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5
  • Jan
  • 2016

衝擊薪資的癥結 海外生產比破六成

作者 Dr.J

2016/01/15 16:36

(作者/Dr.J

企業管理很常聽到的一句英文「cost down」,也就是降低成本。

許多降低成本的方式,首先就是將工廠設立在成本較低之國家,以製造業所需的土地、設備、水電、人力成本綜合考量,台灣當然不是一個低成本的環境,尤其是近幾年來環保意識的高漲,許多科學園區的設立常常會「卡關」,在訴訟中不斷來回鬼打牆,讓企業新的投資成本不斷攀高。

降低成本的企業習性

因此,許多企業把總公司這個「大腦」留在台灣,但是卻轉往國外設立工廠,使得第一線有關生產的工作機會都在海外,也就是常聽到的「三角貿易」,接單生產是在不同的國家

2016011509

最主要的生產基地,目前還是大陸地區。大陸用不完的廉價勞工當然是重要的主因,再加上大陸因為人多、經濟規模大,只要13億人的1/100購買,賣的數量可以高達1,300萬份,每個人賺10元,就可以賺1.3億元。

於是上下游產業,逐漸,或者是說「快速」移轉到大陸。近年來,大陸工資不斷翻揚,原本的優勢少了許多,東南亞的便宜工人又成為吸引的焦點,加上東協十加一等區域型自由貿易區逐步成型,為了避免關稅造成競爭上的劣勢,企業也不得不到東協找尋更適當的場地。

海外生產比

三角貿易的情況到底為何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外銷金額」與「海外生產比」。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外銷訂單從1999111,275億美元,當時海外生產比才13.32%;接著逐年升高,201510月,外銷訂單已經高達4,506億美元,可是外銷比重逐年攀升,已經來到了59.7%(如下表)



說好聽一點,台灣將變成大腦型產業中心,或者是稱之為研發中心;但只剩下大腦,身軀、手腳都沒了,代表供應鏈都移轉至其他國家,工作機會的需求降低,即便少子化讓受雇者人數也降低,但這是未來的狀況,目前人力供給還是高檔,才剛要轉折向下。

國內生產金額

寫到這裡,還是有點兒疑惑,海外生產比雖然提高,單就此一數據的變化,應該可以推想出國內聘僱需求應該也會減少。可是再加上一個變化因素「外銷金額」也是攀高,交錯影響下,聘僱需求還會降低嗎?

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製造業回流美國,利之所趨」指出:在金融危機之前,海外生產對先進國家的就業率影響不大。但海外低廉工資的威脅,確實讓國內薪資水準停滯不前,反全球化情緒也因此高漲。有一句話很重要,就是「金融危機之前」,所以經濟狀況不斷轉好,需求不斷攀高,即使海外生產比提高,負面效應也會被抵銷掉。回到我國的狀況,目前尚未發現海外生產比對於聘僱需求影響的實際數字,不過還是可以算出國內生產比例金額的變化,來推算出可能的影響。

國內生產金額=外銷金額 * (1-海外生產比) %

例如199911月:

國內生產金額=1,275*(1-13.32%)=1,105億美元。

依序計算出下列國內生產金額的數字,並搭配前面的外銷金額、海外生產比,整合成下表:


接著,依據上列數字表格,可以繪製出下圖: 


圖中,增加了最底下的線,即國內生產金額的走勢。

整合在三條線的分析,在100年之後,外銷訂單金額成長緩慢,可是海外生產比卻從50%快速上升至接近60%,所以也使得國內生產金額開始下滑,或許可以代表聘僱需求下降,勞工薪資要靠供需法則來自動調高,顯然是有困難。

「三角貿易」的經營模式使得企業獲利不變,甚至於更高,但在總公司所在國家,生產端的工作機會並沒有增加,如果三角貿易的比例提高,代表著國內工作機會的「需求」未能增加,從「供需法則」來看,也當然不會發生提高薪資待遇的結果。

工作機會回國

因此,有必要透過制度的建立,吸引海外企業回國投資,降低海外生產比,當然還要經濟穩定成長。歐巴馬總統不斷鼓勵企業回流美國,而且現在也有很明顯的回流,原因很多,海外工資與國內相比未必低到有吸引力。

另外,加強外國人直接投資也是一個增加供給的方式。根據投審會統計,1041-11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3,412件,較上年同期增加5.86%;投()資金額計美金412,8173,000元,較上年同期減少6.88%。至於陸資來臺投資方面,1041-11月核准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152件,較上年同期增加31.03%;投()資金額計美金14,3429,000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6.26%。同步發生件數增加,金額減少的現象,但實際上到底是什麼原因,還有待研究。

無論如何,在供需法則中,增加需求才可以促進工資維持在一定水平,甚至於不斷往上爬升的重要關鍵因素。增加需求,在本篇中所討論者,主要是海外生產比不斷攀升的問題,這一個問題在經濟下滑之際,負面影響將會更形明顯。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專家找出並確認問題的核心,才能給予正確的藥方。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Dr.J

  • 中正大學法學博士,主修法律經濟學,中央大學等兼任助理教授,迄今出版29本法律、資訊與財經類書籍,在自己的部落格「山林中荒廢的法律小屋」,也有大約1,600餘篇文章的分享,希望透過不同角度的思考來看待這個世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