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5
  • Sep
  • 2017

文化應該被貼標籤嗎?他:這是無意義的意識形態

作者 李又宗

2017/09/25 12:27
圖片來源/截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影片

我老媽是國劇名伶。

小時候,我們家常有「吊嗓」情事,會有琴師來家裡拉著西皮二黃,然後就伴隨著我媽的唱腔,中午放學回家,就能在巷口聽到咿咿啊啊的拉唱聲,那時沒有什麼感覺,那就是我家的生活。

 

現在不能這樣做了,在這個大家都講「尊重」的時代,據說現在連彈鋼琴太大聲都會被打1999,警察還會上門關切。

長大後做編劇、做導演,我媽也轉「正」成為了戲校的老師,也幫學生寫戲導戲,不過剛好碰到台灣整體環境往下掉的現況,台灣影視人才大舉西移,本地產業哀鴻遍野遍野,連傳統戲曲也開始日漸凋零。

戲開始少了觀眾、少了演員、少了曝光的舞台,這不只發生在國劇,連著歌仔戲、布袋戲、民俗和交響樂團都面臨著相同的情況,舞台人員無法靠舞台糊口,文化人不能靠文化吃飯,這是一件挺讓人沮喪的事情。

今年剛好碰到了農委會的一個案子,主題是要談台灣農業人才凋零的問題,我拍了兩支影片,一支談「刻板印象」,另一部微電影就結合了京劇元素,談農業和傳統文化沒落的議題。

這個題材很危險,我知道會被有心人士貼標籤,甚至我也很怕到南台灣那些綠到發亮的地區拍攝時,劇本會受到許多質疑。不過出乎意料地,那些阿伯阿婆都很好配合,拍攝不但順利,還提早殺青。

影片網址請點此

拍攝辦桌戲的時候,我讓戲裡頭的總幹事「假猴」唱一段,劇本原本寫是「蘇三,離了洪桐縣…」,總幹事跟我說他不會,能不能改唱歌仔戲,我覺得也不錯,後來就變成了影片裡的「我身騎白馬啊…」,效果反倒比原來我寫的劇本還好得多。

那時才發現,只要能夠相互認同,來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成長背景,還是能一同共事的。

誰讓我們仇恨彼此?讓我們分化了這個社會?

影片上線後,果真有人開始質疑,為什麼台灣農業要用中國京劇來拍?為什麼要用文言文?為什麼怕外國水果攻佔市場還要加入中國元素?

其實這個問題當初長官也問了我,為什麼不用歌仔戲,我笑著說,我只有京劇的資源啊!其實心裡嘀咕的是,我在台灣是這樣長大的,那是我生長的養分,怎麼長大後我的養分不對了?

 

前幾天看了「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導演憑著這部電影拿到了金馬獎最佳導演,范冰冰也在這幾天拿到了金雞獎影后,當時金馬獎一公佈,馬上就有許多人質疑「中國片」比佔太高的問題,

這些人不看藝術成就,不看文化涵養,只看「你是不是中國人」。

在這塊土地上,就是有這些人,有原住民、有早期移居的閩南客家人、有戰爭來的國民黨移民、有嫁過來的外國人,這些人都會相互融合產生下一代,要玩民族情結跟意識形態,永遠吵不完,

何況錢在哪裡,人就在哪裡,這不也是台灣年輕人彼此吵了許久,結果還爭相出走的現況嗎?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9/25 15:18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李又宗

導演、影像工作者。2012年設立牡羊座創藝影像有限公司,並專司於影像製作,創作範圍囊括編劇、導演、動態影像攝錄、剪輯。曾任廣告編劇、大愛電視台節目企劃、後製導演,作品並榮獲紫錐廣告獎首獎、台南39小時影片競賽最佳劇情片等肯定。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