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6
  • Nov
  • 2015

【建中校長發言風波】張大春:「卑之,無甚高論」把話說得簡單清楚!

作者 張大春

2015/11/26 14:17

 2015-11-26_162226

▲圖/建中校長徐建國。(翻攝自 建中班聯會行政部門轉錄座談會影片

 

(作者/張大春)

過了好幾天的一個話題,冷著說好些。

學生可不可以透過問卷(也就是公民投票的形式)訪答來決定自己是否必須穿著校服入校?這是一個可以不斷討論的問題。

但是,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關於「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之歷史淵源和意義的徵引、闡述,還有這闡述之中隱含的「菁英主義思維」、或者是對「受教育程度較低者的歧視」……等等疑慮,早在第一時間就有引起許多人士的批評甚至撻伐,及至現場原音重現,又有許多人以為冤枉了徐校長。爭議到後來,也就反應在支持徐校長、反對徐校長兩造。話題也就落幕了。

建國中學一向是國內高中教育的指標學校,在許多具有公共性的教育事務上動見觀瞻;當局者既要維護優良而悠久的自由校風,又要避免以名校之地位領風潮之先,而徒惹物議;這對任何一位主持校務的行政官僚兼教育者都不免兩難。徐校長兢兢業業、「不敢為天下先」的心情可以諒解,但是身為一位公民老師出身的校長無法在民主論述的基本常識層面說服學子,是很可惜的事。

我反覆聆聽徐校長的談話,的確覺得媒體、輿論在第一時間的指責似乎誅心過深,出拳太重。不過,試圖喚起學生們的菁英自詡,從而導出「投票 ≠ 民主」的結論也似乎太過魯莽。身為專業的公民老師,的確應該想想話該怎麼說;非徒如此,也還應該反省:怎麼樣的說話恰恰會流露出怎麼樣潛藏的偏見。這正是現代公民不可迴避的教養、以及倫理。

這讓我想起漢初一位大臣張釋之的幾個故事。

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張釋之出任廷尉,是當時最高的司法官。生平辦過幾樁流傳史冊的案子。有一次是漢文帝出巡,經過中渭橋,未料忽然有人從橋下奔出,驚動了御輦,當場被捕,交付廷尉審訊。犯人的口供是:他原本聽說皇帝要經過,就躲到橋下,過了一段時間,以為出巡的車馬已經離去,孰料一出來,就發現皇帝在面前,只好逃竄。」

張釋之將這人判處罰金,而文帝卻相當不滿,張釋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

不只如此,張釋之還多說了幾句───這多說的幾句,到底該不該說呢?讀者應該會自成心證吧?───張釋之說:「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這段話翻成現代語,就是:「況且當(逮捕了衝撞之人)的時候,皇上要是立刻殺了他,也就罷了。既然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是天下執行法律的標準,一旦偏差,天下執法的官吏就會因此而自由心證,孰輕孰重,難免不公,這叫老百姓怎麼立身行事才好?希望皇上明察。」文帝在這個時候想了很久,才說:「廷尉的判決是正確的。」

如果截斷張釋之的論理,是可以得出一個說法的,那就是:「皇帝如果當場殺了衝撞御輦的人,是可以接受的。」

張釋之還審過一個盜取漢高祖宗廟座前玉環的案子,按律判決斬殺。文帝非常不高興,認為應該連坐其罪,行「族誅」,也就是滿門抄斬了。張釋之還是不厭其煩地牽託,說:「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意思是說:「既然盜高祖廟前的玉環就要滅族,那麼要是後來有人去高祖的陵墓盜墓(這顯然是更嚴重的罪行),那麼,該如何審判?」文帝又想了半天,也認為有道理。

張釋之不只是斷案的廷尉,也是朝廷中捍衛律法之嚴謹性的官僚、以及法學教育者。他的話多、意見也多,其不受歡迎、甚至不受重視可知。之後轉任公車司馬令,專職公門警衛、接待、傳達之類的工作,應該也不會好過。可是他依律行政的風格沒有改變過,也終於因為彈劾太子劉啟「過司馬門不下車」而得罪了下一個皇帝。劉啟即位,立刻將張釋之貶出長安,在淮南王相國任上死了。

張釋之當然不是一個惡人,甚至談不上是一個食古不化、迂腐冥頑的人。他就是根據他所堅持的信念,申說事理,但是聽話的人未必隨時有那樣的耐心、有那樣的涵養。就連看起來願意深思明斷的漢文帝都未必做得到。所以史籍上留下了這樣一段對話,《漢書 ‧ 張釋之傳》:「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

卑,低下。高論,不凡的議論。文帝不耐煩張釋之每每談論國事,總要就實際的問題,空發深奧的議論。「卑之,毋甚高論」六個字充分顯示了皇帝的急躁與反感。這六個字後來被人轉用、以及無知地誤用,反而表示說法尋常、沒什麼高見,成為貶抑之詞。

往求全責備的方面看,「卑之,無甚高論」是要把深邃的道理陳述得明白曉暢,而又不至於簡化或割裂,這其實是很困難的。如果不能說得通透,說得明朗,徒遺人以斷章取義之便,又豈能嘵嘵自辯呢?

在徐建國校長治下的建國中學學生們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請卑之,無甚高論───為甚麼不可以穿著學校集體製作的體育服在清晨時進入校門?這個校長可以回答的問題,校長沒有回答,學生只好退一步自問自答:「那麼製作全校性的問卷以訪察公意如何?」校長還是不回答,繞出去深文鶩遠、孤曲鳴高,還惹來一身反民主的嫌疑,我真為校長覺得不值。

請卑之,無甚高論!這不只是公民老師該反躬自省的能力,凡是有心思辨公民議題的人都該想想:在我們經常憤怒指責媒體輿論鄉民名嘴肆意扭曲他人意旨,作為狡辯攻訐甚至栽贓污衊之利器的時代,你能簡單明朗地說話嗎?相對而言,哪怕有人繞著彎子漫發非凡之論,你能有耐心聽仔細、聽縝密,而不急著追隨直覺之好惡而論斷功過是非嗎?

原文轉貼自:作者Facebook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大春

  • 1957年生,是小說家、作家,也是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享譽文壇,創作類型以小說、詩、詞、京劇、說書、書法、文學評論、歷史評論、新聞評論及導讀為主,其作品陸續在美國、英國、法國、中國大陸、日本等地獲得翻譯出版。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