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5
  • Aug
  • 2016

【反服貿後】台灣言語暴力成常態,跟「納粹」沒分別?

作者 天下文化

2016/08/25 10:26
▲TVBS/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反服貿」學生運動捲起千堆雪,拜網路傳播之賜,眾人皆可透過社群媒體及各式網路平臺公開抒發意見。或許情緒太過激昂,許多論者及部分反服貿媒體口誅筆伐之際,屢屢爆出惡言惡語攻訐他人,致使語言暴力的狂潮也達到新的高峰。

例如,交大校長吳妍華捐贈校友會募集的一百七十萬元慰問金給警友會時,當場向警方代表致歉,表示因為做教育的沒有把學生教好,給大家造成困擾。她的發言引來一陣一陣撻伐,甚至有人在臉書上強烈辱罵她。這種狀況無非是將臺灣一些媒體、政客和名嘴習常的粗暴論述風格推到極致。

 

一位大陸資深媒體人來臺旅遊,看遍報紙與電視等主要媒體及網路平臺,羨慕臺灣言論自由已臻百無禁忌之餘,也對其中粗暴的謾罵情狀感到震撼。臺灣某些媒體的言論,讓他驚覺有如文化大革命借屍還魂。

文化大革命的功過早有定評:一場浩劫。這場千古浩劫所有面向的表現都是極端暴力化,其中一環就是語言暴力。文革的暴力化語言多是兩極化的對立性表達,絕對化的形容詞大行其道,中性語詞萎遁無形;但見鋪天蓋地的批判性語言彌漫而來,粗暴而野蠻,汙辱性文字無所不在,狂熱性言辭同樣澎湃洶湧。

學者研究發現,文革語言與納粹語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臺灣雖從未受文革與納粹式狂暴政治的衝擊,仍有某些政治人物與媒體人士,像文革與納粹狂熱份子那樣,老是把公共領域強行劃分為二元結構,並將涉入其中的人區分敵我陣營,再將敵對陣營的人所言所行妖魔化,進而用陰謀論汙衊他,用各種批鬥性語言抨擊他、辱罵他。

文革式與納粹式語言為害之酷烈與深遠,正如德國一位學者所說,不僅是呈現在意識層次上的詞彙、概念和說法,更在下意識層次裡誘導和左右普通人思維的話語。這種語言實際上像是小劑量的砒霜,在不知不覺中毒殺人們自發獨立的思想能力。

更可怕的是,這類語言不只麻痺了普通人的自覺意識,更成為他們思想的自動表述;不但毒害了納粹與文革的信奉者與追隨者,流風與影響所及,連反對納粹與文革的人也被毒害了。

暴力性語言不僅妨礙公共溝通與對話的平和理性進行,也對社會、文化與人心產生深刻而長遠的侵害,這是因為語言的發展與使用,固然會受社會制約,但語言也會對社會產生反作用力;語言固然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會反過來形塑文化範式。因此,二元對立性的語言濫用的結果,必然會把紛雜繁複的社會現象與評價系統簡化為兩極化,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從而強化了政治與社會的二元對峙。

其中最為典型的絕對化語言,不僅否定了事物的相對性,助長了褊狹的單面性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更限縮了政治上的包容空間;而其間必有的批鬥性語言也會激化敵對,加深相互的仇恨意識,從而益增政治和社會的分化。另外,常夾於其中的狂熱言論,難免產生催眠效應,使人更加脫離現實,朝著虛幻的途程邁進。

臺灣政爭無論多麼劇烈,公共議題交鋒多麼激昂,畢竟大家都處於民主體系內部的矛盾,完全扯不上敵我矛盾,因此公共論述務必揚棄文革與納粹式的語言,而這要從每個論述者做起。

有一篇論述文革語言的文章,作者滿懷痛心提醒當代人:「語言、文字是思想的外殼,把你的學識、人格、道德和教養表露在人們面前。告別文革就是告別野蠻。敬請潔身自愛,不要再往自己臉上擦黑!」

>>本文出自《媒體,寶物或怪獸?》一書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8/25 15:3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天下文化

  •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親子、大樹文化等領域,累積你的閱讀競爭力。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