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2
  • Jul
  • 2015

《新媒體世代》獨家專訪《BuzzFeed》 新聞記者「丹·弗加洛」:數位新聞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 新媒體世代

2015/07/02 17:03

0702BLOG501

(作者/新媒體世代)

 

《新媒體世代》在今年春天之際,有幸參與《BuzzFeed》資深科學記者丹·弗加洛(Dan Vergano)的公開演講,並在演講後進行專訪。丹·弗加洛現於美國紐約大學兼任教職,並從今年 2 月份加入美國熱門數位新聞網站《BuzzFeed》。在到《BuzzFeed》前,他分別在美國全國性日報《今日美國》(USA Today)與《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y)工作了十多年。丹·弗加洛和我們分享,在傳統新聞與新媒體產業的工作觀察與心得、職涯跑道轉換的契機,與科學記者的工作範疇。

丹·弗加洛的工作經驗

丹·弗加洛在新聞媒體產業工作已經有約 24 年經驗。大學就讀航太工程,剛踏入新聞產業時專注在軍事領域,後來開始從事健康與科學新聞報導。在 1998 年到 2013 的 15 年期間在《今日美國》從事科學新聞報導,花很多時間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相關的航太新聞,除了根據像是美國太空總署研究報告進行報導外,也著重其他科學研究報導與「調查性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

在《今日美國》時先從事電視產業相關工作,由於個人比較偏好平面工作,因此以自由記者(freelance)身分幫忙健康雜誌撰寫文章,接著在《Medical Tribune》待了九個月,後來又回到《今日美國》從事真正的新聞報導,像是報導幹細胞研究、演化論,及其他和科學相關的政治議題。

丹·弗加洛在 2013 年離開《今日美國》後進入《國家地理雜誌》,擔任新聞編輯與資深數位作家。在去年知道《BuzzFeed》招募科學新聞記者後,為了希望從事真正的嚴肅新聞,今年 2 月決定加入《BuzzFeed》新聞部門,擔任駐華盛頓特區的科學記者。

丹·弗加洛表示:「不用只是依賴官方新聞稿像是美國太空總署聲明,而能夠做嚴肅新聞,特別是在數位新聞產業從事嚴肅新聞報導,是件非常興奮的事情」。

在《今日美國》與《BuzzFeed》的工作差異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離開《今日美國》加入《BuzzFeed》,丹·弗加洛表示《BuzzFeed》經營品牌非常活躍、是一個很酷的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從事新聞業就是希望能接觸「很多觀眾」、喚起大眾對懸而未決的議題的重視,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加入數位新聞產業。

丹·弗加洛提到《今日美國》新聞中融入大量電視元素,不算很嚴謹地遵守美聯社(AP)寫作風格,而《BuzzFeed》新聞發展仍處在初期階段,新聞報導的風格和型態都還未完全定型,不過基本上兩者都以較口語而非硬新聞的語調,進行新聞報導。他舉出一個兩家新聞媒體不一樣的寫作方式,像是在指稱報導來源時,《今日美國》會用「A 說……」,《BuzzFeed》則會用「A 告訴《BuzzFeed》新聞……」,讓資料來源聽起來更為真實,也建立《BuzzFeed》的可信度。

此外,在不同新聞媒體機構工作,很重要的是要清楚地意識到「觀眾群是誰」。《今日美國》的目標對象是 30 到 40 歲的商務男性,《BuzzFeed》觀眾群則以 20 到 30 歲的千禧世代為主。當知道寫作對象時,寫作風格就需要有意識地貼近目標觀眾的文化認同,吸引他們的目光。

 

另外丹·弗加洛也表示,在《BuzzFeed》工作非常棒的一點是有很強大的科技團隊,可以快速地幫忙製作地圖或資訊圖表等。以往在《今日美國》可能需要 3 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在《BuzzFeed》可能一天內就完成了,這要歸功於《BuzzFeed》本身極為強大的資訊科學背景。

丹·弗加洛也表示《BuzzFeed》有很年輕的工作團隊,他週邊可能都是 27 歲上下的年輕同事,此外《BuzzFeed》還提供免費食物!

丹·弗加洛所觀察到的科學新聞產業及重要心得

科學新聞中重要的訊息來源是「新聞封鎖」(embargo news)系統,指的是科學期刊或國家機構事先提供的聲明稿。(科學期刊)通常會限定新聞機構只能在特定日期之後,也就是研究正式公開後才能進行報導。科學期刊預先提供即將發表的研究內容,主要是讓新聞記者有機會挑選、訪問查證,與撰寫新聞。這個系統大約在 1950 年代開始,早期沒有這個系統時,新聞資訊依靠郵件在(美國)國內傳遞,不同地區獲得新聞的時間也不相同。

科學期刊或國家機構會提供內情報告(tip sheet),裡面會註記新聞記者可以參考的研究重點,其他可以參考的資料還包括新聞稿及研究內容,丹·弗加洛也會根據研究上所列的引用文獻,和其他科學家聯絡,詢問他們對研究的看法。像是《自然》期刊每個星期四會寄內情報告,報告上的研究內容則會在下個星期三公開給大眾;而《科學》期刊的科學公關包裹式是在星期五寄給科學記者,記者們的報導則是要在收到公關稿後,下週四東岸時間兩點過後才可以上線。

如果根據預先提供的新聞稿,來報導科學家研究發現,製作一篇新聞需要大約 1 到 2 個星期,報導內會有 2 到 3 個消息來源。通常最多會訪問 8 到 9 個消息來源,但會讓他們知道名字不一定會在報導中被提及。丹·弗加洛表示:「當從不同人聽到相似的內容時,就代表可以停止訪問了」。就算不同新聞記者報導同一個科學發現,切入的視角與消息來源也會不同。此類型報導對於有經驗的科學記者十分容易,但卻是相對低聲望的新聞形式,雖然一般能夠賺進比較多的點擊。

而進行「調查性報導」時,多不依賴科學期刊提供的公關稿做為報導素材,而是自己挑選有興趣的題目進行深入調查,像是環繞著氣候變遷的政治討論,或是藥局的不當行為。只是「調查性報導」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更長,最短大概需要 6 個星期,最長可能可以到 3 年。

丹·弗加洛表示當有越來越多經驗後,從事科學新聞報導也會變得容易。擁有自己的消息來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科學記者需要有自己可以隨時打電話尋求資訊、參考資料及評論的專家聯絡人,因此「(和科學家)培養關係就成了重要的事情」。此外,新聞人員擁有科學方面的背景訓練也非常重要。

丹·弗加洛對於數位新聞產業的觀察

丹·弗加洛用「凜冬已到」來形容現在的新聞產業。他提出數個觀察,包括:

  • 在早期平面新聞時代,新聞報導每單位的稿費是以「元」(dollar)來計算,然而在數位新聞產業,稿費下降至「分」(penny),同時記者數目也在大幅降低。
  • 本地新聞消失中,而小型數位新聞的點擊率也是逐漸下降,甚至《哈芬登郵報》每年的點擊率都在下降。
  • 平面廣告收入逐年大幅下降,但數位廣告上升趨勢卻十分緩慢,且數值遠不及平面廣告收入。依靠廣告作為收入來源越來越不容易,像《Vox》新聞很重要的財力來源是創投資金。而《BuzzFeed》沒有彈出式廣告也沒有橫幅廣告,收入來源是依靠原生廣告,替品牌撰寫相關新聞。
 

丹·弗加洛表示人們仍持續閱讀新聞,只是廣告收入降低,且新聞報業的記者一直在流失。他提到或許部份的人認為新聞是公共財(public good),但是現在的確沒有找到一個良好支付新聞支出的模式。許多傳統新聞媒體都在和廣告奮戰且逐漸失去戰場中,要民眾養成訂閱數位新聞習慣也非常不容易。

丹·弗加洛觀察到的數位新聞與傳統新聞差異

丹·弗加洛表示有三個趨勢:

  • 資料來源的標準越來越寬鬆:在數位媒體上很常看到只有單一來源(single-source)的報導,也就是記者可能只和一個新聞來源連絡過。且新聞逐漸依賴科學期刊或國家單位的研究新聞稿,因為記者可能一天被要求產出 3 篇報導,沒有足夠查證時間。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經濟成本考量與時效性,但卻是很糟糕的發展。
  • 新聞寫作形式越來越不嚴謹:過去傳統新聞報導是比較優雅、緊湊且用字精確,而數位新聞則出現更多口語化內容(conversational),以及部落格形式的寫作。
  • 篇幅縮短:過去平均有 500 到 600 個(英文)字,現在則只有約 300 字。原因包括行動新聞崛起,但讀者通常不會用手機讀完長篇幅新聞;此外,許多付費方式改以篇數而非字數計價,如果都是一樣的稿酬,記者當然會傾向以短篇為主。

丹·弗加洛也觀察到最常被分享的是極短篇幅的新聞,在《BuzzFeed》是大約 300 字的文章,或是寫得深入、超過 3,000 字的長文,但是中等長度篇幅的文章則沒有太多分享。不過主要發展趨勢仍是以短文為主。

丹·弗加洛解釋《BuzzFeed》為什麼要發展嚴肅新聞

丹·弗加洛表示(在訪問當時)他只加入《BuzzFeed》約 6 週的時間,但他認為《BuzzFeed》從低聲望(low prestige)轉型成高聲望(high prestige)有幾個重要原因,其中一個是可以收取更高的廣告費用。因為新聞品質會決定廣告商品牌規模與廣告金額,當《BuzzFeed》轉型後,將能夠找到更高層級的廣告商,並收取更高額的廣告費用。《BuzzFeed》轉型是藉著強化自己團隊,透過進行調查性報導與深入寫作,提高新聞品質,而《BuzzFeed》新聞室中也多是年輕身影,平均年齡大約在 27 到 29 歲。

《BuzzFeed》現在有兩個發展主軸,一個是娛樂新聞(entertainment;所謂的 Buzz 部分),另一個是嚴肅新聞,前者是幫助《BuzzFeed》賺錢、付帳單,後者則可以確實幫助《BuzzFeed》建立聲望。兩者結合可以幫《BuzzFeed》帶來更好的廣告與收入。

丹·弗加洛觀察《BuzzFeed》的數位新聞策略:分享數與下標題策略

《BuzzFeed》新聞編輯在乎的是「轉錄數」,這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讀者關注度的指標,「點擊率」則比較沒有這麼受到重視,因為真正能夠收取更高額廣告費用、帶來廣告收入的是分享數(shares)而不是點擊數(clicks)。此外,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數越多,也表示讀者有越高機會從親朋好友或追蹤的公眾人物看到《BuzzFeed》內容,這對於提升《BuzzFeed》新聞可信度也有所助益。

在《BuzzFeed》有一套自動最佳化(automatic optimizer)的電腦系統,當輸入不同的標題和圖片後,系統會告訴編輯哪個標題與圖片的隨機組合,能獲得最多點擊率與分享數,這些數據甚至會因社群分享平台而不同。系統除了依據《BuzzFeed》文章數據,也會考量讀者最常搜尋的關鍵字來決定標題。新聞編輯則會參考《BuzzFeed》電腦系統對標題的建議,來做最終決定。

 

丹·弗加洛表示在《BuzzFeed》下文章標題時有不同考量:

  • 分析什麼樣的標題組合會有最好的效果,而這個下標規則也一直都在變化。
  • 《BuzzFeed》特別喜愛在標題中放入數字,像是如果原本標題是「電力公司的改變……」,則《BuzzFeed》的下標法會是「19 個州改變……」。
  • 由於《BuzzFeed》讀者對象大約是 20 歲的年輕世代,因此下標方式會考慮這些年輕讀者是否能起共鳴。
  • 在不同平台,同一篇文章的標題可能也不相同。

丹·弗加洛常針對爭議性科學進行報導,他也分享了對於客觀新聞的看法

丹·弗加洛認為在新聞室中,「客觀性是不會被提到或是被相信的概念」。他只會問:「這是否是公平的?」(If it’s fair?)

像是對新聞機構來說這樣的報導是否公平、對新聞來源而言是否公平,以及對新聞讀者來說是否公平,也就是讀者們是否有獲得需要知道的資訊。他認為報導中沒有對與錯,一切都是「個人判斷」(judgement call)。

在新聞產業一直有個爭辯,一派學說認為新聞記者應該要保持中立,只要將所有的事實呈現,讓民眾自己做判斷;另一派學說則比較傾向評論式新聞,認為新聞記者應該要做判斷、給予評斷,帶領民眾以某種方式來思考。丹·弗加洛自己則比較傾向將所有資訊呈現給讀者,讓他們知道發生什麼事。

後話

丹·弗加洛在美國科學新聞界非常知名,更曾經獲選為哈佛尼曼實驗室(Nieman Lab)學者,《新媒體世代》能夠親身訪談丹·弗加洛真的是非常難得且可貴的機會。親切的丹·弗加洛也希望和《新媒體世代》的讀者們說聲嗨,希望每位朋友都能藉此對數位新聞產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

原文轉貼自:新媒體世代
文章原始連結:專訪《BuzzFeed》 新聞記者「丹·弗加洛」:數位新聞的美麗與哀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新媒體世代

  • 《新媒體世代》希望藉由分享新媒體相關新知,並從商業、新聞出版、政治、社會,以及新媒體學術發表等不同面相切入,和對新媒體有興趣的朋友互相交流。希望透過《新媒體世代》,讓各領域工作者更深入地認識由新媒體架構出的新世界,並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會之際掌握趨勢。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