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5
  • Aug
  • 2018

提升看待問題的層次 很多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解決

作者 AWE 情感工作室

2018/08/05 08:51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很多時候,事情無法解決,我們只是跟某件事、某個人過不去而已,並非要事情真的得到解決跟改善,我們才能真正的解脫某個煩惱給我們的束縛。

 

 

甚至我們不是跟某件事、某個人過不去,而是原本都是跟跟自己過不去,尤其很多人際關係上面的問題,都是如此。

 

就是「關係無法強求而來」的概念,當我們抓越緊,別人壓力越大,越想要離我們更遠。所以在很多人際關係的最終究極的解法,會發現是一句大家常常聽到,心中其實有點唾棄這種說法,但成長之後發現是真的得這樣做的這句話:「放下」

 

放下其實就是「放下執著」的意思,例如我們一定要得到誰、或是從誰身上得到什麼(通常是我們希望這個人給我們我們期望中的對待)、期望誰回心轉意重修舊好、期望誰可以愛上自己…等。

 

某些我們認為「不達成會很痛苦」、「害怕沒有」的事情,就是我們的執著。

 

很多人一聽到「放下」就覺得:放下就是叫我放棄嘛!但「放下」,不等於放棄,放下等於叫你不要繼續喜歡某個人嗎?等於叫要妳不要再對他好嗎?等於要妳斷絕跟那個人的往來嗎?

 

 

不,放下是要妳放下「你想(必須)透過他人才能得到的目的/東西」,要記得,造成別人的壓力的永遠是自己想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欲求(例如:「我想跟他在一起」)而不是感受本身(喜歡的感受)。

 

但為什麼一般人會把「放下」完全跟「放棄」聯想在一起呢?就是因為如果不做得絕一點,他們根本無法想像,什麼叫做中間值,什麼叫做「我可以繼續喜歡他,但不再一定要對方跟自己在一起」的意思。

 

放下,也不代表要妳什麼都不做,放下的意思是,做妳能做的,然後其他「即使想破頭」也不會因為我想更多而改變的事情,就不要管它。

 

但一般人不知道什麼是「叫我做我能做的卻要我不要在意結果」是什麼意思,所以就會不斷地把「放下」解釋成「放棄」。

 

這也就是跟我一直講到的,很多人無法接受「灰色地帶」,這些什麼都要簡單處理、什麼都要分得很明白的人,就會在人際關係遇到很多「過不去」的地方,但反之,能夠好好地待在中間地帶的人,周遭就會潛伏著很多的機會。

 

 

很多人來問問題,都會一直糾結在「怎麼做」上面(問題的層次如果一直停在「怎麼做」自然就會把「放下」當成「放棄」),換句話說,他們想要知道「技巧」怎麼執行,才會換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事實上,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同人、不同情況、不同狀態、不同時機、不同個性的雙方這些東西考慮下來,每個人能用的方法都不同,但重點原則永遠都只有一個:「你不自在,什麼都沒用。」

 

當我們只糾結在「怎麼做」這個層級上面的時候,對於釋放關係的壓力是一點作用也沒有的,但關係會有問題,都是因為有壓力。

所以當我們自己狀態不對的時候,做什麼都不會是對的,丟給妳再厲害的招數,也會做起來如同東施效顰。當我們狀態對的時候,做什麼都沒關係,重點就是要「自在」。

 

自在的狀態才是把自己的得失心與執著最小化的狀態(自在與否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騙自己)就不會把自己跟對方都步步逼入不得已的情況(例如他不得已不理你、把你封鎖),不僅你自己舒服,對方也會舒服。

 

 

再者,必須達成自在的條件,就是我們必須放棄控制他人的欲求,也才有尊重他人主體性的可能性產生。

 

 

而要達成「自在」,我們就必須去把問題的層級提升,去討論「怎麼感覺」這個部分。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發現自己有一個狀況,就是「我都知道道理是這樣,但是我做不到」。

 

理性跟感性無法合一,但事實上是我們「真正的價值觀」其實是跟「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價值觀」是有衝突的,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明明知道「不應該生氣」、「應該大器」但還是覺得很不爽。

 

但「假裝自己很大器」就能解決問題了嗎?你內心那些幹意就會神奇地消失了嗎?然後你以為你假裝得天衣無縫,大家都不知道你在假裝嗎?或是當你很想從某個人身上得到愛、得到關注的時候,你以為對方都不知道嗎?

 

所以要終極地解決問題,還是要到深層的部分,不是只是改變了表象的「想法」跟「行為」就可以了。

 

因為更內層的立場還是跟改變過後的立場不一樣,所以這些只改變行為而沒改變真正觀念的人做起任何「成熟」、「大器」、「奉獻」、「瀟灑」…的事情,都會讓我們覺得超級怪。

 

深層的部分即是,我們怎麼「感覺事情」的,那為什麼不直接到最深層的部分去改造「真正的價值觀」呢?當然你有那個本事也可以直接改寫那邊的編碼,但如果我們那麼輕易能夠發現自己的潛意識,那它就不會叫潛意識了。

 

我們比較容易能夠追溯、察覺到、而且最真實的,是我們的「感覺」。(但如果當我們一直執著用「應該」跟「不應該」去看事情,我們就會忽略我們的感覺,甚至忘記怎麼感覺)

 

所以透過「感覺」的提醒,我們才能根據感覺來知道原來「我真正的價值觀」長怎樣,而不是直接把看起來不錯的價值觀暴力輸入,完全不管原本國土的風土民情跟環境。所以永遠得先了解自己,破解自己的感覺:

 

1 我怎麼感覺:釐清自己當下的情緒與感受

 

感受本身也可能因為習慣壓抑而搞錯真實的情緒,是否被包裝了?

 

憤怒可能被悲傷包裝、悲傷也有可能被憤怒包裝

 

2 是什麼造成我這樣感覺

 

描述事件本身或細節,也就是引起情緒感受的點在哪

 

然而是客觀敘述事實,未經過解釋的事件或細節

 

3 我怎麼解釋事件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我如何解釋這個事件或細節,我在意的點怎麼被我看待的

 

4 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這樣的觀點解釋事件(or 我什麼時候會因為這種刺激有這種感覺的反應)那個時間點前後大概發生哪些事?我哪邊無法釋懷?

 

5 這樣的反應模式給我什麼好跟不好的後果

 

6 我要如何改變自己的感受

 

真正從感受下手,我們就能自然而然地帶出我們想要的、代表著「成熟」或是任何你想要成為的人的行為,而且還是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甚至完全不費力就能做到,不需要壓抑任何想法、安慰自己或是欺騙自己就能做到的。

 

達成「感覺上的放下」才能「自在」,而不是一直要「做放下的人的行為」(例如:假裝不理他、明明有看到訊息要三個小時後才回、說反話…)

 

當我們一直違背自己真正的感受而做「應該」要做的事情,這種不安、不爽、不平衡的情緒就會一直累積。

 

某一天在你無法預期的時間點就會無情地爆發,然後讓你產生很後悔的感覺並且不理解自己「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有什麼毛病?」。

 

但其實你不是有毛病也並不奇怪,只是一直壓抑真實的自己、用別人的價值觀生活下來的自然結果而已。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會告訴來問問題的人說「妳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們必須在不忽略真正的自我(感受)的狀況下來應因這個世界、他人給我們的刺激,如果我們想要不費力、不假裝真的達成某種境界,就必須拿真實的自己去碰撞學習。

 

同理,希望別人能夠愛上真的的自己也是同一回事,不可能透過「隱瞞」、「隱藏」然後最後告訴別人「嘿嘿其實我以前都是騙你的喔」的方式來達成。

 

我們必須透過用真實、不完美的自我不斷去跟現實、他人碰撞,不逃避,就能實實在在地從本質上學習,認清哪些是我們自以為不被愛的或是哪些是自以為會被愛的。

 

並且從勇敢中慢慢地接受、喜歡上真實的自我,拋棄別人給你的「應該」與「不應該」,拋棄社會、世界硬塞給你的規則(例如女人老了就沒價值、妳不漂亮妳就甭想有好對象、胖子就醜啊哪會有人愛、男人本性就是怎樣、女人就是怎樣),

 

你會創造出自己的規則,發現自己變成了「例外」,因為你不是在幻想,而是你的世界裡大家真的會照著這個規則運行。

 

然而當妳有能力創造一個以妳的規則所運行的世界,妳還需要憤怒嗎?妳還需要向誰告狀、什麼不公平?妳還需要抱怨嗎?很顯然,這些看似無奈的東西,似乎就自然消失了,問題就不見了,不是嗎?

 

 

延伸閱讀

個性不是導致你失敗的原因 你當下做了什麼決定才是

被困在自己第三者的牢籠 該如何自處?

別奢望用交友APP能有浪漫愛情 妳的主場還是在現實中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AWE 情感工作室

我們期望藉由兩性知識的推廣,讓更多的人能夠生活更自在快樂,並且得到情感上的自由、與更多的選擇權。更希望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每個不管是讀者還是學員都能夠透過AWE提供的服務,歡喜充滿地解決問題與痛苦,並更提昇自我。甚至能夠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