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1
  • Feb
  • 2017

有時候,你的「幫助」只是給精神病患徒增困擾!

作者 吳馨恩

2017/02/21 14:15
▲圖片來源/好享看影視娛樂提供

很多人在付出「好心」之後,若得到預期之外的回應,就會感到受挫,好一點有些會想找人討拍,糟糕一點的會對對方加以辱罵,最常見的說法就是「好心沒好報」、「別人未必會感激自己的付出」,這樣的說法雖然可以讓受挫者好過一些,只是這樣的說法是在逃避問題,坦白講也無助於釐清真相、解決問題。

●沒人有「義務」接受自己的幫助

有些人需要幫助,或是單純狀態不好,可這都不代表對方有「義務」無條件接受任何人、任何形式幫助,即使是有需求的人,也會有不願意接受幫助的人或方式。舉個例子,受前夫虐待離婚的女性,無論她過得再怎麼困苦,她也有絕對的權利拒絕,施暴者基於愧疚與彌補的噓寒問暖。

 

試著接受沒有人有「義務」接受自己的幫助,這是一件需要時間學習的事情,我們可能是出自一片好心,但對方有權利不接受,強迫對方接受只會徒增對方的壓力與困擾。

●施予幫助前,先告知與多溝通,理解對方的需求

許多人看到逃家少女,就會想要勸對方回家,可是這樣的想法經常忽視事實。許多逃家少女很可能遭遇了家暴問題,這時「好心」送對方回家,不僅不符合對方的真實需求,甚至可能會幫倒忙,最嚴重還會葬送了一條生命,好心做了壞事並不是多數人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是真的好心,應該先試著傾聽想幫助的人,跟對方一起思考、討論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廂情願、自作主張的「為對方好」,這是相當危險、自以為是的做法。

●「希望對方怎麼樣」就是一種「要求回報」

有些人會說自己是「不求回報」,我個人完全不認同這種說法,我自己若是成功幫助人,會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我相信這很多人都會,而這些本身就是一種「回報」了。

不過想要擁有這樣的回報並不可恥,比較麻煩的是那種「希望對方好好活下去」、「希望對方情緒穩定、正向思考」、「希望對方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這種「希望對方怎麼樣」的思維,這是一種對他人生命的控制與情感勒索,提出這樣的要求就是在「要求回報」。

●「沒有做錯什麼」、「已經盡力了」不代表對方應該回應自己的期待

人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總會吶喊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已經盡力了」,試圖幫助人的受挫者也很容易這麼說,可是沒有做錯事且盡力了,別人就應該符合我們的期待嗎?

很多家長就是用這種心態去對孩子施壓,希望孩子過著他們期待的人生,即使他們真的付出了物質資源、勞力跟心力,但這是依舊是相當扭曲的控制慾。

●精神疾病不代表完全失去判斷能力,身心健康也不代表「具有專業評估能力」

精神疾患也是被視作是需要幫助的對象,可是基於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經常將精神疾患「幼體化」,不願意理解精神疾患的感受、想法與思考過程,甚至全部簡化成只是疾病的一部份,或是把這些解釋成妄想與幻覺(許多精神疾患並沒有這種症狀),這麼想的人通常也沒有關於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就連基礎認知都很可能沒有。

有些人更會憑藉著自己的「身心健康」,去對精神疾患加以擺佈,好像自己做的一定比較對方好、正確與符合現實,可是「身心健康」從來不代表「具有專業評估能力」,甚至「身心健康」都無法等於「清楚狀況」、「判斷正確」、「現實考量」、「思考成熟」了。

身心健康的人也可以非常搞不清楚狀況、判斷錯誤、不切實際、思想幼稚,就有一堆身心健康的家長想把輕度憂鬱的孩子送去強制住院、身心健康的人想強迫精神疾患吞下症狀不符合的藥,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精神疾患是有些困難沒錯,可是這不代表身心健康的人就比較高人一等,可以隨意「幫助」(操弄)精神疾患。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規範看這邊!

更新時間:2017/02/21 17:57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吳馨恩

一名跨性別女子(出生時登記為男性,生理陰陽人,心理認同是女性,青春期開始以女性的身分生活),自幼因跨性別身份遭受兒虐與家暴,14歲家暴逃家被性侵害,16歲從第二志願高中因校園霸凌休學,因緣際會踏入社會運動,喜歡閱讀女性主義,在台灣致力推動反暴力的跨性別運動與婦女運動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