭發。為此,岡勞森已在民眾的壓力下鞠躬下台。

宋代詩人李新曾說:「廉吏十一,貪吏十九。」
如果巴拿馬文件所揭露的大部分事實都與貪污有關,
可證明貪汙不是民族性,而是人性。

▲示意圖/英相卡梅倫陷「巴拿馬文件」風暴。/非當事畫面/達志影像/美聯社/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一般說來,貪汙有兩大壞處。

首先,貪汙是官員自私自利的行為與濫用權力的表現。其次,貪汙是有錢人收買官員、進而影響或控制國家政策的手段。但貪污真的是如此要不得嗎?

1795年,英國歷史上為期最長的貪污案在歷經八年的審訊後,終於結束。被告是富可敵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裁黑斯丁 (Warren Hastings)。

這個案子直到今天仍然備受爭論,因為它涉及的不僅是黑斯丁的個人操守,而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貪汙的定義究竟是甚麼。

黑斯丁對於來自印度王公貴族與地方官員的禮物,一向是來者不拒。看在英國政府眼中,這種行為無異於貪汙,於是對黑斯丁提出訴訟。黑斯丁辯稱,餽贈與收受禮物是印度的風土民情。有道是入境隨俗,印度文化既然是如此,英國政府硬把收受禮物跟貪汙扯在一起,根本就是荒謬至極的做法。最後黑斯丁被判有罪,但他一直到死都不承認貪汙的罪名。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曼德維 (Bernard de Mandeville) 認為貪污其實對社會是利大於弊的。他說,自私自利不但是天性,也是人類自我改善的一個主要動力;人們對奢華生活的追求帶動了整個經濟,使得全民得以分享經濟利益,最後受惠的是全民,而非少數人。

 

曼德維不是唯一主張這種論調的人,許多著名的西方思想家都認為貪污能夠促進經濟成長。他們即使不認可貪汙,至少也對貪汙採取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

公元四世紀的大哲學家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年輕時荒淫放蕩,在33歲的時候歸主,從此以打擊貪腐為職志。聖奧古斯丁在 The City of God (天主之城) 一書中,多次提到貪污對人心的不良影響。可是身為主教的他,每天必須面對一個貪腐充斥的教會與社會,現實生活讓聖奧古斯丁不得不接受貪汙的行為與事實。比方說,當時流行出售神職,以便為教會籌錢。聖奧古斯丁就曾表明誰出得起錢,他就把神職賣給誰。

澳洲 Griffith 大學政治學教授 Bruce Buchan 在 An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Corruption (貪污之思想暨政治史) 一書中說的倒也坦白,他說「貪汙是正常現象,而非異常現象」貪汙的歷史說明了貪汙比我們想象的更為普遍,而且更難明確的將其定義。或許巴拿馬文件有機會讓世人更認清這一點。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祝少康

史學博士/歷史學者。目前任教於加拿大,講授西洋史、世界史、美國史、中國史等課程。對於以古為鑑,感觸甚深。此外,對於中國人學習英文所遇到的問題,亦饒富經驗,頗有心得。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