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3
  • Jul
  • 2015

同情過後,社會準備好接納顏面傷殘者了嗎?

作者 羽茜

2015/07/13 14:14

快訊/八仙樂園彩色舞台爆炸! 110人送醫1

▲圖/TVBS資料畫面

 

(作者/羽茜

在我高中的時候,放學途中常會遇見一個女性的顏面傷殘者,全身被壓力衣包覆的她總是在騎樓裡,搬一張小凳子坐著,販賣自己手作的編織娃娃。

在這次八仙塵爆事件發生後,我又突然想起那個女子。她現在在做些甚麼,還是一樣的工作嗎?手工藝品能夠撐起一個家庭,能夠保障她個人的生活無虞嗎?更進一步想,那是她在顏面傷殘之前,原本想做的事情嗎?

這次八仙塵爆事件也一樣,受傷者都是年輕人,在媒體頻頻報導這些年輕人原本想要從事主播、模特兒、藝人、設計師等工作的時候,其實也暗示了他們受到嚴重的燒燙傷,身體外觀大幅改變,已經很難有機會實現原本的理想,但我覺得媒體始終缺乏說出真相的責任感,在拼命灑狗血強調有多少女孩「名模夢碎」時,真相是—在充滿就業歧視的台灣社會,不要說是名模了,這些因燒燙傷而外表受損的年輕人,在他們克服死亡的威脅後,可能連一份單純只是餬口的工作都有困難。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民國一百年底全台灣約有四千四百六十九位顏面傷殘者,而我在尋找最新的這些顏面傷殘者就業資料時,只能找到民國九十八年勞委會(現改稱勞動部)的調查,發現顏面傷殘者的就業率大約只有四成多,也就是有五成以上,人數超過兩千的顏面傷殘者退出就業市場。

超過兩千人,意味著超過兩千個家庭,因為顏面傷殘而少一份收入,不只是原本的理想受阻,可能連生活都面臨困難。

我高中時所遇見的手工藝小販不是特例,顏面傷殘者的就業情況受到明顯的歧視,國內外學術論文均指出,無論他們原本的工作能力、學經歷為何,多數顏面傷殘者在面試時就會被雇主拒絕,只好從事非正式工作。

這種情況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我們的公共空間裡,很少會接受到顏面傷殘者的服務,因為外觀明顯與一般人不同,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從事服務業,即使是坐辦公室的白領工作,也少有雇主給他們和一般人一樣,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八仙塵爆事件已經兩周,熱心民眾的善款早已破億,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除了之前提過的:檢討相關法律問題、依法究責以外,還有一個關係到更長遠未來的是:我們能不能在這次事件之後,建立起一個對顏面損傷者更包容的社會?

這些受傷的年輕人需要的不只是一時的關懷,還包括接下來,他們需要平等的工作機會,走在路上,是不是可以少些歧視的眼光和指指點點。

 

因事故或疾病而產生顏面傷殘,這是沒有人願意發生的事情,真心的接納,並不是一時的熱血上湧,而是像對待所有人一樣,即使他們因傷殘可能有特殊的需要(例如燒燙傷患者需要有空調的環境、可能需要定期復健、少數精細動作可能有困難等等),仍然把他們當成一般人,不因外表而排擠他們。

這正是「臉部平權」(Face Equality)的概念,「無論顏面外觀為何,每個人都應該被公平及平等的對待」(參考陽光基金會網站)。我們對外貌關注的越多,越在乎胖瘦美醜,就越容易忽略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應該有工作權、受教育權、追求快樂生活的權利,這些,跟外表差異毫無關係。

這次塵暴事件因為爆出了太多問題,包括健保制度造成的醫護大量出走、中央與地方政府急難應變能力不足、公共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所以確實需要社會特別的關注,但以受害者及其家庭來說,在經歷過最初幾個月的危險期之後,他們就不再需要人們的「另眼相待」,在面對遭逢火吻的身體時,平等、不帶歧視的眼光與態度,才能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生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羽茜

  •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編輯、英日文譯者,熱愛寫作,覺得閱讀和寫作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著有散文集《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