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4
  • Oct
  • 2018

美麗花磚的身世之旅:台灣和國際攜手、致力保存的「在地記憶」

作者 換日線

2018/10/24 15:0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換日線》A子 & D子/走走。AkoDko:兩個女生,二十多歲,輔仁大學心理系畢業。一個緬甸華僑在台二代,喜歡電影和韓劇;一個曾祖父輩曾經接受日本教育,喜歡閱讀與日劇。在台灣相遇,長大後,成為行旅者,有時各自在不同的文化、歷史中流動,有時一起經歷旅途中的邂逅,經驗不同脈絡中的片段,內化成難以言喻的感受,也有時,我們只有彼此。)

 

 

作者前言:正好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時間點,看到日本新聞報導:11 月初,台灣「花磚博物館」將要與日本花磚業者,在日本共同舉辦聯展。這個遠自歐洲飄洋過海、成為台灣和日本在地歷史的工藝,也成為兩地別具意義的文化交流橋樑之一。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認識它吧:

 

 

你聽過「花磚」這個名詞嗎?如果沒有,不知你是否依稀有印象,當年在阿嬤家、外婆家或鄉下某個親戚家,曾經看過那麼一片美麗的磁磚牆面?

 

 

那樣的磁磚色彩迷人,鮮豔多元,有花、有鳥、有幾何圖形⋯⋯現在你在都市中已經很少見到,但或許它已然被記憶在腦海中,成為陪伴你成長的一部份。

 

 

 

大部分與我相同年紀,或是比我年紀再大一些的朋友,對於「花磚」多會有某些記憶;它更時常與「小時候」的生活連結在一起。但其實,花磚某種程度上並不能算是「專屬台灣」的傳統技術,而是飄洋過海以後落地生根,逐漸在這裡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花磚」遠渡重洋的歷史

 

 

花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歐洲在藝術方面多有突破,建築上也廣泛使用各式富含美麗花紋的磁磚。同時歐洲各國的技術、圖騰也相互交流。以台灣目前所保留下來的「古早花磚」為例,其造型與設計多半與當時西班牙的「馬約利卡」(Majolica Tile)瓷磚相似。

 

 

 

為什麼花磚會從歐洲飄洋過海來到亞洲、又來到台灣呢?這要從大航海時代起的殖民歷史說起——歐洲列強在文藝復興之後,許多文化經大航海時期的船隊向外擴展,其包括花磚在內的許多文物,也因此透過貿易、在地建築等方式,「輸出」至殖民地各國。

 

 

而位於亞洲的日本,當時正處於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明治維新時期」(1868年),在許多新建築的風格上,幾乎與歐洲如出一徹。尤其在當時的幾個主要港口區:如北海道函館的元町關西神戶的異人館、以及九州長崎荷蘭坂等地,都有古老的「歐風建築」留下。如今走在其間,訪客們可能一時還會忘了自己其實身處日本。

 

 

花磚來到日本,逐漸發展出在地風格

 

 

 

正由於採用「西化」的建築風格,當時在日本新建的建築材料,也大量引進當時製成技術已經純熟的花磚一開始純粹仿製歐洲的風格,後來日本人逐漸自創花樣如:牡丹、薔薇、桔梗、幾何圖樣等,以符合本地人的市場需求。花磚更被大量運用在當時的公共澡堂(錢湯),其耐高溫、防水的特性十分適合裝飾澡堂,又能顯現出「高貴、充滿西方風格」的氣勢。

 

 

D子目前所在的京都西陣地區,就有一間咖啡店(さらさ西陣),在將近百年前( 1920 年前後)曾是當地錢湯咖啡店主在改裝時並未破壞美麗的花磚藝術,而是盡可能將其保留,現在該處仍可以看見各式花磚在曾經的位置,繼續屬於自己的故事。

 

 

而從日本NHK電視台曾經做過的「日本タイル」(日本花磚)專題中,我們亦可以看到日本各個時期流行的花磚風格明治初期的西洋風格的花磚,因為耐高溫、防水的特性,被廣泛用在錢湯;大正時期開始流行「和モダン」(和摩登)風格,以青色、白色作為基調的花磚,開始運用在家中的浴廁裝飾;大正中期後浪漫風格興盛,五顏六色、立體的花磚開始流行,雕刻與燒製的技術也越發細緻。

 

 

20 世紀之初,「花磚」再由日本傳入台灣

 

 

而當日本學習到製磚精髓以後,花磚更進一步為日本業者打開了「外銷亞洲各國」的市場——當中尤以華人圈這塊大餅為最。因此在華人圈中代表吉祥的動物、植物、水果如喜鵲、魚(有餘)、蘋果(吉祥)、葡萄(多子多孫)、百合等花樣,也在日本當地陸續出現。

 

 

當時由於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在 1915-1935 年左右,花磚在台灣十分風靡。由於其花紋的細緻美麗,同時還是「來自殖民母國的高級品」,當時包含霧峰林家在內的台灣權貴家族,以及顯赫廟宇,無不以花磚「裝飾門面」——通常,還要在那最顯眼的門上、窗上鑲上最具特色的圖樣,以彰顯財力的雄厚。

 

 

而在一般民間市場中,當時也興起一股「花磚熱」只要是鑲上花磚的傢俱,往往會被視為高級品,也能成為「身份高貴」的象徵。因此不少本土廠商也開始製作花磚,發展出許多台灣獨有的花樣與設計。

 

 

可惜的是,隨著時代演變,與經濟快速發展、都市更新,有越來越多上世紀的古厝,在尚未進入古蹟申請或文化保存的階段前,就被政府徵收、或遭有心人士破壞。別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台灣特色花磚」也因此日漸稀少⋯⋯。

 

 

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台灣花磚的努力

 

 

直到 2015年,長期從事台灣文史保存運動的文史工作者徐嘉彬號召志工,搶救下義最後一棟歷史木材行;他並從個人出發,聯繫志同道合的夥伴,希望為台灣打造一座「花磚博物館」,將美麗的花磚保存下來,不致完全消失在殘酷的時間洪流中。

 

 

2017 年,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更邀請包括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日本、新加坡、台灣等仍保有特色花磚的國家,一同向聯合國提出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細可參考外交部平台上Decorative Tiles and Red Brick, A Taiwanese Architectural Dialogue一文)

 

 

台灣花磚博物館也順勢在募資平台上推出「復興台灣老花磚」集資計畫:在目標 15 萬元新台幣的前提下開始募資——結果截至募資截止,總共有超過 3,000 人響應,更募集了超過 500 萬新台幣的金額,是原先預計的 30 多倍這是連募資團隊也始料未及的。

 

 

這 500 萬元,或許相較於動輒以千百億元計的政府文化部門預算,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數字;但它卻代表著許多台灣人對文化保存,正採取更為支持的態度;也代表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看見文化保存背後所需要花費的努力與心血

 

 

更讓我個人感到欣喜的是,從這小小一片、飄洋過海的「花磚」,可以看到許多台灣人在文化保存上踏出的堅定的一步,讓我對未來的各式文化保存,有了更大的信心。

 

 

 

延伸閱讀

日本傳統「屋台文化」:盛夏的京都,祇園祭宵山的「浴衣日常」

【日本最後的秘境】「大地盡頭」的暖化危機:我在鄂霍次克海上漂流的 40 天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