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巴西航太演唱會小白菜無框行動全家千萬發票天氣預報吳子嘉壹柒柒陳沂油菜
  • 搜尋:

    醫學 結果共4,614筆

  • 免手術!新深度腦部刺激可望治療失智症 

    治療失智症出現新曙光!英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叫作「時間干涉」的新技術,透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產生磁場,不用動手術,就能刺激到大腦的深處;早期臨床試驗指出能增強記憶功能,有望為治療阿茲海默症做出貢獻。醫療不斷進步,診斷自閉症也有新工具即將問世,美國團隊開發出一款應用程式,能追蹤眼神和動作,加快疾病的診斷,讓孩童及早獲得治療資源。至於針對未知疾病的爆發,醫學界也有所防患,正在開發一支能對抗多種冠狀病毒的新疫苗。
    2023/10/23 20:00
  • 逾4成貓主子過胖!貓奴別再說毛蓬 「摸一部位」秒分體態3等級

    加拿大安大略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對比90年代至今的數據,發現家貓平均體重比起過往高,其中8歲已絕育的貓,平均體重比起20年前高出約0.25公斤。貓行為獸醫師林子軒指出,不要以爲這近半磅的重量很少,以貓的體型來說,這數字非常誇張。
    2023/10/23 18:24
  • 台灣醫療營養給付偏低 醫學會籲專科化改善窘境

    亞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議第3度在台灣舉辦,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很多疾病和營養有關,但台灣醫療體系中營養照護給付偏低,醫師靠熱忱咬牙苦撐,醫學會籲專科化改善窘境。
    2023/10/20 17:11
  • 三總細胞治療中心開幕 盼成再生醫療生技業孵化器

    三軍總醫院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中心今天開幕,細胞治療創新研發轉譯中心同步動工,希望成為台灣再生醫療生技業者培育孵化器,串聯新藥、新技術臨床試驗階段所需資源。
    2023/10/20 16:53
  • TVBS《FOCUS世界新聞》x《科學人雜誌》首支RSV疫苗出爐

    呼吸道融合病毒對新生兒和免疫力不佳的年長者來說相當危險,醫學界就不斷研發RSV的疫苗,直到今年五月,美國FDA終於批准第一支RSV疫苗上市。今(20日)《FOCUS世界新聞》邀請到《科學人》雜誌內容長陸子鈞,接受主持人韋家齊線上訪問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好發於冬季,症狀跟感冒相似,但對新生兒、長者或者免疫功能不全者來說,卻十分危險,美國每年有5萬8000名嬰幼兒及17萬7000位長者因感染RSV住院,而經過超過50年的努力,RSV疫苗近期終於要上市,全球第一支以mRNA技術製造的RSV疫苗,莫德納預計第四季就將送審美國FDA,也緊接送至台灣FDA審查,申請藥證核准。」
    2023/10/20 15:39
  • 健康商機大爆發!這「三大產業」後勢看漲

    全球肥胖問題日益加劇,加上疫情之後,預防醫學的觀念逐漸完善,也讓減重還有跟健康有關的產業,被看好未來的發展趨勢,除了大家普遍認知的健身以外,專家也點名出3大產業,更具投資潛力。
    2023/10/19 23:01
  • 大陸流行「黴漿菌肺炎」兒童為易感人群

    「黴漿菌肺炎」近期在大陸境內流行,多地市疾控中心接連發布緊急提醒,兒童是黴漿菌肺炎易感人群,要請家長多注意。TVBS北京特派林閔榛今(19日)於《FOCUS國際話題》中,接受主持人彭惠筠線上訪問說明,「陸媒中新社報導,今年黴漿菌肺炎感染發生提前,7月以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收治黴漿菌肺炎患兒近400人,與往年相比增加一倍,廣州也有發熱門診,最高單日接診量破千,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其中黴漿菌肺炎感染佔比較大,人民日報也報導,河南省兒童醫院鄭東院區已經臨時增設11個普通內科晚間門診,主要服務於以呼吸道疾病為主的內科患兒,讓平時白天上班,只能晚上帶孩子就診的父母不需要在急診排隊等候即可看病。」
    2023/10/19 15:35
  • 熟齡族注意!全台近千萬人骨骼有風險 3動作自我檢測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逾半數熟齡族吃、動、睡都NG,全台恐有近千萬名50歲以上民眾應留意骨骼健康,醫學會提供透過靠牆半蹲等3動作自我檢測行動力。
    2023/10/19 15:05
  • 整形外科到偏鄉 陳恒常修復傷口也療癒心

    整形外科醫師現在是大熱門,這名醫師卻離開台北醫學中心,選擇到南投埔里,他認為都會區的醫師不缺他一個,但是山區更需要他。整形外科修復的身體外觀,同時也填補患者內心看不見的空缺。
    2023/10/19 13:51
  • 柯文哲以攝護腺癌喻兩岸「硬挖死得快」 泌尿科醫學會回應了

    針對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關於攝護腺癌症治療比喻兩岸關係發言,「硬要挖除敵人可能死很快」,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今天回應,手術摘除攝護腺也是指引建議重要治療方式之一。
    2023/10/17 23:07
  • 台大生醫醫院2期研究大樓動工 有助提升醫療量能

    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第2期研究大樓今天舉辦動土典禮,院長余忠仁出席說,待研究大樓完工後,將從原本的地區醫院爭取為區域醫院等,提升醫療量能品質。
    2023/10/17 21:35
  • 男星肚子痛不忍了!臭屁連放「拉在褲子上」 搭電車糗翻

    男星潘若迪日前上由白家綺主持的民視《醫學大聯盟》,討論「收假症候群」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傷害。潘若迪分享,之前與馬力歐等好友到泰國旅遊,平常注重養身的他,在朋友鼓吹之下,百無禁忌大啖泰國路邊小吃,卻忽略了路邊小吃無法顧到衛生問題,一條街從頭吃到尾,結果肚子痛到直接在電車上解放。
    2023/10/16 15:05
  • 哈佛女教授藉「兩性勞動力不均」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繼上星期,諾貝爾醫學、物理、化學、文學與和平獎,陸續公佈得主後,本周公布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由美國哈佛大學一名女教授獲得, 她因為清楚分析兩性在薪資與勞動市場不均等的原因獲獎,成為該獎項史上第三位女得主,除了將獲得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她也在哈佛大學的一場記者會上,就自己的研究內容發表談話,並點出年輕男女對經濟學的誤解!
    2023/10/10 20:00
  • 哈瑪斯攻擊後湧入大批傷患 以色列醫護連續加班36小時

    哈瑪斯(Hamas)突襲攻擊以色列,造成該國境內眾多平民傷亡,位於加薩(Gaza)附近的一家醫學中心,就遇上攻擊後第一波傷患潮,短短18小時內湧入超過700名傷者求助,讓院內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在連續加班超過36小時後,當回憶那瘋狂的手術室場景,不免感嘆表示,什麼樣的人才會對手無寸鐵的孕婦、睡夢中的無害女子下手攻擊。
    2023/10/10 11:04
  • 長新冠患者「特定器官異常率」 英研究:比一般人高3倍

    英國醫學研究團隊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發現,患上「長新冠」的人在肺部、大腦及腎臟等多個「主要器官異常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研究顯示,這些長新冠患者可能在確診時造成了某些器官的損傷,使得後續症狀更加嚴重且難以康復。此研究進一步解釋了長新冠的發生原因,對於未來長新冠的治療有卓越貢獻。
    2023/10/08 10:00
  • 正妹設計師追求燦爛笑容 彰基正顎手術圓夢

    為了讓笑容更好看,一位約30歲的女性設計師,對審美有較高的追求,對於自己笑開懷時,容易嶄露較多齒齦,感覺不盡滿意,因此正妹設計師嘗試以齒顎矯正及局部牙齦割除的方式進行改善,但仍未能達到其審美追求。在一次友人聚會上,巧遇彰基醫學中心正顎手術部門的陳良誠醫師,告知正顎手術應能達成設計師之審美需求,在一系列療程後,設計師開懷大笑時已達成滿意的燦爛笑容。
    2023/10/06 17:00
  • TikTok教膠帶封嘴睡覺就不會打呼? 醫:錯誤嘗試恐睡得更糟

    現代人喜歡從社群平台「學習」,跟隨所謂熱潮行為,但往往缺乏完整的科學或健康資訊。綜合外媒報導,TikTok近來又掀起一種新的熱潮,許多網紅宣稱用膠帶封嘴睡覺,能改善打呼或口臭毛病,無論是以一條膠帶貼住、或是貼成X字都可以,甚至有網紅還拿出曼城超級球星哈蘭德(Erling Haaland)為例,表示這種方式連職業球員都在使用。醫學教授回應媒體表示,確實有類似療法,但如果一味追流行,沒有了解自己體質和問題所在,貼住嘴巴恐怕會讓你的睡眠更糟糕。
    2023/10/05 17:16
  • 與外洩名單相同 3人憑「量子點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繼「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和「物理學獎」(Physics)後,4日再度頒發「化學獎」(Chemistry),而最終得主為科學家巴旺迪(Moungi Bawendi)、布魯斯(Louise Brus)與埃基莫夫(Alexei Ekimov)。
    2023/10/04 18:07
  • TVBS達人歐瀚文醫師成華人第一!推「功能醫學課」提升臨床技術

    隨著台灣科技的蓬勃發展和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健康意識正逐年抬頭,人們對於延緩身體老化的渴望也與日俱增。在這個背景下,台灣的功能醫學領域嶄露頭角,「瀚仕功能醫學」一直是這一領域的翹楚,其創辦人、TVBS達人歐瀚文醫師更是引領台灣功能醫學走向大眾的先驅。
    2023/10/04 10:40
  • mRNA新冠疫苗研究先驅 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兩位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魏斯曼,因兩人18年前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相關研究,讓新冠疫情爆發之時,能迅速研發出新的mRNA疫苗,輝瑞-BNT和莫德納都是使用這種新技術,助扭轉了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趨勢。在匈牙利村莊長大的卡里科,取得生化博士後全家赴美;在賓州大學遇到魏斯曼,兩人開始合作相關研究,但最初也未受到矚目,直到新冠疫情爆發,mRNA疫苗被證實有效,也讓他們獲得諾貝爾獎殊榮。
    2023/10/03 20:00
  • 當初被當笑話如今救人! 研究mRNA獲諾貝爾生醫獎

    今年的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兩位研究mRNA技術的學者,來自匈牙利的「卡林柯」和美國的「魏斯曼」,研究核醣核酸20多年,催生出新冠疫苗,挽救數十億人的生命。魏斯曼得獎後表示,醫學界一度把mRNA技術,當作笑話。
    2023/10/03 19:21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這3人憑「電子動力學研究」獲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繼「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後,3日再度頒發「物理學獎」(Physics),而最終得主為奧古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克勞斯(Ferenc Krausz)和呂利耶(Anne L’Huillier)3位研究電子動力學的物理學家。
    2023/10/03 18:07
  • 諾貝爾生醫獎揭曉 這兩人「促mRNA疫苗開發」挽救生命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公布的獎項為「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而最終得主為促使mRNA疫苗開發、挽救無數生命的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
    2023/10/02 18:16
  • 侯批賴醫護政策「做功德」 薛瑞元:信口開河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成立中部醫師後援會,主動拋中火應該除役,頻頻強調自己醫學背景,只是日前他說呼籲幫醫護加薪,從夜班人員做起,不只基層有質疑,對手侯友宜也批又要醫護做功德,今天衛福部長薛瑞元幫忙反嗆,侯友宜是信口開河。
    2023/10/01 18:44
  • 亞運「中醫館」爆滿! 海外選手瘋針灸、拔罐、推拿

    杭州亞運除了賽事值得關注,場邊還出現奇特的景象。亞運村的"中醫藥文化體驗館",不論是推拿、拔罐、針灸,天天都預約爆滿。不少外國隊伍的選手和隊醫,因為聽說中國傳統醫學,對於治療運動傷害很有效,特別趁著在杭州比賽期間,特地來親身體驗看看。
    2023/10/01 18:1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