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8
  • Jan
  • 2018

不想被小孩討厭的父母,只會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作者 時報出版

2018/01/08 16:18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斥責孩子只會讓他們留下心靈創傷,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迫使孩子從小就是個缺乏自信的人,這種心靈創傷的神話充斥於世。

 

 

坊間有許多關於心理諮商、心靈培訓之類的課程與教養書,孩子們儼然成了新興市場鎖定的消費目標,而那些與課程、書籍一起大撈一票的教育產業業者、教養專家們則是不時提出聳動的看法。

 

倘若他們所言屬實,那些從小被罵到大的人應該都成了心靈受創,缺乏自信、內心脆弱、不知積極向前的大人。

 

事實上,在打罵教育極盛時代長大的人,反而都成了心志堅強的人,反觀在流行愛的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和年輕人,卻往往有著脆弱敏感的玻璃心,這一點只要看學校、職場現況便能明白。

 

但為何這種藏有商業目的的教養風潮還能大行其道呢?恐怕是因為不少父母都想輕鬆教養、寵愛孩子的緣故吧。畢竟斥責也是要花氣力的,更何況以斥責方式拉拔小孩長大成人是多麼辛苦的事,所以選擇寵愛肯定輕鬆多了。

 

加上身處自我意識高漲的時代,很多父母都不想被孩子討厭,所以寧可被孩子討厭也想鍛鍊孩子,竭盡身為父母使命感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因此,大多數父母都不想因為嚴格管教而傷了孩子的心,甚至遭孩子討厭,分明是不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心態。於是寵愛自己的父母選擇以寵愛方式管教小孩,心靈創傷神話便成了自我行為正當化的最佳理由。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問題是,用溫柔話語教養長大的孩子,猶如在無菌室栽培的東西,面對嚴苛現實毫無抵抗力。就算父母以心靈培訓標榜的溫柔話語教養孩子,但孩子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後,還是要面對同儕毫不掩飾的溝通方式,甚至是言語霸凌。

 

在父母的溫柔教養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因為受不了同儕之間的粗暴行為與言語傷害而無法融入學校生活,因而畏懼上學一事,這種例子可說屢見不鮮。

 

也有不少孩子因為受不了學校老師的嚴厲斥責,或是看到調皮同學被老師怒斥的模樣而畏懼師長,成了拒絕上學的孩子。職場亦然,因為上司或前輩的嚴厲話語而深受打擊,成了拒絕上班的大人亦不在少數。

 

 

由此可知,斥責孩子會導致他們心靈受創,成了無法挽回的憾事,這種說法根本是子虛烏有。

 

所謂心靈創傷是因為虐待等極端情形而造成的傷害,一般因為斥責而心情低落的情況都能馬上復原,所以實在沒必要在意什麼心靈創傷神話。

 

(作者/榎本博明:1955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本文出自《過度溫柔的社會:不強迫、不否定、不責備,為什麼我們不敢說真心話?》一書

更新時間:2018/01/08 16:18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