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7
  • Jul
  • 2015

八仙塵爆至今,媒體仍罔顧應負的社會責任!

作者 羽茜

2015/07/07 13:05

0708

▲圖/TVBS資料畫面

 

(作者/羽茜

八仙塵爆事件第十一天,新聞媒體的討論方向,就像我在前一篇文章形容過的「主流媒體的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是災難片的剪輯」,在一開始連續幾天的驚恐畫面連續播放後,搭配上家屬心疼慌亂的求助影像,然後是政治人物出來慰問、放話要廠商「不准跑」的畫面,這部分特別顯得虛無縹緲,因為每個政治人物、這些所謂的父母官(這詞真的落伍也不適用了),總是在媒體前放話說「追究到底」,然後在媒體報導的熱潮過後,最後追究的怎麼樣也沒人知道。

然後,最然後,就是現在,媒體已經開始報導受害者當中的「奇蹟男孩」,就像一部災難片總是要有一些讓人感到希望仍在的結尾,我不是在否定傷者的恢復是一項奇蹟,我也相信並衷心期盼奇蹟的力量,能讓傷者和家屬走過傷痛,比預期地更快復原,但是,我對主流媒體感到失望,好像要讓媒體負起一些他們在學校時或許學過、也或許自我期許過的「社會責任」,是需要更大的奇蹟。

經過這麼多天,政論節目和名嘴都已經換了話題,新聞也沒有提供任何更進一步、更深入、更有條理的關於八仙塵爆如何發生、如何究責、調查進度,以及相關法規等訊息,好像他們真的就是一部災難片的剪輯,努力地把充滿情緒感染力的畫面提供給觀眾,然後,就結束了。

傷者的復原情形不一,有離開人世的孩子,也有苦難中的小小希望(像是奇蹟男孩,或者是想要吃鹽酥雞的香港傷者),但不管是甚麼情形,傷患及其家屬都不應該是主流媒體報導的全部內容,我甚至覺得媒體只關注這部分有些便宜行事,因為比起深入探討相關法令的部分,像是目前的健保體制如何造成醫護人員的流失,還有政府對於大型活動的公共安全的監督和核准,是不是有些相關法規需要檢討或修改,跑一趟醫院,採訪一下傷患及其家屬的情況顯然是比較簡單的。

台灣社會原本就被批評理盲而濫情,我原先覺得最濫情的就是媒體,但我現在懷疑這並不是出於濫情,而是出於媒體業節省成本而罔顧社會責任的傾向,媒體,就像其它給我們餵黑心食品的廠商,忘記了自己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也不在乎原本可以做出的貢獻,只想要成本低廉而快速的產出一條條新聞,哪怕這些新聞內容痲痺人們對政府失能的警覺心、像毒品一樣餵養我們對刺激畫面的胃口,媒體賺到流量和廣告費就拍拍屁股走人。

已經可以想像,然後,當八仙塵爆的報導熱潮一過,受害者及其家屬仍然要面對缺乏保障的未來,下一場大型活動像演唱會、路跑、長泳、派對等等的參與民眾,仍然要承擔本來可以避免的一切「人禍」的風險。

八仙塵爆事件是人禍,但不是抓到一個人或一間公司,就可以像抓到罪魁禍首那樣從此天下太平,這次人禍發生的真正原因在於政府對類似活動的監督和把關不力,相關法規可能是沒有徹底執行或有漏洞,還有對於災難的應變能力不足、需要有更有效也更高層的法規,明確規畫出當類似災難發生,由什麼單位負責指揮統籌緊急救助時所需要的人力與資源,並檢討造成醫護流失、醫病關係緊張的健保制度和健保財務漏洞。還有接下來的,關於燒燙傷的患者,他們未來的受教權、工作權,有沒有相關法令加以保障,以及這些法令實施的情形。

這些部分也都需要媒體報導來喚起大眾注意(好吧,可能還包括喚起裝蒜的政府,給立法單位壓力去制定並修正相關法規),我第一篇文章寫完希望媒體不要只給災難畫面時,就覺得自己是傻瓜,第二篇還要再寫時,更覺得自己是傻瓜笨蛋,還再提出一樣的訴求,但哪怕得到的回應是「唉呀沒用啦」,我還是想表達我的心聲。

當大家都想為塵爆傷者做些事情時,媒體能做、該做的,比現在他們提供的多太多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羽茜

  •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編輯、英日文譯者,熱愛寫作,覺得閱讀和寫作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著有散文集《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