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0
  • Dec
  • 2017

韓團男星自殺,生命就這麼不可承受人生痛苦?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2017/12/20 00:17
圖片來源/샤이니(SHINee)

韓國男團「SHINee」人氣成員鐘鉉,前天自殺身亡,昨早網路上湧入許多報導,透露了鐘鉉生前痛苦的原因。

 

 

自殺的想法、念頭稱為自殺意念,每個人一生之中都可能出現這種想法,但並不都會發展為自殺行為。

 

國外利用剖析自殺者相關資料的方法,來瞭解自殺的危險因素,預防自殺的發生。像是調查自殺死亡者的醫療紀錄,或是透過和其家人、朋友、師長、職場上司等親朋好友面談後,分析其自殺的原因。

 

國內曾有研究訪談自殺未遂者,整理出「衝動型自殺」和「計劃型自殺」兩種型態

 

「衝動型自殺」是醞釀自殺想法,導火事件引發自殺意圖,衝動之下採取自殺行動。

「計劃型自殺」則長期承受生活壓力,自覺無力解決困境之後,逐步增強自殺動機,規劃自殺,尋找適當的時間和地點,若有導火線,會加速自殺行為。

 

綜觀目前的報導資料,可窺見自殺意圖者身處哪些風險因素,雖為事後諸葛,希望能提升身心狀況不佳者的自我覺察程度和培養風險意識:

 

 

一、對未來的無望感

 

友人透露:「他說一直都很痛苦,因為覺得無法達成周圍人對他的音樂期望。他想要做得更好,但能力不足,而隨著年齡增長好像也越來越辛苦了。他每天每天都覺得被困住了。」

 

自殺意圖者面臨一段時間的生活壓力與挫折,容易對未來失去希望,因為達不到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期待,累積自責、憂鬱情緒,漸漸失去自我價值感。

 

因為身處憂鬱、無助一段時間,腦內神經傳導素失衡,認知注意力窄化,容易對某些問題點產生固執的想法,失去看事情的彈性,更找不出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因為腦內神經傳導素失衡,情緒更低落、注意力和記憶力變差,工作和人際表現都受影響,更容易覺得自己差勁!又再落入怨天尤人、憤世嫉俗、被困住的循環之中。

 

二、面臨關係失落、家庭問題、生涯轉換。

 

 

鐘鉉最近一直與家人起爭執,前天吵得更厲害,之後便叫車離開家裡,當時家人雖然曾經追出去,卻無法勸服鐘鉉。他輕生前傳道別短訊給姊姊,表示:「我好累,讓我走吧!這是最後的問候!」

 

據報導,他今年上節目曾透露,擔心收入不穩定,並感嘆不能只靠歌手工作賺錢,並透露找不到人生幸福的方法,可見對經濟與人生問題困擾許久。

 

據瞭解,韓星普遍依附在大型經紀公司下,但大部分酬勞都被經紀公司納入囊中,導致許多明星不堪長期剝削出走。

 

假設身處憂鬱、無望的男團明星也想力求振作突破,但身心狀況不佳者,面對旁人的一言一行都會非常敏感,家人容易動則得咎。

 

問題是,家人的生活並未身歷危機感之中,情緒狀態與反應方式維持生活以往一貫的風格和態度,其一言一行也許就容易被身心狀態已經是非常態的自殺意圖者解讀為落井下石、說風涼話、不被支持。

 

 

根據研究,自殺警訊還包括:

1.季節、假日或特殊事件,像是生日、結婚周年、紀念日。

2.壞消息,像是來電(未來電)、 信件、 法院判決。

3.冒險行為。

4.將自己的物品送人(寵物、 藝術品)、疏離重要他人或物品。

5.改變過去的行為習性,包括成績變差、偏差行為等。

6.模糊或清楚表達要結束自己生命。

 

那家屬應該怎麼做?這對家屬是不容易的事情,家屬容易用從小到大的情感反應方式去面對身處危機的家人,而且通常家屬不知道他正身處人生和身心危機之中。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用開玩笑的方式去幫心情不好的家人開解,每一次都有用,怎麼會知道為什麼這一次就沒用?

 

衝動自殺者,意志消沉的關鍵時機點,請務必「忍、停、移、遠、轉、打」。

 

忍:忍住自我傷害的衝動。自殺未遂者常表示後悔。

停:停下來你的危險行動和危險的念頭。

移:移除身邊你的危險物品和工具。

遠:遠離危險情境。也許是窗邊、頂樓、海邊。

轉:轉念。想想你身邊的親人或朋友,他們知道你這麼做之後會多痛苦?想想你過去碰到困難的時候,是怎麼撐過來的?想一想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你的宗教對自殺行為的看法是什麼?

打:生命線1995和安心專線0800-788-995你打了嗎?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愛你的人一個機會。

 

如果有一個在你人生當中,非情感涉入這麼多的中立人士,傾聽你困擾已久的人生問題,也能涵容你的失意、丟臉與無奈,和你討論如何果斷的與剝削你的單位或公司拉出界線,但這個人和你的人生無涉,沒有利害關係與利益糾葛。

 

危機稍緩解的衝動自殺者和計畫自殺者,就需要長時間與心理師心理諮商和治療,給自己一個機會,讓人生危機化作轉機。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聊聊心理治療所院長,人我之間心理資源整合平台www.bu.com.tw創辦人,喜歡觀察自己和別人,擅於企劃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文章、工作坊,企圖創造更多正向漣漪、互動和連結,希望身心靈健康與平衡的生活落實在人我之間。開了一間不像身心科診所而像Spa會館的店,有空來聊聊。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