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 搜尋:

    牡蠣 結果共218筆

  • 拉柯背書? 日方頻提核災區食品解禁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參訪日本石卷市的防災建設,不只勤寫筆記也頻頻發問,柯文哲不只認為日本的中央地方合作,也批評台灣縣市長有任期,只要換人計畫就會換。
    2019/05/26 18:09
  • 玩海灘性愛被浪打到 鍾瑶揪男伴狼狽吐沙

    藝人鍾瑶日前出席電影《狂歡時刻High Time》殺青活動,她在片中與同樣化身吸血鬼的荷蘭籍演員在海邊拍了一場性愛戲,鍾瑶笑稱是「吸血鬼交媾」,但一拍完就忙不迭吐沙子,狼狽的像牡蠣。
    2019/05/25 10:48
  • 棲息地蛤蜊被狂挖 瀕危候鳥「遺鷗」恐餓死

    大陸一級保育類動物遺鷗,生存面臨極大挑戰,不是碰上天敵,而是食物蛤蜊快被搶光光,位在天津的棲息地,5月開始,每天都有2000多人帶著的水桶、鏟子去挖,保育人士擔心這樣下去,等遺鷗冬天過來,會被餓死。
    2019/05/23 19:21
  • 狂嗑生蠔想金槍不倒 他一晚噴發十次腿軟送醫

    許多男性為了「性」福美滿,在約會時會大嗑生蠔提升戰力,讓自己的表現嚇嚇叫,但吃太多可能沒太大幫助,還可能會有反效果。醫師郭彥良在臉書分享自己遇過的案例,有年輕男子希望靠晚餐吃生蠔幫助戰力,結果晚上果然超過10次,但卻是拉肚子超過10次,導致他拉到腿軟沒力送急診。
    2019/05/22 12:53
  • 半盒煮3碗湯!好市多牡蠣肥又大 高CP值網讚:牡湯啊

    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因為商品種類多,加上實惠的價格,及不定期會推出獨家商品,深受許多民眾歡迎。而近日,就有網友在臉書分享,表示自己發現了新產品盒裝牡蠣,買回家試著煮湯後驚覺,牡蠣吃起來不僅大肥美且沒腥味,一盒的量能煮超過一餐以上,高CP值讓他大讚,而不少網友則跪求低調「別說我怕買不到!真的牡湯」。
    2019/04/11 10:04
  • 個大又鮮嫩肥美 日本牡蠣二月正當時

    向來講究什麼季節就吃當時最新鮮食物的日本人,在2月的時候該吃什麼才對?答案就是肥美鮮嫩的牡蠣,從生吃、煮味噌湯、奶油香煎等烹調方式,到日式或西式口味都有,跟著鏡頭一起來場牡蠣饗宴吧。
    2019/02/07 20:29
  • 立場遭質疑 大林鎮長爆怒翻桌飆國罵

    台糖計畫在嘉義大林糖廠,設置牡蠣殼加工廠,舉辦說明會時,由於鎮民代表質疑鎮長把大家當凱子,引發鎮長爆怒,當場翻桌還大罵三字經,現場氣氛火爆。鎮長簡志偉事後表示歉意,他強調對於設廠,鎮公所沒有預設立場,遭到質疑才會情緒失控。
    2019/01/31 12:29
  • 天然淨水器!紐約市讓3千萬牡蠣重返港岸

    美國紐約市在200年前,沿岸有20萬英畝的牡蠣礁,港口的牡蠣堆得像山一樣高;不過後來牡蠣被消耗殆盡,加上港汙染嚴重,牡蠣礁逐漸消失。少了這群貝類生物,也為紐約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2012年的超級颶風珊迪來襲,少了牡蠣礁阻擋,巨浪導致沿岸地區災情慘重。此外,牡蠣還有強大淨水功能,可以清除紐約港的汙染。2014年紐約發起了恢復牡蠣礁計畫,回收紐約70家餐廳的牡蠣殼,然後植入養殖小牡蠣,再丟回大海;預計到了2030年,就能恢復10億顆牡蠣的生態。這項計畫實施了5年,放入了3千萬顆牡蠣,已經讓紐約港的水質獲得大幅度改善。
    2019/01/17 20:04
  • 全羅南道火烤牡蠣 南韓冬季美食期間限定

    全羅南道的牡蠣正盛產,由於在寒冬邊烤邊吃正對味,遊客們都搶著品嘗,這道期間限定的鮮美滋味。
    2018/12/13 14:08
  • 冬季必吃暖湯飯 配血腸、牡蠣美味升級

    南韓人冬天愛喝湯飯暖胃,隨著各地特產不同,推薦的料理也不一樣,天安的血腸湯飯、統營的牡蠣湯飯都很知名。
    2018/12/12 16:58
  • 日曆「歌頌牡蠣」求解!他神回網跪:讚嘆seafood

    許多民眾家中都會有日曆,但除了看每天是幾號或星期幾之外,有人注意過上面的小知識或語錄嗎?日前有一名網友翻日曆時,意外發現「日知錄」竟用35個字歌頌牡蠣,讓他當下超傻眼,拍下來分享到網路上求解;沒想到真的釣出「牡蠣教友」讓人驚嘆「難怪要感恩seafood」。
    2018/08/21 15:31
  • 嚴陣以待 颱風雲雀星期六登陸本州 恐降大雨

    週末要前往日本的民眾要注意了,明天雲雀颱風恐登陸日本本州,從週六下午開始,東京羽田、成田,甚至到中部、關西機場,班機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尤其這次颱風受冷心低壓影響,路徑相當罕見,將從關東貫穿日本後往西,日本專家更警告,不要受限過去的經驗值,應提早嚴加戒備。
    2018/07/27 19:50
  • 蛤蜊海帶共生3D養殖 解決糧荒抗氣候變遷

    美國研發出一套革命性的海上養殖,能同時解決糧食不足又能改善氣候變遷,康乃迪克大學和長島灣漁夫合作開發「3D海洋養殖」,號稱零輸入,也就是不用施肥或用抗生素,讓貝類和海帶彼此成為食物共生,可年產53000公斤海帶,20萬公斤的牡蠣和蛤蜊,創造出驚人的綠色海上經濟,再加上海帶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還有貝類過濾海水的能力,專家估計,如果3D海洋養殖涵蓋,美國海域面積達5%,就能淨化相當於百萬車輛的碳排量,有利對抗氣候變遷。
    2018/05/25 19:37
  • 桃園有全球最大藻礁群 不敵開發將失守?

    TVBS「河川變色,水危機」調查報導,日前我們為您走訪台灣中南部,了解畜牧廢水對河川的危害,得到政府和民間許多迴響,改變和復原就從這裡開始,因此我們繼續製作第二集「河川變色,水危機」,直擊汙染真相,這回我們往北走,要為您鎖定桃園,因為桃園從河川到海岸線全都深陷汙染危機。
    2018/05/05 23:37
  • 諾羅病毒汙染加拿大牡蠣 加州百人染病

    加拿大卑詩省爆發諾羅病毒,在美國加州有大約100人吃了產自卑詩省的牡蠣後不適染病。
    2018/05/04 07:31
  • 台厄牡蠣合作計畫持續 盼改善雙方關係

    去年厄瓜多政府片面要求駐厄瓜多代表處改名為「台北駐厄瓜多商務處」,我方隨即中止與厄方的3項合作計畫,但國合會協助厄瓜多的牡蠣合作計畫仍持續進行,盼藉此改善雙方關係。
    2018/01/17 16:28
  • 外交部稱厄國「牡蠣計畫」中斷 遭立委揭謊

    厄瓜多在陸方打壓下,去年6月片面更改我駐厄瓜多商務處變成台北,雖然沒有邦交,但台厄間還是有不少技術合作案,像是牡蠣養殖計畫,當時立委認為要有所反制,因此外交部在質詢上也明確說已經中斷計畫,不過卻被立委發現根本還在進行,立委批評外交部根本就是藐視國會。
    2018/01/14 18:31
  • 日本推霸氣「痛風鍋」 高檔海鮮多到滿出來

    這幾天日本也是冷得不得,火鍋業者生意大好,他們趁勢推出各種奢侈火鍋,像是一種海鮮多到滿出來的「痛風鍋」,裡面有魚肝、牡蠣等高級食材,甚至把整隻活毛蟹下鍋熬煮,更讓顧客說「即使吃到痛風,也不管了!」
    2018/01/11 20:48
  • 貝類海鮮藏塑膠微粒! 吃海鮮恐毒物入肚

    世界經濟論壇評估,地球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類的數量還要多,事實上這樣的危機已經存在食物鏈中。海洋科學家指出,在許多牡蠣和貝類中經常發現塑膠微粒,愛吃貝類的饕客可能一年會吃進上萬顆塑膠微粒。
    2017/12/19 23:17
  • 費城餐廳饕客聞香來 牡蠣淡菜新鮮上桌

    美國費城有一家歷史悠久的海鮮餐廳,牡蠣、淡菜和螃蟹料理都相當美味,不少人慕名而來,就為了一嘗這裡的新鮮美食。
    2017/11/15 15:55
  • 海洋深層水養牡蠣 鮮度提升養份更豐富

    很多人愛吃牡蠣,而在日本就算牡蠣相當新鮮,也不能全部都拿來生吃,因為牡蠣生長的海域當中,所含的細菌與微生物數,左右了牡蠣適合生吃還是加熱食用,而為了讓生食級牡蠣更乾淨,日本甚至抽取海洋深層水來替牡蠣進化,不只提升牡蠣鮮度也增加養份。
    2017/08/08 22:25
  • 這顆牡蠣形狀有點害羞 旋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砲4ni?

    牡蠣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牛磺酸、谷胱甘酸、維生素 A等元素,以及富含微量元素鋅,對養顏美容、壯陽補腎有不錯功效,因此不少男性喜歡吃牡蠣「補身體」。  
    2017/08/07 19:00
  • 天熱「海鮮荒」!蛤蜊、軟絲缺貨 鮮蚵價漲1成

    劇烈的天氣變化,衝擊海鮮市場,蝦蟹貝類、牡蠣,均價漲了一成外,蛤蜊重創更大,不只氣溫飆升導致暴斃,雲林彰化產地,疑似受到廢爐渣汙染,還在採樣送檢當中,不過餐飲業已經受到衝擊,盤商貨源不足,價格飆漲3成外,一度面臨缺貨,沒有蛤蜊可賣,還有火鍋店建議你選別樣海鮮替代。
    2017/07/26 20:18
  • 牡蠣、海鮮粥吃到飽 澎湖「海上餐廳」超驚豔

    位於馬公內海裡的海上餐廳,不只能吃到超新鮮的海產,還能體驗釣魚,超大隻的海鱺讓人驚豔!
    2017/07/11 17:27
  • FOCUS/日本諾羅病毒肆虐 一週六萬人感染

    諾羅病毒近來在日本大流行,1週多達6萬人感染,東京銀座一間米其林餐廳,就發生49名客人因為諾羅病毒食物中毒,遭停業3天處分,尤其接近年底,日本很多地方會舉辦傳統搗年糕活動,但徒手接觸年糕,可能導致諾羅病毒傳染,活動紛紛喊卡,病毒甚至波及漁業,宮城牡蠣就因為不斷被檢測出諾羅病毒,停止出貨6天。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在日本流行的諾羅病毒,因為基因突變,傳染力比以往要強,即使以前得過、有抵抗力的人,仍有可能再度感染。
    2016/12/22 20:0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