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寶林茶室天氣西寧國宅猛鬼大樓邦克列酸董事長欠債食品工廠法拍河粉日月光寶林茶室中毒原因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77筆

  • 突然胸痛、如刀割般劇烈!遲一步就醫 醫:「罹這病」死亡風險高

    一般典型症狀是一個急性胸痛,胸痛很常被形容刀割般的劇痛,像有人拿刀子在捅你的背一樣,主動脈剝離一般來說,除了胸痛之外,還會隨著你破裂的位置,一些有不同表現,事實上急性主動脈症候群患者,如果沒有即時治療,有50%的病患,會在48小時內死亡,91%會在1個月內死亡,因此民眾若發現心臟如果有撕裂、刀切感的疼痛,千萬不可以忍耐,應盡速就醫。
    2023/02/09 23:07
  • 皮膚冒出「這個」皮屑掉滿地!輕忽它 醫師:延誤就醫關節疼痛變形

    乾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與角化性疾病,它不僅是皮膚疾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醫師指出乾癬雖然沒有辦法預防,但能盡早開始治療,因此對患者來說身上出現皮膚紅疹狀況,都要提高警覺避免病情惡化!
    2023/02/08 23:08
  • 「增肌減脂」並非多吃蛋白質!營養師獨家揭密 必做「這件事」

    高蛋白減重飲食這在短時間之內是可以帶來一些不錯的減重效果,但是這樣子的飲食型態,可能還是要去注意它目前,還是缺乏一些長時間的證據,像這樣飲食型態能帶來的一些好處;如果有糖尿病,再接受這樣的飲食型態,你的一些藥物的調整就要根據你的醫師的一些建議來改變。
    2023/02/07 23:03
  • 保護腦健康! 醫師:從「這幾個」危險因子預防否則下場慘!

    若要保護腦健康,就必須從已知的危險因子開始預防,應盡量避免頭部外傷;要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三高代謝症候群;平常切勿過度飲酒,反而要多多運動維持良好體重;並多與朋友互動社交,培養持續自我學習精進能力,目前的藥物大多只能延緩腦力退化,仍無法治癒失智症。保護腦健康,應提早做好預防措施,就可減少將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2023/02/07 00:46
  • 突然出現「這症狀」小心「巴金森氏症」找上你 醫:留意這件事速就醫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長者也越來越多,其中巴金森氏症就是屬於盛行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氏症最主要有四大核心症狀,肢體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醫師指出發現家人出現相關症狀絕對不能輕忽,應立即就醫治療!
    2023/02/03 22:57
  • 走路低頭滑手機 長期姿勢不良「這部位退化」下場慘!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長者也越來越多,其中巴金森氏症就是屬於,盛行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疾病,臨床症狀像是會出現肢體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步態不穩,很多家屬或病人本人常常會因為肢體顫抖,而警覺到自己有巴金森氏症,醫師指出減少低頭的角度。使用電腦營幕的時候,營幕要墊高,避免頸部太前傾或低頭角度過大,注意生活小細節,可以預防頸椎退化。
    2023/02/02 22:58
  • 出現這「兩大症狀」應提高警覺 醫師:主動脈瓣膜狹窄死亡率高達五成

    心臟問題真的要特別注意!尤其主動脈瓣狹窄初期都沒有症狀,隨著主動脈瓣狹窄惡化,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時,便會出現問題,例如冠狀動脈血流不足,會導致胸悶、胸痛;腦部血流不足,會出現頭暈、昏厥;最嚴重可導致心臟衰竭,一開始的主動脈瓣狹窄,都是以藥物控制為主,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也可以利用導管從血管內進行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手術的時機與方式,都須要與醫師做完善的溝通與討論,因此規律在門診追蹤與定期檢查,才是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最重要的方式。
    2023/02/01 22:58
  • 長時間維持「這姿勢」引發慢性疾病 醫師警告:別做這件事

    如果您經常久坐,真的要特別注意!坐太久其實對腰椎是一個很大的一個負擔,往往比你站著的時候腰椎受的力量還要更嚴重,醫師建議,如果想要保護腰,不要太早退化。在辦公桌上工作別坐太久,才能保護好腰椎。
    2023/01/31 23:17
  • 出現這幾種徵兆....小心!秋冬鼻竇炎引發不適症狀 醫警告:別做這件事

    台灣鼻竇炎病有大約占總人口兩成,也就是說每5人當中就有1人有鼻竇炎情況。而病毒性鼻竇炎,會讓整體免疫力下降,病毒性鼻竇炎,通常7到10天症狀會緩解,值得注意的是鼻腔內的細菌,容易引起細菌性鼻竇炎,醫師提醒鼻竇炎症狀非常不明顯,因此民眾需要特別提高警覺!
    2023/01/30 23:16
  • 年節狂吃「這類食物」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看不懂又不追蹤下場慘!

    每年一次健康檢查,您是否真的看的懂,健康檢查報告結果,對自己身體又有什麼影響,事實上過年期間很多人大魚大肉,擋不住美食誘惑,該怎麼適量攝取,又能維持健康體態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很難,醫師指出如果能飲食控制,降低油炸類等高油高糖高脂食物,就能遠離疾病發生風險,民眾更應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結果,遵循醫師建議!
    2023/01/25 23:09
  • 過年圍爐「這幾類」食物不忌口 小心!誘發痛風下場慘

    過年期間許多美食當前,當然不忌口會多吃一點,但還是要特別注意攝取量別太多,更要謹慎選擇!尤其現代人偏愛吃海鮮油炸甚至是紅肉或圍爐吃火鍋,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的男性長達12年,結果發現攝取較多「肉類」與「海鮮」的人,痛風風險比較高,另外愛喝啤酒,吃內臟類食物,也都是痛風發作高風險因子!
    2023/01/23 23:05
  • 長時間壓力生活!疏忽「這件事」 醫師:癌症罹患率有相關性

    壓力無法精確量化,卻影響人類深遠,慢性壓力的長期累積,對身心都是莫大的影響。凡舉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症狀,甚至腸胃功能都與壓力脫離不離關係。心裡長期的壓力累積,若沒有適當的宣洩及處理,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等相關症狀都會找上門。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統合性分析指出,長時間處於壓力的生活容易導致焦慮和沮喪的產生,焦慮和沮喪又和許多的癌症罹患率有很大的相關性。
    2023/01/19 23:04
  • 太早退休憂鬱、失智發生率高! 北榮院長陳威明:降低自己被照顧時間、健康樂活!

    隨著醫學進步,65歲退休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年輕,台灣平均年齡大概在80歲,甚至女性到84歲,等於說從65歲退休到84歲,還有20年時間,如果沒有一些事情來做的話,其實是很容易造成整個活動力下降,而且我們在臨床上面常看到,我們叫做退休症候群,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表示高齡化的社會,一定會想盡辦法,把自己身體照顧好,照顧好自己,不要以後讓孩子照顧你,減少被照顧時間,是非常重要一件事。
    2023/01/18 23:13
  • 輕忽!缺牙狀況 醫:小心「全口缺牙」關鍵是這件事

    牙齒是我們五官門面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它不只是消化器官的一個咀嚼的起點,事實上它的功能對我們發音、美觀其實非常重要,缺牙有人認為沒有關係,會覺得偶爾掉一顆牙沒有關係,醫師提醒缺第一顆牙,有一就可能有二,往往是口腔全口牙周病的警訊。
    2023/01/17 23:17
  • 出現這幾種症狀 不自覺「漏尿」醫:延誤治療下場難以想像

    尿失禁問題對不少人來說,或許曾有過這樣經驗,通常就是一打噴嚏就尿失禁,也有可能一笑就尿失禁,關鍵在於應力性的尿失禁,通常婦女骨盆的肌肉開始有一些鬆弛的效應,另一個原因接近更年期,骨盆肌肉也會因為荷爾蒙的效應失去了彈性,才導致容易一笑或一打噴嚏就尿失禁的情形。醫師建議如果體重減輕,骨盆的肌肉壓力會減少,會讓應力性尿失禁獲得改善。
    2023/01/16 23:00
  • 經常做「這件事」!加速腦退化 醫師:認知功能受影響

    腦退化症是多種腦部功能衰退疾病!如果高於實際年齡,會增加未來十年內心血管腦血管相關的風險。在預防與治療方面,大致上是針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來處理,基因基本上無法改變,但是抽菸、喝酒、熬夜等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可以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慢性疼痛、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可以積極治療,另外,可以增加運動,尤其是規律地從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血管風險,延緩腦部的老化。
    2023/01/13 23:01
  • 「這類型病毒」傳染力最強!高免疫逃脫特性 恐全球大流行

    XBB.1.5的病毒株,是近來越來越被重視的突變性的病毒,主要是從XBB家族所演變而來的,它也是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當中,免疫逃脫力最強,而且傳播力最高的病毒。目前的數據看起來,造成的重症率或是致死率,並沒有比Omicron病毒來的嚴重,醫師表示症狀最主要的是輕型類流感,像是輕微的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全身有點倦怠!
    2023/01/12 23:09
  • 經常做「這件事」防失智!? 醫師:台灣面臨照護問題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現在老年人口正向上攀升,失智症問題更讓許多家庭感到相當擔憂,事實上失智症經常發生在65歲以上長者,目前台灣面臨失智症照護問題,令人憂心的是家屬對於失智症認識不足,難以及時介入提供服務,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推動記憶保養班多年,從北到南共有14個駐點,希望讓年長者透過益智遊戲,學習思考。
    2023/01/11 23:08
  • 輕忽小傷口自行換藥!留下疤痕整形外科醫師擔憂 發生這件事

    不慎跌倒!出現小傷口真的不能輕忽,若感染代價可不小。不甚跌倒!出現小傷口真的不能輕忽,若感染代價可不小。關鍵在於有些民眾它會自己買一些藥膏來擦,可是它不一定對症不一定有適合抗生素在裡面,台灣傷口照護學會榮譽理事長暨高醫外科教授郭耀仁表示,如果傷口超過3週無癒合的跡象,特別有潛在疾病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找有經驗的醫師評估,尤其是有蟹足腫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若是不幸有肥厚性疤痕產生,一定要趕快就醫早期治療。
    2023/01/10 23:06
  • 經常做這些NG動作小心!「椎間盤突出」醫:痛到影響生活

    椎間盤突出其實不是一個可怕的疾病,若有椎間盤突出好發在年輕人與老年人身上,在年輕人大部分是因為外傷,或急性的扭傷,造成下背疼痛,而椎間盤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突出,對老年人來說的話,是因為日積月累的壓力,導致椎間盤退化,在退化的過程當中,會沒有辦法支撐身體重量,導致疼痛情況發生,康乃爾大學教學醫院頸椎研究員暨北榮醫師林希賢表示3C產品的普及下所謂的低頭族會造成頸椎關節壓力大,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2023/01/09 23:07
  • 避免猝死...醫師警告別做「這件事」 出現症狀緊急送醫!

    最近氣溫驟降!天氣最冷或最熱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大幅提高,冬天務必要做好保暖,關鍵在於冬季期間,因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送急診的患者,勢必較多,尤其人體早上在身體壓力激素正常反應下被喚醒,這時候血壓就會偏高。醫師提醒有三高或者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在寒冷季節外出或運動時,務必要做好保暖!
    2023/01/07 23:06
  • 疫情期間!民眾「沒做這件事」 醫界憂心腸癌人數恐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國人因為害怕就醫,甚至延後身體檢查,近三年來癌症篩檢人數減少,不少糞便潛血陽性者也很少到醫院,進一步追蹤,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或是血便發現有黏液,甚至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及早發現治療降低腸癌死亡率。
    2023/01/06 23:10
  • 身體「這部位」長期磨損後 嚴重出現變形、劇烈疼痛難行走!

    很多人都聽過退化性關節炎,其實就是軟骨磨損所造成,基本上當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候,會造成骨頭磨骨頭,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就會造成關節炎,這疾病到了比較晚期時,症狀會越來越加劇,有時連吃藥都沒有辦法控制疼痛感,走路會很不方便,醫師提醒病患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與醫師多討論治療方向,對於膝關節治療會非常有成效。
    2023/01/05 22:58
  • 為了活下去晚期抗癌!龐大醫藥費 學者籲政府「投資健康」助癌友

    衛福部最新公布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癌症人數12萬1254人,平均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值得注意的是末期肺癌部分,其實健保署有相當多的標靶藥物的給付,讓民眾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不止標靶藥物之外,其實很多的免疫治療健保也有給付,可是這給付的條件有時候比較嚴苛,不是每個適合的病人都可接受到這樣的治療,部分重大傷病患者的治療給付可能受影響,有醫師和學者呼籲政府,擴大投資健康,協助癌友獲得更好治療。
    2023/01/02 22:57
  • 臉部出現「這幾個」症狀 毛囊藏「蠕形蟎蟲」啃皮脂致發炎

    如果您的臉經常泛紅,油脂分泌過多,毛孔粗大或是有膿皰產生,真的要特別注意了!市立聯醫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毛囊蟎蟲,牠會吃你的皮脂,當油脂會流出來,就整個臉泛油光,同時如果還伴隨癢感,甚至像毛囊炎一顆顆丘疹或是膿皰,如果有這些情況毛囊蟎蟲感染症的機率高,因此必須找醫師做顯微鏡檢查,能看到蟲體,可做鑑別診斷。
    2022/12/29 22:58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