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楊梅瓦斯火槍老狐狸APP楊瓊瓔郭晉安離婚中研院小三爺孫戀近況求歡林靖恩睡街頭
  • 搜尋:

    能源 結果共4,231筆

  • 沙國王儲的未來夢 豪擲3000億美元爭議中建城

    沙烏地王儲沙爾曼宣布要在沙漠當中,打造全球最先進的未來城,光是2030年完成的第一期,就耗資超過三千億美元。儘管不少專家認為,這樣龐大的計畫很可能最後只是一場空,但深陷在能源轉型的茫然當中,沙烏地阿拉伯確實需要一個可以追尋的夢想。
    2023/01/31 12:48
  • 不滿北約援烏!俄企祭百萬賞金 給首位摧毀西方戰車士兵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邁入第341天,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持續大力軍援烏克蘭,最新一批援烏武器包括美製M1艾布蘭(M1 Abrams)、德製豹2(Leopard 2)主戰坦克,讓俄羅斯氣得揚言消滅所有西方戰車;一間俄羅斯能源企業更祭出500萬盧布(約218萬新台幣)的高額賞金,送給「首位摧毀西方戰車」的俄羅斯軍人。
    2023/01/31 10:13
  • 天然氣短供且無力補貼 大陸多地經歷無暖氣寒冬

    俄烏戰爭影響天然氣供應,加上中國過去幾年間嚴格防疫措施耗盡了地方政府預算,能源短缺且政府無力補貼,使中國不少地區面臨短供問題,許多中國人被迫經歷沒有暖氣的寒冬。
    2023/01/30 17:04
  • 國民黨團喊話震撼教育「五問陳建仁」 綠盼就事論事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向準閣揆陳建仁隔空喊話,「高端弊案查不查,論文抄襲追不追,能源政策改不改,超徵現金發不發,勞保改革動不動」;國民黨立委費鴻泰說,總質詢一定會問。
    2023/01/30 14:52
  • 土耳其將快速部署發電船 為烏克蘭百萬家庭供電

    俄羅斯鎖定烏克蘭重要基礎設施發動攻勢,當地用電告急。土耳其發電船公司昨天與烏克蘭國營能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便快速將500百萬瓦(MW)的發電船投入使用,緩解烏克蘭能源危機。
    2023/01/27 20:59
  • 解能源危機!德企業捨天然氣 澳洲打造「氫」鎮

    2023年正要展開,歐洲不少專家已經擔心起年底的冬季,會不會再次上演天然氣短缺的危機,加上氣候目標逼近,不少國家都紛紛轉型氫能,像是目前還高度仰賴傳統燃料的澳洲,他們最近挑中了一座沿海城鎮,進行一場重大氫能計畫的試驗;另外還有德國,在能源價格飆漲下,讓許多企業、工廠開始捨棄天然氣,尋求替代能源來維持營運,目標也鎖定了氫能。德國經濟學者認為,這場能源危機,最終將引領更環保的工業生產!
    2023/01/27 19:59
  • 天寒地凍又遇暖氣費飆漲 南韓人節省奇招:在家搭帳棚

    北極寒流讓東北亞就像進入冰櫃裡!南韓首爾降下大雪,而且積雪一度達到7公分,讓不少南韓上班族在雪地中滑倒,偏偏因為國際能源價格居高不下,讓南韓這個冬天的暖氣費暴漲,有不少人因為付不起暖氣費,只好在家裡搭帳篷睡覺。
    2023/01/27 13:11
  • 德美軍援戰車翌日 烏克蘭遭俄羅斯空襲11死11傷

    德國與美國昨天承諾將提供重型戰車給基輔政府對抗俄羅斯入侵後,俄國今天鎖定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發動一波猛烈空襲,造成11人死亡。
    2023/01/27 05:58
  • 創新低!戰爭+疫情攪局 聯合國:今年經濟成長降至1.9%

    聯合國今(26)日預測,受到俄烏戰爭引發食物和能源危機、COVID-19疫情衝擊、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以及氣候緊急狀況影響,今(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降至1.9%。
    2023/01/26 19:00
  • 疫後「報復性」旅遊 義大利再現觀光人潮

    從2019年開始的新冠疫情,重創歐洲旅遊業,尤其是義大利。不過從去年開始各國陸續解封,義大利湧現了來自各國的「報復性」旅遊人潮。光是一個夏天,義大利就賺進了台幣2千億的觀光收入。不過在觀光復甦同時,很多旅遊和餐飲業者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飆漲,電費天然氣費用,動輒兩三倍起跳,讓他們經營更困難。
    2023/01/26 15:16
  • 我在大海中工作! 離岸風機運維工程師「搭船通勤」

    依照能源局的規劃,2025之前,台灣離岸風電總發電量,估計能達到5.5GW,而各家風電業者加快進程開發離岸風電場域,其中要穩定風電運作也需要專業人力,有離岸風電業者引進第一艘台灣籍的運維作業船,為了展開長達25到30年的風機運維作業,已經培訓一支超過20人以上在地運維部隊,其中也包括台灣的工程師,更將他們送往英國做移地訓練。
    2023/01/25 23:06
  • 烏戰搶能源.歐亞新秩序 土耳其漁翁得利

    烏俄戰爭開打,匈牙利與土耳其這兩國同時都是歐盟與北約成員國,卻也因各自地緣因素,成為西方盟國中的破口與反對者角色。匈牙利因地處內陸,依賴管線得到俄羅斯能源供應,所以數度反對歐盟對俄制裁,最終向歐盟低頭妥協之餘,找上中亞國家採購新能源。土耳其則是站穩黑海關鍵戰略位置,不僅插手各項俄羅斯與西方盟國間的調停斡旋,還積極產銷石油,又在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等議題堅持強硬立場,逼北約讓步,堪稱漁翁得利最多的「北約豬隊友」。
    2023/01/24 19:51
  • 7千萬°C運轉 陸「人造太陽」研發未來能源

    模仿太陽工作原理的「核融合」發電技術,幾十年來一直是各國科學家努力的目標,因為對比現有的核能發電會造成危險的核廢料,它被認為更加環保而且安全,現在除了在法國有一座多國合作的研究設施正在興建當中,中國大陸也打造了自己的「人造太陽」。
    2023/01/24 18:59
  • 免預約專人!二手車開過掃描機 估價速知

    邁入2023年,歐洲能源危機還在延燒,氣候問題也越來越急迫,各國不斷創新、投入研發,像是在印度,有一名數學老師花了13年,把老車改造成太陽能車。至於歐洲,挪威電動車銷售,新車占比近八成,高居全球之冠,全拜政府優惠的稅制;法國則發明一台大型機器,汽車經過掃描即可產生估價,可望加快中古車買賣流程!
    2023/01/23 19:52
  • 直擊!德知名啤酒館 疫後人潮滿、啤酒漲7%

    德國統計海外入境旅客,疫情前台灣人赴德,一年約有40萬人,最知名的特產大家都知道是「啤酒」,當地必去的啤酒館曾經因為疫情關門,年損失200萬遊客,直擊重新開業後人潮回流,但通膨加上能源危機,下游成本增加,1公升的啤酒漲7%。
    2023/01/23 12:16
  • 旅遊也吹綠色永續風潮! 全台首座地熱溫泉在這裡

    台東紅葉不僅是少棒的發源地,過去更是著名的溫泉區,不過受到八八風災的侵襲,整個紅葉溫泉被摧毀,不過如今業者重建後,讓紅葉溫泉再度重生,最特別的是,加入綠色永續概念,在溫泉區旁探勘鑽井要發展地熱能源,完工後,不僅溫泉園區電力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將餘熱用於經濟作物的乾燥流程,這樣的永續旅遊風潮,已經開始在台灣各大旅遊景點慢慢發酵。
    2023/01/22 21:38
  • 藝術家將被取代?義製雕刻機器人自主創作 完成高難度作品

    人工智能(AI)進行藝術創作,在這個世紀已經算不上是新鮮事,不過大多還是一些生成圖像、畫作,怎料在這個2023年於義大利研發了一種雕刻機器人,現在連雕刻這種高難度的藝術範疇也能依靠機器人去完成。
    2023/01/21 08:47
  • 動物氣候難民增多!禍首人類 吃素減排碳

    人類究竟能不能及時挽救自己造成的地球暖化?以色列第一家實現碳中和的涼鞋工廠,做到了全都使用潔淨能源和零排碳。少吃肉減少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甲烷,這個想法也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同,市場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球素食市場規模將達到363億美元。動物不應因人類的私利而受害,除了減少葷食與捕獵,環保與保育的當務之急,還包括維持棲地環境,與減少塑膠垃圾。
    2023/01/19 19:59
  • 過年前收大紅包!政府確定發3000 2條件錢財爽入帳

    農曆春節將至,許多民眾都會將家中的物品汰舊換新,而為加速老舊耗能家電退場,經濟部也推動「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只要購置能源效率第1級冷氣、冰箱,就可申請新台幣3,000元的補助,如果經費用罄,將提前截止受理,民眾快把握時間申請。
    2023/01/19 12:58
  • 日圓疲軟所致 日去年貿易逆差近20兆創1979年以來最高

    2022年受到日圓大貶、原油及能源價格高漲等因素影響,日本的貿易赤字達到19.9兆日圓(約新台幣4.7兆元),創下1979年以來的新高。
    2023/01/19 09:37
  • 里程碑!電動車全球市占破1成 去年銷量780萬台

    當去年全球新車銷售總量出現微幅下降的同時,純電動車的銷售卻逆勢成長,不但比前一年大幅增加68%,更以780萬輛,首次攻下全球新車市佔率的1成。這比國際能源署早前認為,電動車要2030年才能拿下10%市場份額的預測,要提早了8年。而電動車賣得最好的,莫過於中國與歐洲市場,各自拿下19%與11%的份額。至於美國的電動車銷量,雖然比前一年翻了一倍,但在當地市占率僅6%,仍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2023/01/18 19:57
  • 自己的垃圾自己背 德實驗單人垃圾1週3公斤

    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環境污染上也能成立。俄烏戰爭造成歐洲各國能源費飆漲,以英國為例,很多人改燒木柴取暖的結果,省了錢卻製造更多PM2.5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直接導致呼吸道疾病民眾死亡率上升。而德國大學生與美國裝置藝術家,不約而同對塑膠垃圾展開實驗,結果數據驚人:每週每人大約能製造3公斤垃圾,如果不是扔在地球某處而是背在身上,幾個星期就能讓人負重到走不動。
    2023/01/18 19:55
  • 布林肯會晤英外長 雙方有共識維護台海和平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農曆年後,也就是二月初訪問北京,距離上一次美國國務卿訪問中國已經相隔四年多,而布林肯在17日先和到訪的英國外交大臣柯維立討論俄烏戰爭、能源、伊朗、北愛以及中國相關的議題,布林肯表示將持續針對印太問題,包括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英國密切磋商。
    2023/01/18 17:48
  • TVBS《FOCUS世界新聞》x《遠見雜誌》台灣經濟有3大風向

    遠見雜誌特別調查400家國內上市上櫃的代表企業,發現有將近六成看衰台灣2023年的景氣,也認為台灣經濟將進入長新冠修復期。今(18)日《FOCUS世界新聞》邀請到連線遠見雜誌副主編廖君雅,接受主持人譚伊倫線上訪問說明,「台灣產業的趨勢改變有三個大風向,第一個、去年11月有Open 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五天就吸引100萬人申請,最近也傳出微軟要再加碼投資100億美元,期待今年AI會有更多的亮點,第二個、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下,有更多能源轉型跟綠色議題會在產業跟個人的行為發酵。」
    2023/01/18 15:29
  • 聯合利華CEO預估 通膨觸頂但物價仍持續上漲

    全球最大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的執行長喬普表示,儘管通貨膨脹可能已經觸頂,但物價還會持續上升。
    2023/01/18 11:53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