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千字文何太食品大廠倒閉掃貨苗栗白家綺身材勝騏食品倒閉被分手忘年戀狄鶯
  • 搜尋:

    一步一腳印 結果共1,771筆

  • 【一步一腳印】回憶兒時鋼杯麵 堅持做出「名符其實」

    早上要先掃教室、搬桌椅、開電扇,陳廷嘉的髮型,有點像道貌岸然的校長。麵店經營者 陳廷嘉:「如果說爸爸、媽媽自己來考試的話,可能成績都不會比自己的小孩子好。」記者:「可以明瞭一下小孩子的壓力?」陳廷嘉:「對,而且在這邊寫考卷,完全沒有壓力。」
    2010/10/31 22:48
  • 【一步一腳印】哈爾濱醫師養生餃 彩雲般的繽紛麵皮

    餃子老闆娘張同凝:「來,孩子們來了,欸,出來喔。」
    2010/10/31 22:31
  • 【一步一腳印】助人「圓成家的夢」 樂活心態作房仲

    身體不好,心態要不同,也能做出驚人好業績。
    2010/10/31 22:15
  • 【一步一腳印】倒立環台看人生 黃明正尋夢之旅

    當機劇場黃明正:「各位長輩大家好,今天上午9點45分,在本院7樓大禮堂,台北當機劇場,熱烈為各位長輩,表演馬戲特技。」
    2010/10/31 22:01
  • 【一步一腳印】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重建斷橋趕工記

    很多人原來不太認識大甲溪,直到2008年9月14日辛樂克颱風來襲,我們才認識這條河流狂暴的一面。公路總局正工程師陳進發:「在公部門來講,你會發現說后豐大橋這4個字,帶給人家的代名詞是斷橋人亡。」
    2010/10/17 22:45
  • 【一步一腳印】熬碗素湯大挑戰 中年開發創意素食

    3、40歲之後,你會給自己什麼挑戰?素食餐廳經營者陳健宏:「這個是可以生吃的小白菜。」
    2010/10/17 22:28
  • 【一步一腳印】賣冰養蟲救生態 夫婦共推生物防治

    接近假日農民市集的前幾天,林壽益、陳麗姬夫婦就得每天工作15、6個小時,為即將在市集相見的朋友們,準備新鮮現做的冰淇淋。
    2010/10/17 22:00
  • 【一步一腳印】義大利醬麵疙瘩 混搭新潮好滋味

    雖然是母子倆一起圍著鍋邊煮麵疙瘩,有時候聶至正總在想,常常和他鬧意見的媽媽,還是別太常進廚房的好,接過媽媽才剛剛手工揪出來的麵疙瘩,聶至正拿著平底鍋,在火爐上開始用大火翻炒,這是中餐的慣用的烹調方式,但淋上的又是他自己熬的義大利麵醬汁。
    2010/10/10 22:44
  • 【一步一腳印】堅持品質!不計成本 奶奶教的烤餡餅

    油倒進鍋�,不等油熱,雞蛋趕緊下鍋,蛋才會散開變碎,雞蛋之後,王勝利繼續以大火快炒蝦米,炒好的蝦米和雞蛋,連同冬粉一起倒入另一個鍋子,�頭綠色蔬菜不是蔥而是韭菜,所有食材拌勻前,還有個重要步驟,打幾顆生雞蛋,王勝利把大陸天津老家那套,全搬到台灣來。
    2010/10/10 22:32
  • 【一步一腳印】鶯歌人的麵包窯 在地情誼飄香

    北鶯社區的小公園裡,靠近鶯歌石山坡的那塊空地,已經閒置了好多年,那是社區裡一位熱心居民,捐出來要給大家用的。1年多前,擔任社區協會總幹事的楊國龍,向左鄰右舍提出了一個在這裡找回兒時回憶的計畫。
    2010/10/10 22:17
  • 【一步一腳印】找回蒸氣火車! 創意、毅力紀錄台灣鐵道文化

    仔細擦去灰塵,儘管只是模型,林松雄固定時間幫蒸氣小火車保養,火車上除了螺絲,每個零件都是他親手打造,手工細膩,到加拿大展覽造成轟動,尤其這輛阿里山登山火車被稱為鐵道史上的稀有怪獸,一般登山火車有2個汽缸,阿里山火車有3個,機械複雜,全世界也只有3個國家有這款火車,它運轉起來很令人著迷。
    2010/10/10 22:00
  • 賀!TVBS新聞總監詹怡宜 獲真善美新聞獎

    TVBS新聞節目,「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主持人,同時也是新聞部總監的詹怡宜,繼六月獲得扶輪社金輪獎的肯定之後,清新溫暖的主持風格,從大社會看見小人物的專題,以及TVBS新聞專業的展現,再次受到肯定,獲得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而同樣獲得獎座的,還包括前中國時報社長王健壯。
    2010/10/05 00:48
  • 【一步一腳印】用烤的蔥油餅 外酥內軟、香氣十足

    老闆娘楊美雲:「有客人說,坐計程車,他不知道那一家,他聞到味道,對對對,這一家,所以烤過,味道就自然散發出來。」
    2010/10/03 22:52
  • 【一步一腳印】網路世代凍優格 走出冰品新藍海

    五顏六色的「霜凍優格」,是從美國引進的舶來品,不過從小留學美國,口音帶著ABC的腔調的丁光正說,他跟隨了潮流,而且產品裡頭的台灣元素,也越來越多。
    2010/10/03 22:50
  • 【一步一腳印】挖空心思柿子餅 低糖低油好健康

    中秋前,正是餅店最忙的時候,石進成的小餅舖也不例外,烤好的月餅剛剛出爐,表皮酥脆,內餡又分豆沙或山藥等等不同口味,層次分明,漢餅做了20多年,沒急著炫耀,自己能把餅做得多美味,石進成這幾年卻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
    2010/10/03 22:32
  • 【一步一腳印】反璞歸真新能量 好命農友老鳳梨

    今天的工作隊伍,由丸子領頭,農場主人阿靚收拾好茶具,隨後趕上,剛剛他們已經打坐、運動1個多小時了,下田,是練功第二階段。
    2010/10/03 22:12
  • 【一步一腳印】不拖泥帶水的灑脫 水泥畫家創作路 

    進入石碇老街前,可以看到路邊有一大面壁畫,石碇週邊山景盡收眼底,乍看下,立體部分像是銅塑,也可能是玻璃纖維,其實都不然,它是塗抹磚牆的水泥,一層一層慢慢畫上去的,我做好才要來擺。泥畫家楊敏郎:「小小的人偶,3個。」
    2010/09/26 22:38
  • 【一步一腳印】北方月餅台灣味 新舊並蓄維持家鄉味

    看似一般麵包店,它已經有50年歷史,不過它最出名的不是麵包,老闆滕兆輝是第二代,父親山東人,民國38年在台灣以賣桃酥起家,口味道地受好評,興起做家鄉月餅念頭,大陸月餅南有廣式、北有提漿,兩者最大不同在於餅皮,廣式和台式餅皮鬆軟,提漿吃起來口感酥脆,其中關鍵在於糖水。
    2010/09/26 22:26
  • 【一步一腳印】遲緩兒的融合課 寓教於樂互學習

    老師陳玉鳳:「好,排好隊、先排好隊,好,小朋友,我們現在準備要下樓梯囉,好,起步走,我們是士兵,喂,有一個士兵沒排好,有一個士兵沒排好…。」
    2010/09/26 22:14
  • 【一步一腳印】視障老師公民課 勇敢追夢成教材

    這一年來,屏東大同高中的學生已經漸漸習慣,校園裡有一位雙眼看不見的謝惠婷老師,上課前需要幫忙。
    2010/09/26 22:01
  • 【一步一腳印】端出創意和用心 哈爾濱姑娘台灣夢

    東北女孩的台灣夢,從不會煮菜竟變成能開餐廳。 餐館經營者小曲:「(霓虹招牌)一直閃一直閃,我就是很記得那個,我心裡就有一個念頭說,嗯,未來我就要一個這樣子的招牌。」 17年前,哈爾濱姑娘小曲嫁來台灣,車過高速公路,黑漆漆的夜裡看到閃亮的霓虹招牌,小曲開始有了台灣夢。小曲:「結婚以後,要煮給老公吃、煮給婆婆吃,所以…。」記者:「結婚以前不會做菜?」小曲:「不會。」 當時小曲還是個連青菜都不會燙的女孩,看食譜學做菜。小曲:「他們說還真好吃,還真像(外面吃到的)。」記者:「家人都說很好吃?」小曲:「對,所以我就得到了鼓勵,我就覺得說,我會,我可以。」 小曲:「這是土雞的腿,那我要把那個骨頭先去掉,然後裡面的任何的小骨頭都要去掉,醃好了,很費功夫,那這個油,一點點的油,我都會把它去掉。」 本來包東北餃子賣,只為了補貼家計,小曲沒想到自己最後居然開起餐廳。小曲:「我一開始包不漂亮,這個包得軟軟的,包起來軟軟的,我弟弟就拿起(雞腿)來說,這麼軟,這啥呀?這啥呀?」 大功臣之一,還是母親與弟弟,忙碌的一天要開始,很重營養的小曲先給自己來杯酪梨牛奶,吃完早餐,開工。剔掉雞骨,準備做東北味道的燻雞腿,這道繁複的美食並不是東北「小吃」,而是在大飯店當廚師的弟弟來台探親時,仔細傳授的餐廳菜。 結婚後,才開始看食譜摸索學做菜的她,剛開始頂多也只能憑著基本功夫還有兒時回憶,包餃子。小曲:「我在菜市場的一個邊上賣餃子,然後有人就問我,他們就很多人來看我包餃子,他們就說,哇,這個手可不是包餃子的手。」 拿著外語文憑,嫁到台灣的頭幾年小曲卻沒辦法合法工作,只好包了生水餃去市場賣,結婚前是沒想到會這樣,不過小曲用樂觀與傻勁面對。小曲:「然後他(路人)就問我說,那你會不會覺得你這樣很丟臉呢?我說不會,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平等的,一個很平等一個勞動的付出跟獲得。」 小曲:「每粒肉都要很認真的,很認真的被攪過,然後它才會充分地入味。」 上等雞高湯,當天現宰的新鮮溫體豬肉,八成瘦肉,不擺肥油,手工拌肉餡底,趁新鮮,當天就要包完兩大盆,小曲堅持餃子要有有深深的手紋才漂亮,憑著童年記憶,洋蔥、茴香、芹菜、辣椒全都能入餡,成了口味特殊的白胖餃子。 小曲:「就是說,實際上好吃的餃子並不在於大,不是大小的關係,就是一定要那個皮要Q,那餡兒要香。」 小曲的餃子很單純,就是兒時媽媽包給她吃的樣子,手工細切出菜絲好像雕塑藝術品,要點感覺。小曲:「手工切跟機器切的區別是,機器切的菜會把它(菜)切到太軟了,用我的話講是沒有靈魂了,就是東北話講叫沒魂了,沒魂兒的意思就是它會軟了,軟了整個口感就差很多。」 菜絲不擠掉水,免得營養流失,餃子皮也只有最簡單的麵粉與水。小曲:「我曾經看過人家放一個白白的,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不知是啥的東西,她不加,但是媽媽和弟弟來台灣探親,不太滿意,也說她的廚藝不知是啥呀。小曲:「剛開始我媽看我和的那個餃子餡,我媽說就這個,這啥呀?」 寒冷的北地與溫暖的台灣,很多餃子餡內的蔬菜名字一樣,香氣與味道卻明顯有分別,吃在媽媽嘴裡,味道就不同大陸東北,沒有空心菜,也沒有絲瓜,小曲從剛開始的吃不習慣,到後來拿它們來包餃子。 小曲:「絲瓜我有包餃子,絲瓜(東北)是沒有的,剛開始絲瓜我自己吃也吃不習慣,然後後來慢慢了好多年以後了,吃習慣了,所以我才知道說,喔,我開始變成台灣人了。」記者:「可是絲瓜這種東西軟軟的,要入菜、入餃子餡很難?」小曲:「入餃子(難)?對,水份超多的,更難包。」 難的還在後頭,餃子賣出口碑,台灣朋友拱她開店。小曲:「朋友他們就逼著我說,你一定要做吃的,之前我包餃子包了一陣子了,那我做菜也做了好幾年了,給家人吃、給朋友吃,然後也得到不少鼓勵,然後我也請我弟弟(從東北)來教我。」 東北姑娘不知道怕,租不起昂貴店面,第一個店址就在市區邊、公路旁鐵皮屋,很多人問你開在這裡,誰要來吃?小曲:「我還會考慮1個月,可是到後來當我很有信心之後,這樣子的話我就不聽了,我就不採納了。」
    2010/09/12 22:28
  • 【一步一腳印】帶遲緩兒拚未來 關愛精神永不滅

    為了懷念過世1年的葉由根神父,這個由他一手創辦的新竹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大家在教堂望彌撒時,紛紛唱起這首感恩的歌,來台50多年的葉神父,大半輩子奉獻給台灣,他開創了國內啟智教育的先河,在葉神父百歲冥誕音樂會上,幾乎教養院的全體人員都出席了,伴隨著歌聲,由葉神父呵護長大的孩子,還大跳華爾茲。 慶典合唱團:「越來越想念你呀,我最愛的神父爺爺,越來越想念你呀,永永遠遠,永永遠遠想你。」 主持人:「葉神父他很怎麼樣呢?」阿香:「很帥,很帥喔,帥。」 勇敢舉手的女生是阿香,到教養院已經20年了,活潑的她,每天早上都會跟許多重度障礙的院生一起做早操,看到鏡頭,她也會跟許多少女一樣,擺出可愛10連拍的動作,而且也沒有忘記禮貌。唐氏症阿香:「耶,謝謝。」 因為她討喜的態度,還有頗為流利的應答,因此特別在院裡的跳蚤市場擔任銷售員。記者:「這是幹嘛的?」阿香:「要煮東西呀,煮東西呀,煮東西的。」記者:「烤麵包?」阿香:「烤麵包也可以呀。」記者:「烤麵包也可以是不是?那這個呢?這是做什麼用?」阿香:「那個是煮菜的 『怪』鍋。」記者:「『怪』鍋啊,燉鍋啊 ,不是電鍋。」 阿香的好表現贏得讚賞,而智能發展中心的目標,就是要讓身心障礙的院生能夠照顧自己,甚至有謀生能力,這是葉神父畢生努力的志業。葉由根神父(1999.04.26):「努力一個地方是能夠照顧他們(弱勢者),一直都是。」 追隨葉神父長達半世紀的吳主任,在大樹倒了以後,繼續撐住葉神父一手創立的地方。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主任吳富美:「因為他的精神是,不只是深信天主還深信社會,他說,只要我們做,社會一定會來幫助我們的,所以我們就從這樣子開始,所以現在想一想,從6個孩子到現在2百多,有時候也...自己也不知道說,怎麼走過來的。」 吳主任很焦慮,在沒有葉神父的帶領下,發展是否能順利?吳富美:「以前我在他身邊,他常常就是會跟我講說,我要是著急的話,他就會常常說,妳給天主一點時間,然後給社會人士一點時間,他們會幫我們的忙。」
    2010/09/12 22:12
  • 【一步一腳印】「圓一個花香夢」 玉蘭花開向第二春

    有時候,你的好,人家就是看不到,你的美麗,偏偏就在光打不到的地方。 低調也是一種優雅,但是在黑夜中,打著燈才能找到的美麗,又有多少人懂?要在安靜的夜裡,沒有吵嚷,靜下心,才能聞到它的香氣,要打著頭燈,撥開厚厚葉片,才能發現它的美。玉蘭花農楊文德:「對啊,我們是玉蘭花養大的啊。」 楊文德:「沒有工具,就是兩隻手。」 祖父是佃農,楊文德家種了不少作物,但這塊坡地永遠留給玉蘭花。祖父時代,玉蘭花論朵賣,一年2個季節,賣花就夠吃;到了父親時代,佃農散光,自己下田耕作,玉蘭也已經論斤賣了,競爭對手們買生長激素,讓花朵長大,個頭大、重量重,才能多賣點錢,楊文德家,只買得起牛糞當堆肥。楊文德:「因為有打荷爾蒙的花,採下的花,花期比較短,很容易變黃,味道會變掉。」 楊文德:「那時候就是跟著爸爸做,其實不覺得辛苦耶,就是爸爸做什麼,我們做什麼,然後就好像,有時候邊玩邊做,採花滿有樂趣的啦,採到很多花,就會很高興。」 白玉蘭一晚開2次,第一次只開最外層4片花瓣,小心張開,預告之後更美的盛放。楊文德:「玉蘭花它有開合開合2次,剛才有跟你講過,第一次開就這樣子,然後它再晚一點它就會合上來,再第二次開,再合上來,它的長度大小就會再大一點點。」 但若要保存香氣,第一次開就要摘下,晚餐過後,楊文德風雨無阻開始工作。楊文德:「這也是爸爸的方式,下大雨的晚上,腳踏進坡地泥巴水,在髒汙與辛苦中,打亮頭燈,用經驗與肉眼判斷,尋找美麗。」 楊文德家的花沒打藥,個頭小,但每朵都是辛苦有機栽植出的寶貝,捨不得賤賣,一斤從2百台幣起跳,就賭一賭,有沒有識貨的人繼續愛它。員工:「化妝棉,有什麼化妝棉?」彩妝品牌經營者牛爾:「就是要寫一段化妝棉的文案。」 牛爾:「因為我們小時候家裡住眷村,那眷村有時候這些家裡有院子,大一點的,他們就會種這個玉蘭樹,那玉蘭花呢,每到盛開的時候,就是大概5、6月的時候,我們這些小朋友就(把花)全部偷拔掉了,所以說印象中這是一個很好玩的事情。」 眷村小男生長大了,要到城市打拚,得把自己弄成時尚的模樣。玉蘭花到了城市,也變了,沒人再從頭到尾好好欣賞一朵白玉蘭,它只能委屈地在街上討生活,在車輛廢氣中被賤賣。 牛爾:「在7、8年前的時候,台灣那時候的現象,還是一樣,大家都不喜歡自己本土的東西,你講到是本土的,給人家的代名詞,就是什麼?俗,很台。」 潮流是一回事,面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敢誠實表現自己的喜歡,又是另一回事。沒有明星加持,沒有異國氣息,難道就不能理直氣壯的美麗嗎?牛爾:「那玉蘭花這樣沒有市場了,大家就不種了,不種了的結果,到後來我們玉蘭花越來越少,這本來是屬於我們共同美好記憶的這個部份,就將要沒有了。」 他去歐洲旅行,看到法國的薰衣草、保加利亞的玫瑰,可以透過公平交易,做成香氛,小農們開心地摘花,外國的花農可以這麼快樂,花兒繼續開,公平交易可以讓有機栽種持續,土地不被農藥污染,為什麼台灣不行? 牛爾:「我們明明可以援助,近在1小時車程的地方,我們自己台灣的同胞們,然後我們就可以(透過公平交易買花)去幫助他,我只是說,外國人能(公平交易花),為什麼我們不能?」 是不是可以讓台灣的花不再寂寞,不要被默默地忘記在黑夜裡? 希望讓靠花維生的人,臉上有笑容,新竹巷子裡的手工業,婆婆媽媽們,正在處理昨晚楊文德家採下的花,仔細摘下最外層四瓣,要運到尖石山上,那羅部落產銷班的吳秀梅老師,已經做了很久的花香夢,十幾年前她與牛爾一起上芳療課,想過要用台灣的花做點東西。 香氣植物產銷班老師吳秀梅:「其實我們這個部落一直很窮,我只希望大家能夠正視我們台灣這個香花產業。」 吳秀梅所在的那羅部落,800多人,1/3靠種植香花香草作物維生,颱風頻繁,觀光香草園受損嚴重,但吳秀梅一直不想放棄夢想,她希望能有固定的市場需求,讓香花香草能有觀光以外的其他用途,小農們也可以得到固定的收入。
    2010/09/12 22:01
  • 【一步一腳印】夏日裡的新鮮! 百年古厝蓮花餐

    12年前,林錦堂搬回觀音老家的季節,正好是蓮花綻放的夏天,新荷田田,林家前後院到處搖曳著粉紅襯著鮮綠,林錦堂照例,從蓮花池裡摘了夏日裡的新鮮,準備交給正在廚房的姊姊林玉蘭,早就年少離家,過慣都市生活的姊弟倆,人到中年,才做出從台北搬回觀音老家的決定,其實,是為了爸爸的一句話。 百年古厝第五代林錦堂:「(爸爸)他在70歲就講說,我們家只有這塊土地,那從小種田種到大,那他已經現在年紀那麼大了,也不能,也沒有那個體力再耕田,或者是說,那個經濟效益也不好啦,那這塊地,是要給它長草嗎?那其實 他講這句話,我真的是印象真的很深刻。」 林錦堂的家是觀音地區,少數保留下來的一進四護龍式古厝,120多年歷史,傳到林錦堂已經是第五代,古厝和周圍的田地,林家世代賴以維生,老人家一句話,林錦堂意識到爸爸的擔憂,姐弟兩家人遷回老家的那個夏天,看到滿池蓮花,對烹飪向來很有興趣的姊姊林玉蘭,和弟弟林錦堂商量起,想把家裡的蓮花入菜,發展地方觀光特色。 蓮花粉嫩,色澤最吸引人,姊弟倆一開始,就打算把這一抹粉紅放進菜裡。林錦堂姊姊林玉蘭:「譬如說蓮花,就像那個蓮花來說,我們當初不曉得,我們想說那個花,顏色很漂亮,是不是我們來做菜的話,視覺很好,也好吃,又有香味,結果想不到,那個新鮮的花一採下來,一加熱,哇,整個那個色澤啊,顏色都變掉了,而且那個湯的顏色,也變色,都是變成黑的 褐色這樣子。」 蓮花不耐高溫水煮,容易掉色,林玉蘭只好改為涼拌沙拉,開胃、提色。林玉蘭:「我們當初想煮那個蓮花雞湯,我想說,那個花很漂亮,就採來,它煮好了,放了一朵在上面,不是又漂亮、又好的話,可是想不到就是說,花一放進去加熱,那個花整個都黑掉,那個湯整個都黑了,視覺也沒有了,口感、口味也沒有了,所以我們又放棄了。」 常在甜點裡畫龍點睛的蓮子,林玉蘭也有不同想法,客家菜餚裡的大腸,是小時候媽媽常做的農村菜,當年媽媽的味道,現在是廚房裡,母女倆一起動手的身影,80多歲的老人家,不多話,卻常常陪著女兒在廚房,耐心把蓮子,一顆顆放進川燙過的大腸裡。林玉蘭:「它煮熟了之後,蓮子會脹,然後腸子它會縮,所以就必需把它這樣子間隔。」 把蓮子一顆顆鋪排,穿過狹窄的大腸,是創意、也是功夫,蓮子得挑選平滑、體型小,全靠手工,送進大腸,還要保持1公分的整齊間隔,就怕擠壓過度,蓮子破碎。林玉蘭:「也曾用過新鮮的(蓮子),但是也是不行,因為那個腸子,它要煮的時間,要一段時間,你新鮮的蓮子,煮太久,它整個糊掉了。」 再來就是爆香蔥薑蒜,典型的客家料理手法,這道滷腸蓮子,從做工到口味,都得自媽媽真傳。林玉蘭:「現在外面,腸子大部分都是用炒的,但是,就是我們小時候,媽媽常常會買了這些小腸,然後,再用紅燒的方式。」 住在百年古厝裡一輩子的媽媽,總在烹飪上給林玉蘭許多靈感,古屋的老醬缸,藏著客家風味的梅乾菜,醃漬已久,等到林玉蘭要做另一道工夫菜梅干扣肉時,老人家總踏著緩緩的步伐,把老梅乾細心挑選出來。」 林玉蘭:「以前,小時候媽媽煮梅乾就是說,梅乾菜拿來啊,洗洗乾淨啊,剁剁剁剁,就把它攪攪進去,我現在就是用那個溫水,把那個梅乾稍微川燙一下,然後剁碎,用大蒜爆香,然後再燒過,燒過入味了以後,這個梅乾吃起來,味道就不一樣,它吃起來是脆脆的,而且有香味。」
    2010/09/05 22:44
  • 【一步一腳印】古早滋味棉花冰 串連不同世代的回憶

    店內沒特意裝潢擺設,如果沒招牌,還真看不出是間冰店,一進屋子,整面牆爬滿綠色管子,引人好奇,原來這是古早製冰機,它的主人也很有年紀,80歲阿伯李和生,他說這台製冰機,從阿公傳下來已經100多歲了。冰店老闆李和生:「我們一樣老了,它也老了,它老了,你也老了。」 但堅守崗位態度,不因歲月而變質,百年多來,這台機器打出來的棉花冰,口感始終如一。李和生:「我們的冰很細,不會粗粗,人家的一咬較粗,粗粗。」 取名棉花冰,因為它像棉花糖一樣棉細,入口即化,還有淡淡鳳梨味,甚至吃得到鳳梨果肉,阿伯先把新鮮鳳梨切成一小口,加入糖水熬煮,再倒進這個冰桶�,桶子外圍零下30度,軸心高速轉動,冷卻鳳梨水,另外還有支攪拌刀,輔助推動正在凝結的冰,同時將冰削薄,讓口感更細緻,一直到冰膨脹為止,就大功告成了。 李和生:「現在鳳梨加上去會膨脹,以前沒有加鳳梨不會膨脹,不會膨脹,一般的人沒有放(鳳梨)。」記者:「一般的人它也會膨脹嗎?」李和生:「不會,不一樣,好多人來,去別家買的不一樣,不會膨脹,不好吃,別家的不會。」記者:「那為什麼加鳳梨會膨脹?」李和生:「我不曉得,鳳梨買罐頭鳳梨又不好,罐頭的不行,要新鮮的罐頭做起來。」 同樣做法,鳳梨換成芋頭就成了芋仔冰,和印象中的芋冰不太一樣,口感更綿細,吃起來有點像冰淇淋,風味也不同,因為芋頭品種特地挑選過。冰店老闆娘李阿美妹:「芋頭好多種,有一種芋仔大大,沒有香氣,跟蕃薯一樣,要種打開來,紅紅的比較好,比較香。」 為了確保品質,李家乾脆自己種芋頭,李阿美妹從嫁給李和生,就看著阿公為了做冰,種芋頭,一直延續到先生第三代,夫妻倆都80歲了,還是自己下田種芋頭。」 李阿美妹:「我們山上有種,阿公的時候就有了,一直留到現在,對。」 李阿美妹:「芋仔冰?」客人:「對,芋仔冰,這個一包,一個就好了,買一個,多少?」李阿美妹:「5元。」 紮紮實實一球芋冰,用2個古早餅乾包覆著,只賣5元,便宜不再話下,但也有例外。李阿美妹:「有客人還說,那麼貴,便宜一點好不好?你10個賣50元,他說加一個好不好,還有這樣,我跟他講,不行。」 憨厚老夫妻信心有些受挫,不過也有人送上溫暖,一家餐廳相中冰店,百年不變的古早味,把阿伯芋冰拿來油炸當甜品。 李阿美妹:「那個油好多,滾了,沒有蓋子,拿了丟下去,一下子,下鍋後一下子撈起來,通通拿起來,吃起來就酥酥的,皮酥酥很好吃。」 古早製冰機除了做芋冰棉花冰,也可以做冰棒,這一切歸功於綠色管子�,最主要成分阿摩尼亞,經由機器轉換成了冷卻劑,並在水中加入鹽巴,顏色呈現深褐色,此時,溫度低於攝氏30度,冰棒原料放進特製鐵盒�,隔著冰水冷凍,不一會兒,冰棒就完成了,阿婆這天做的是糯米桂圓冰,口味也是延續三代沒變過,糯米、龍眼干、奶粉,再加2瓶米酒。
    2010/09/05 22:30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