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人學)轉職旺季,所以這段時間我的「義工」生涯也特別忙碌,常常擔任身邊朋友的轉職顧問。我的SOP通常是這樣,先專心聽完對方的陳述,然後反問一個問題(這是問題#1):你換工作的動機是什麼?由對方的答覆中,我會進一步將動機一分為二,簡單地說,一是「逃」,二是「追」:
所謂「逃」,大概是像這樣的回答:
「我現在的公司有X、Y、Z問題,讓我充滿無力感,我受夠了,所以要去另一間公司!」
至於「追」,則是類似這樣:
「我在公司已經得到了A跟B,但我缺少的C這裡卻沒有,所以要去另一間公司!」
說到這裡各位不妨猜猜看,在我接觸過的案件裡面,每個人轉職的各種動機中,「逃走」跟「追尋」的比例是多少?
我的經驗大約是9比1。也就是說,多數人離職的主因,是逃避某些他不想要的東西,僅有少部分是基於自己的追尋!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問出「問題#2:你期待從職場中獲得什麼?」時,對方常常一下子啞口無言,或是低頭沉思...
遇到危險或是令人不悅的事情,「逃開」是我們大腦的第一直覺,這無可厚非,想想要是我們的祖先遇到森林大火,笨到不懂得逃避,那也沒有今天的我們了。但有趣的是,總有幾個勇敢的祖先,冒險回去火場探勘,於是發現了「火+兔子=BBQ」,還有「火+土地=肥沃土地」,於是人類有了文明,主宰了地球。「逃避」本身不是問題,「一味逃避」才是。逃開了不想要的東西之後,我們從過程中獲得了什麼?這才是讓我們成長與進化的關鍵。
為什麼有人不斷地換工作,卻又不斷地抱怨?(參考:衝出「離職 – 求職 – 抱怨 – 離職」的漩渦)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每次轉職都是「逃避驅動」:離開豬頭老闆、逃離機歪同事、擺脫澳洲客人、跳出夕陽產業...卻沒有認真想過自己到底在「追尋」什麼。好不容易擺脫了爛老闆,結果新的工作卻出現了爛客戶;逃離了爛客戶,卻掉進了爛產業;逃離了爛產業,老闆、客戶、同事都過關了,卻整天加班趕訂單,於是又抱怨,我要爆肝了,這不是我要的生活!這樣的循環,直到有一天找到了「完美的工作」才會休止,但我擔心的是,那天永遠不會到來,就算真正到來,恐怕又開始抱怨這工作沒挑戰,好無聊!
說起來,以「逃避」作為驅動力的轉職,就是一場「扣分賽局」:當事人把心中理想的工作設定為100分,只要看到不滿的地方就開始倒扣!這是個永遠不會滿意的遊戲,因為一份看似完美的新工作,真正踏進去近距離觀察,一定會發現更多的缺點(好像帥哥正妹也是這樣),於是每個選擇最終都將差強人意。當事人也將不斷地追尋那個不存在的100分,直到自己不再有任何選擇能力為止!
相對地,「追尋驅動」的轉職者,首先認清「沒有完美的工作,只有適合的工作」這檔事,然後先對「自己要什麼」這件事情下工夫,接下來,他將職場視為一個「加分遊戲」,初入社會時或許是零分,但一路上穩穩地達成自己每個小目標,一點點地加分。(參考:職場升遷其實有如超商集點一樣)面臨轉職時,他在意的是新工作能否帶給他新的體驗,達到新的目標。如此一來,只要就職後能獲得當初期待的好處,就算加分,其他職場難以避免的問題,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如果你正面臨轉職,我會建議你不妨先靜下心來,花個30分鐘,拿起紙筆分別列出「想避開的舊困擾」以及「想追尋的新目標」,項目愈多越好,內容越明確越佳。然後評估一下,這次的轉職,你是「逃避驅動」還是「追尋驅動」?我認為,你想「追尋」的項目至少要比你想「逃避」的項目多才好,否則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入不斷逃避的迴圈當中。
莊子說過一個寓言:有個人很害怕自己的影子跟腳印,為了擺脫它們,就開始逃跑。結果越跑影子就越快,腳印就更多,於是他發足狂奔,最後過勞掛點。這人不知道只要躲在樹下影子就會消失,好好坐著就不會有腳印,還真是個傻逼呀!(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這篇講的是職場,但你不覺得人生諸多選擇(例如愛情)也是一樣的道理嗎?
原文轉載至:所有的人生選擇應該是為了追尋,而非逃避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