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6
  • Feb
  • 2016

「本土絕對論」不該是身份認同的唯一標準

作者 默德

2016/02/16 14:01

(作者/默德)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在其任期最後一天有感而發的表示:她覺得自己非常本土,畢竟是在台灣出生、長大,是比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黃敏惠更資深的台灣人。她並說中國國民黨早就在台灣生根幾十年,還分什麼本土不本土。

洪秀柱願意挺身而出,重新定義本土的內涵與適用範圍,以便打破一國之內卻有本土與非本土之分、而非大家都是本土的荒謬現象,其勇氣殊值肯定與鼓勵。遺憾的是,若仔細檢視洪秀柱的說詞,將發覺她還是陷在舊有的排外式本土思維中而不自知。洪秀柱說「她覺得自己非常本土,畢竟是在台灣出生、長大」,「中國國民黨早就在台灣生根幾十年,還分什麼本土不本土」。其實她這兩段話,恰是非常典型的高門檻排外式想法。她的說法不啻暗示在台灣出生、長大,才夠資格取得本土入場卷,反之,則不是本土;此外,先到的才是本土,後來的,則未必。準此,本土是有門檻的,並非所有國民都能公平共享的,排外是有理的。這正是現今台灣社會本土/非本土論戰的原因所在,其惡果,則是中華民國境內許多中華民國國民並非本土的怪現象。若依該門檻查核,外省族群未必是本土的,近年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新住民還算不上本土,中國國民黨原本也是非本土的。所以她的說法不只賦予了本土/非本土繼續對立的正當性,亦難以消弭我國國民在自己國家卻可能淪為非本土的悖謬情形。影響所及,近年才入籍的新國民,則可能因此成為新一波論戰的受害者。

 

▲圖/以是否在台出生、成長作為身份認同的標準,現代社會已不再適用。

其實本土是動態的,而非變動不居的。所謂動態,當指本土會因人口移入而益形豐富,更加多樣。新來者,移入當天即為本地一員,即成本土。本土不須審核,沒有門檻。一國之內,理應大家都是本土。一國之內,不論置身何處,都是本土。本土一詞,適用於所有國民;本土的正當性,及於各省人士。任何人,都無權排斥他人成為本土;任何人,也不應因為他人的反對而自以為非本土。

▲圖/台灣應發展更多元、開放的國族論述。

詩經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應用於當今的中華民國,則是「溥天之下,莫非國土,率土之濱,莫非本土」。也惟有沒有門檻、不論先後的動態式接納型本土,始可人人皆本土,進而結束本土/非本土論戰的虛耗內耗。

依本文觀點,既然大家都是本土,本土是社會的常數之一,那就再也沒有討論本土/非本土的必要,因此本土/非本土也就成了一個應該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假議題。如此,馬英九與蔡英文念茲在茲的團結,也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而似此大家都是本土的無門檻動態式接納型本土,就稱之為「大本土」吧。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默德

曾任職於新聞界,對於當今新聞品質很「有感」。長期關注與大陸以及兩岸有關的政經情勢。近年對於孫子兵法饒富興趣。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