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 Aug
- 2015
▲圖/TVBS資料畫面:男童壓破5千萬古畫 展區現場直接修復
(作者/羽茜)
在華山藝文園區舉辦的《真相達文西特展》,當中一幅由保羅波爾波拉(PaoloPorpora)創作、價值高過五千萬的作品《花》,因為小孩走路絆倒而受到損傷,主辦單位正在討論該如何處理…
其實這件事情就是這樣,但第一時間報導一出,馬上有許多網友、部落客,轉貼連結後留言或發文批判:「不意外,小屁孩啦!」「每次看到這種在公共場合追趕跑跳的小孩就有氣!」「怪獸家長都不管的啦,等著吧,馬上就會有人怪說為什麼讓我小孩絆倒…」「不負責任的家長教出不負責任的小孩!」
這類言論迅速擴大,引起群起戰聲,在新聞尚未提供事發影片時,我看到網友和部落客用「追趕跑跳」來形容,腦海裡也迅速浮現在展場上,小孩喧鬧追趕的畫面,後來事發影片被po上網,網友留言又轉變方向。
「欸我後來看了一下,其實也還好,小孩沒有在跑啊!」「但是他有拿飲料,誰在這麼重要的展覽上帶飲料,就是有帶飲料所以跌倒時才用手去撐破壞到名畫啊!」「不用手撐,要人家用臉撐嗎?」
網友看過影片後覺得孩子的錯誤實屬無心,只是在走路時不小心絆倒,而我在看到這些隨風向變化的網路言論時,只是想到,現在公開影片,可能也無法還孩子清白,證明他並沒有在展場上喧鬧玩耍了。
只要觀察網路論壇一陣子,就會發現這類批評「台灣人就是怎樣怎樣…」「小屁孩就是怎樣怎樣……」「反正就是怪獸家長…」等等充斥負面評價的言論,總是在類似事件發生後立刻出現,並且迅速引起支持和許多人推讚分享,至於那些台灣好的一面,比方說善良的行動、懂事的孩子、負責任且關心教育的家長,可能被認為太少所以不足為提。
負面的刻板印象是網路言論的主流,能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回應跟贊同,但我卻不禁要想,就像這次事件一樣,迅速、不假思索地加入情緒性的謾罵、或不那麼情緒但只是更有技巧的包裝毒舌的陣營,其實除了強化、加深與事件人相關的刻板印象以外,沒有任何有助於化解偏見或澄清事實的效果。
大家之所以會那麼快跳進去,或許是因為有很多怨氣累積,像是早就覺得台灣有很多小屁孩和怪獸家長,趁此機會要發表對他們的不滿,但事件本身有獨立性,至少就以這次事件來說,很多網友彷彿人在現場目擊整個事件,憑著「雖然我沒看到,但我覺得一定是這樣」的心態,做出的描述和形容並不真實、對當事者也並不公平。
強化並散播「台灣就是些小屁孩、怪獸家長」的偏見,究竟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呢?
我並不是認為台灣沒有小屁孩和怪獸家長,但並不是只要小孩和家長出現,就一定是這樣糟糕的組合,在還沒有釐清真相前就急著把刻板印象往當事人身上一貼,對事件當事者來說造成的傷害、他們所受的不公平的判決,這些很快發表言論、引領討論風向到這種地步的網友,事後可曾想過挽回或彌補,換言之,他們有沒有想過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能怎麼負責?道歉說是我誤會了有用嗎?
網路剛發明的時候,曾有許多人樂觀的相信這會創造出人間新樂園,因為網路上看不見對方,所以會是一個無關種族、性別、膚色、階級、族群、年齡的平等新天堂(相關討論可參閱瑪格麗特.魏特翰(Margaret Wertheim)的研究《空間地圖》,台灣商務出版),但幾十年過去後,很顯然發展方向是相反的。
因為加入謾罵、不加思索地做出評論、不用負責的指責和抹黑自己不喜歡的人實在是太容易了,網路非但不是平等「天堂」,反而是充斥著對不同文化、種族、年齡、性別、高矮胖瘦、生活風格的偏見和醜化,因為任何人都可能被歸類為某一種人而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所以說是所有人的「地獄」也不為過。
覺得這不關你的事,誰叫跌倒的剛好是小孩,或者是會被這樣抹黑的只有家長嗎?要小心了,當網路否定他人價值、輕易給人貼上負面標籤的風氣越來越形成主流,下一個成為眾矢之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多想一下吧,在附和「什麼人就是怎樣怎樣…」的這類言論之前。
延伸閱讀:被扭曲的「影像正義」:拍照上網,就表示逮到「壞人」了嗎?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