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3
  • Oct
  • 2018

「 ABC 」們不為人知的內心掙扎:不夠黃也不夠白 不論在哪都像邊緣人

作者 換日線

2018/10/03 16:39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換日線》Madeleine/說世界的語言,圓自己的夢想:華裔第三代,經劍橋、聯合國任職,回台歷任經濟部、教育部、國會、商業司、資策會、中小企總、國家實驗研究院、中衛中心、品創中心、商總、星巴克、奧美⋯⋯等語言與國際策略顧問,同時主持近 20 個國內主要數位與平面媒體專欄。)

 

 

在《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這部電影中,女主角 Rachel 的母親得知女兒要回亞洲見男主角的家人時,對她說:「你是華裔、你說中文,但是在這裡⋯⋯」接著指指她的胸口心臟處:「妳(已經)是一個美國人。」

 

 

其實,對身為在美國出生長大、近年回到故鄉台灣的我來說,確實深知 “Chinese American” 這稱呼,對許多「台裔」或「華裔」的人們來說,是一種可以「甜蜜」、也可能倍加「沈重」的負荷。

 

 

舉例來說:多數的華人父母,對於自己出生在美國的孩子,接受西方受教育時的期待,通常是要他們融入與接受「更美式的」文化。意思也就是:「更做自己、更自我主義、更求自我表現,與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然而,在面臨父母輩本身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至「落葉歸根」、「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時,往往在心中、口中,還是會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選一條安穩的路、回到離家(故鄉)較近的地方、或是陪伴在父母身邊。

 

 

近幾年,我有許多待在美國多年的長輩,紛紛回到亞洲生活,因而與其子女分隔兩地。但在他們日漸年邁的同時,也多少會希望受西方教育的子女,能夠歸國為伴。

 

 

而根據我最直接的觀察,長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女回到亞洲生活後,最直接的文化衝突有以下三大類:

 

 

 

1. 婚姻觀:「愛情」不需要門當戶對,但是「婚姻」需要

 

其實亞洲與美國文化,都講求「門當戶對」,只是各自看重的點有些許不同:亞洲的狀況普遍來說,就像是《 Crazy Rich Asians 》劇中的婆婆一樣,希望女婿或媳婦的社會、經濟與教育背景,能夠與自己的兒女相仿。在經濟條件更好的家庭裡,還會看「兩個家族」是否能夠匹配、是否能夠和睦相處。

 

 

這其實是有幾分道理的,畢竟成長背景時常反映在人們的「三觀」上。而婚姻不僅是一個新家庭的建立,也是男女雙方承襲父母家庭的家庭氛圍、生活方式和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東方文化中的「門當戶對」,是希望降低因背景不同導致的「磨合」成本

 

 

而今日美國和西方,儘管也有少數權貴家族「門當戶對」的聯姻,但多數的一般家庭,講求的較是「心理素質」與「精神層面」的匹配:婚姻建立在彼此是否有相同目標、能否「互補」;而不在於經濟、社會地位的門檻高低。兩個人能不能溝通、相處得愉不愉快、日常生活有沒有互動等,比雙方的家庭背景重要許多

 

 

 

眾所周知,在相對重視「個體自由與選擇」的美國,離婚率並不低。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在美劇中出現的「激情和浪漫的愛情」,也都會隨著時間而冷卻。但是,對於那些具有共同理想、興趣、價值觀的夫妻來說,其感情卻往往是與日俱增。

 

 

那麼,夾在東西雙方價值觀之間的亞裔,在論及婚嫁時,會變成什麼面貌呢?

 

 

通常的狀況便是:「愛情」自由發展、沒有受到任何限制的他們;到了面對「婚姻」時,卻往往得突然面臨家庭中排山倒海的壓力

 

 

我爸媽就常叫我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對象交往啊!」,卻又會不時要幫我「挑些好對象」。

 

 

 

2. 人生規劃:亞洲的父母希望孩子走安穩路,西方教育強調「失敗後再闖」

 

亞洲父母不論到哪裡,多半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從小要求才藝、要求課業。父母間更常熱衷於相互較勁自家小孩的「優秀程度」。為的就是期望孩子長大後少走些冤枉路。

 

 

「失敗」,對多數的亞洲父母來說,其實很簡單:就是條「沒有必要經歷的路」

 

 

若父母本身有家業,往往會更重視小時候的教育,並期望孩子長大後除了「成為菁英」外,更要「多些服從」──就像劇中的男主角一樣,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儘早回家,幫父母管理家中事業。

 

 

西方父母相對來說,則較偏向「實用教育」,即是要孩子儘早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在工作規畫上,較鼓勵孩子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強調自由發展,讓孩子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才華──但也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正如劇中女主角在大學教「遊戲理論」(Game Theory),這是個非常小眾的專業,但她仍選擇忠於自己。

 

 

至於面對「失敗」,多數西方父母和教育者(如師長、教授等)的心態,也和愛迪生曾說過的這句名言一樣:「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出了幾千種行不通的做法。」較會鼓勵年輕學子「勇於嘗試、累積經驗,並從中學習」。

 

 

因此,在學校受「西式教育」,在家中受「長輩栽培」的亞裔年輕人,往往很容易在出社會或回到亞洲後,面臨「要追逐自己夢想」或是「聽從父母安排走安穩路」的兩難抉擇。

 

 

我記得自己回台灣,選擇攻讀政治學的時候,父母都說:「做這行太辛苦、政治環境不好,女生不要去太複雜的工作環境⋯⋯」;但我明明記得小時候在美國時,哪怕當時想念的是哲學、宗教學,他們都不曾阻止過我啊!

 

 

 

3. 家庭觀:亞洲做任何重大決定前先考量家庭,西方先考慮自己愛不愛

 

從上述的「婚姻」(愛情)和「事業」(工作)兩項人生大事中,可以看出東西方價值觀的異同──兩者的背後,更同樣都顯示了「家庭觀」的差異與影響。

 

 

在東方的傳統家庭觀念中,每個人都有他應該扮演的角色:例如劇中男主角的的母親否定女主角,只因她無法為了男方的家族事業、放棄自己的事業。但西方的家庭觀念相對來說較「個人主義」,除了核心家庭(父母和子女)之外,「家族成員」(表親、遠親、姻親等)的關係,完全仰賴個人的意願來維繫,不常見面便會疏離

 

 

在華人的家庭觀念中,更特別強調「倫理」:成員的關係,主要以道德與血緣來要求與維繫──父母重視的人我也要重視。因此,即使遠親間「親情不足」,或是父母輩的「世交」,仍能透過「倫理道德」維持相對緊密的關係。

 

 

在我生活中,許多認識的華裔朋友們在這一點的價值觀上,時常會有與自己的心裡對話──從小在美國,從沒有練習過該如何經營龐大又陌生的「家族關係」;回到華人社會後,卻要應付許多不熟悉的人。難免在心裡感到壓力。

 

 

兩個文化的「邊緣人」,還是悠遊於其間?

 

 

《瘋狂亞洲富豪》劇中有句話說:

“ What would it mean for Rachel to buy into this world, when it is implied that everywhere she walks she exists in a space where she is not enough? ”

 

 

簡單來說,文化之間並無好壞之分、高低之別,有的只是不同的期待與要求。但所謂的「華裔」、「亞裔」們,卻常常在兩種文化中,都成為了邊緣人。

 

 

小時候,私心希望能夠既擁有華裔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又有西方家庭的自由;但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關愛」的背後有「要求」、「自由」的背後是「責任」。所謂的「東西方」文化當然沒有絕對,只是身處兩者之間,不同價值觀之下的激盪與身份認同的衝擊,往往倍加明顯

 

 

尤其,華裔的父母們,通常不會自覺到他們在兩種文化間的拿捏,一直是以不同的標準在衡量,於是其子女們就在這不平衡的標準下成長,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人格特質。

 

 

所幸,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國際化,在許多環境中,早就不只是單純的「東方」或「西方」文化──反過來說,無論身份為何,其實或多或少,我們每個人也都會面臨到不同傳統價值下的衝撞與激盪。

 

 

因此,能多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差異、衝突之所在,並嘗試做最好的融合,便成為化「邊緣」為「悠遊自在」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瘋狂亞洲富豪》只是富二代的愛情喜劇?為何他們卻在電影院裡落淚?──那些「亞裔們」面臨的真實困境

以「多元」入學之名,行種族歧視之實?——哈佛大學錄取政策,背後「不能說的秘密」

更新時間:2018/10/03 16:3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