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吳桐潭阮經天軍演續審國會改革法案星野源台灣鄭捷殺人女子五金賣場東部戰區
  • 搜尋:

    慢性病 結果共1,114筆

  • 腹脹就醫「驚罹奪命癌王」!吃飽易脹氣當心 醫示警早期4症狀

    一名40歲男患者,不菸不酒、沒有慢性病,最近半年常感覺上腹悶脹、消化變差、排便鬆軟,糞便經常可見未消化的食物,就醫檢查除了血糖高一點外,腸胃鏡、腹部超音波也未見大礙,只能依靠腸胃藥改善,沒想到幾個月後體重持續下降,就醫發現罹患胰臟癌。
    2023/03/21 14:58
  • 減醣電子鍋真的有效嗎? 日本實測發現一驚人真相

    現代人追求健康,為了避免罹患慢性病,往往會在生活中減少攝取「醣量」。日本多家品牌也推出「減醣電子鍋」,號稱可以大幅減少醣類攝取,吸引消費者購買。然而,日本國民生活中心實測後,發現減醣電鍋煮出來的白飯,含醣總量與一般電鍋沒有太大差異。
    2023/03/16 16:00
  • 輕症將免隔離!8大警示症狀曝 指揮中心公布「就醫時機」

    國內疫情趨緩,快篩陽性的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免通報免隔離措施將在下週一(20)日上路。不過指揮中心提醒,民眾自行快篩陽性後,如出現重症警示症狀,或是屬於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評估開立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2023/03/16 15:09
  • 吃魚真的會聰明!「這種魚」營養最高 DHA提升免疫又抗老

    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原來是真的?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很棒的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和DHA、EPA,DHA不僅能幫助孩子腦部及視力發育,還可以延緩成年人腦部的視力退化;EPA則能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更可以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所以其實不只小孩要吃魚,當覺得需要補充魚油時,營養師建議不如直接吃魚。
    2023/03/14 05:30
  • 68歲老戲骨多病纏身!「孤坐輪椅」沒戲拍 擺攤討生活近況曝

    大陸68歲資深演員李琦,出道接近半個世紀,憑藉電影《甲方乙方》逐漸為人熟知,代表作有《重案六組》、《東北一家人》等多部電視劇,曾獲得大陸戲劇藝術界的最高獎項「梅花獎」。由於年歲漸長,又罹患痛風、糖尿病等慢性病,身體健康狀況亮紅燈,工作邀約銳減,逐漸淡出螢光幕。近日他被人直擊在路邊擺攤賣烤肉串,不過價格高出行情的10倍,嚇壞有意光顧的客人。
    2023/03/12 14:32
  • 坐雲霄飛車嚇死!壯男「失聲臉黑」 友哭嘆:就這樣沒了

    有1名40多歲且無任何慢性病史的壯男,在一次與朋友相約同行前往遊樂園時,一連乘坐了數趟的雲霄飛車。不過,就在多次驚聲尖叫後,壯男竟「突然沒聲音」,朋友察覺有異後立即轉頭查探,這才發現壯男臉色鐵青,並立即在下車後火速送醫,不料最終仍因心肌梗塞而身亡。
    2023/03/07 21:06
  • 演出期間突昏倒!人氣女星黑崎真音驚傳驟逝 公司悲痛證實

    知名動漫《光之戰記》、《魔法禁書目錄》系列享譽全日本,作為其主題曲的獻聲歌姬,35歲的黑崎真音自然是紅遍大街小巷;黑崎真音憑藉獨特的唱腔以及出眾的才華,成功在演藝圈中立有一席之地,不過繼前(2021)年因硬腦膜外血腫進行手術後也不得不逐漸淡出,沉寂多時再次回到大眾視野,竟然已是不幸離世的消息。
    2023/02/28 20:36
  • 領嘸藥!偏鄉長輩「認藥」拒換 社區藥局壓力山大

    爆發缺藥潮,不少患者拿著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不到藥,不得不使用替代藥品,不能接受的只能回到大醫院,而住在偏鄉的老人家,有很多人都要固定拿慢性病的藥品,要跑一趟市區,實在不容易,藥師表示,許多藥物都優先分配給大醫院,剩下的才輪到社區藥局。
    2023/02/26 20:52
  • 減少糖尿病小孩!丹麥限廣告.美國改學餐

    美國年輕人罹患糖尿病且發病的數量,明顯上升,在沒有全民健保的美國,許多人可能因這種慢性病,被醫療帳單拖垮經濟。美國農業部現在決定從源頭改善,限制中小學學生餐中醣與鈉的含量,少糖少鹽,鬆餅、甜甜圈或調味奶等孩童熱愛的高甜度食物,都要減少供應。而全球吃最甜的國家是丹麥,當地糖尿病協會現在呼籲立法,嚴格限制垃圾食物在社群媒體上行銷,賣場也將不能在結帳台前販售糖果甜食。
    2023/02/23 19:58
  • 保持5習慣預防糖尿病!膳食纖維穩定血糖 營養師授達標菜單

    糖尿病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其中超過9成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飲食偏好高油高熱量、重口味,或是經常熬夜、睡眠不足、肥胖者等,都是容易造成的原因。不過,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透過平時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就能遠離糖尿病。
    2023/02/23 10:10
  • 通訊診察放寬 擴大照護高齡、慢性病患者

    疫情改變生活和就醫模式,也推進遠距醫療的發展,電信業者和社區醫院協會、診所協會簽署MOU,透過5G應用,將醫療資源帶進偏鄉,並配合法案修正,擴大照護高齡及慢性病患者。
    2023/02/22 00:55
  • 別輕忽!流感爆4死、8重症 疾管署示警:9成都沒打疫苗

    流感疫情持續!疾管署今(21)日表示,上週新增4例死亡,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有糖尿病、高血壓及氣喘等潛在疾病史,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因病或呼吸道症狀就醫住院後檢出流感,後因腎衰竭及呼吸衰竭等原因病逝;另外上週新增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其中5例具高血壓及心肺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且有7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2023/02/21 16:31
  • 別輕忽!盤點6大常見「頭痛原因」 連日噁心恐是慢性病警訊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頭痛原因」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6大頭痛原因。
    2023/02/18 13:55
  • 「藥品部分負擔」將調 小病到大醫院單次恐破千

    原訂去年5月中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延宕至今,在新任健保署長上任後,總算訂出時程,門診藥費及急診部分負擔為第一階段調整,最快在4月就會實施,未來輕症直衝醫學中心急診最多收800元,對此醫改會認為,國人慢性病症者多,單次藥費很容易達到部分負擔上限,累積下來會有不少負擔。
    2023/02/17 13:03
  • 房貸補貼挨批撒幣! 林右昌:房貸支持非鼓勵買房

    行政院昨通過內政部居住正義精進方案,包含房貸補貼、租金補貼、提高社宅,遭在野黨質疑選前大撒幣。對此,內政部長林右昌今(17日)受訪時澄清,政策主要考量的是3年疫情後需要幫忙、支持的民眾。至於外界質疑房貸支持政策是否會造成無殼族有相對剝奪感?林右昌說明,現在處於3年後重大疫情結束的階段,政策上的重點在於優先照顧租屋族,但高房價問題是個「慢性病」,需要時間處理與調養,3年疫情就像社會生一場大病,需要立即先調養身體。
    2023/02/17 11:53
  • 北市市民大道死亡事故!騎士離奇自摔 搶救無效身亡

    台北市驚傳死亡事故!今(10)日凌晨0時許,47歲李姓男子下班返家途中,騎機車行經南港區市民大道七段時,因不明原因失控自摔,李男倒地昏迷不醒,現場已失去呼吸心跳,警消獲報到場搶救並將他送往國泰醫院治療,但最後仍傷重身亡。
    2023/02/10 09:48
  • 天冷要注意!醫師曝「4大保暖重點」 1部位這樣做更好睡

    全台近幾天日夜溫差大,醫師就提醒,天冷猝死的人數多,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醫師對此提出4大保暖重點,也建議無論出門或睡覺時,要多加注重頭部保暖。
    2023/02/04 05:50
  • 泡湯藏心肌梗塞隱患!6族群不宜泡 即時補充水分防暈眩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網友熱議的「泡湯」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泡湯注意事項。
    2023/02/03 11:56
  • 「大寒」碰新年!6養生法讓你頭好壯壯 白蘿蔔也能變補湯

    今年因過年較早,大寒節氣也與新年碰在一起。中醫師提醒,大寒為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這時要好好調養身體,才能在來年春天頭好壯壯。不能吃肉進補的民眾也沒關係,中醫推薦「素食養生湯」讓你暖胃又健康。
    2023/01/20 10:22
  • 春節慎防!流感死亡個案+1、累計4死 急診人次持續升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外,還有流感疫情要注意!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近期門急診類流感診人次呈上升趨勢,陸續出現流感重症確定病例,近日再添1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為南部70多歲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確診流感因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於1月8日病逝;提醒民眾,勿輕忽流感威脅,特別留意家中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及高風險慢性病人等流感高風險群,如有呼吸道症狀,應儘速就醫。
    2023/01/18 14:30
  • 出國旅遊必帶!5大常備藥物一次看 慢性病患者要注意「這點」

    過年將至,不少民眾已經計畫好準備出國旅遊,食藥署對此提醒大家,出國前可以準備5大常備藥在身邊以防不時之需,且慢性病患者要注意攜帶常用藥物,若是到環境較差或是有流行病傳染風險的國家,可以先諮詢要準備的藥物或是疫苗,才能安心出國旅遊
    2023/01/16 23:05
  • 染新冠心肺衰竭病逝!醫揭病毒2面刃 體內免疫風暴最要命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國內2020起至今本土死亡個案累計達14898例,其中有91%有慢性病史,死因多為新冠肺炎併呼吸、心肺衰竭等多種併發症,醫師向《TVBS新聞網》表示,新冠病毒對身體的影響有分直接和間接,直接就是在感染後病毒攻擊造成血股栓塞、器官細胞損傷,不過最麻煩的還是間接影響,也就是病毒入侵後,誘發身體產生不可控制的「免疫風暴」,也都會心肺造成損傷,造成除了新冠病毒外,合併其他原因死亡。
    2023/01/14 15:50
  • 本土20149、47死 40多歲男打3劑確診心肺衰竭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20,4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0,149例本土個案及26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7例死亡,其中1例為境外移入個案;今日新增的病例數較上週六少3,983例,減少約16.5%,今日新增1例特殊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接種3劑疫苗, 12/29快篩陽性確診採居家照護,1/5突發呼吸困難送急診,到院時已無生命徵象,經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併心肺衰竭。
    2023/01/14 14:05
  • 下週又探個位數!「洋蔥式穿法」抗低溫 2族群當心血壓變化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低溫保健」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有關網友熱議的5大低溫保健方式排行。
    2023/01/13 10:23
  • 防疫急轉彎挨批 陸專家護航:綜合判斷結果

    中國大陸去年12月防疫政策急轉彎後,確診急遽增加,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健康受到威脅,引發鬆綁準備不足的批評,對此官方專家也受訪提出解釋。TVBS北京特派陳相如今(11日)於《FOCUS國際話題》中,接受主持人譚伊倫線上訪問表示「大陸國家衛健委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接受央視採訪,說明2022年底綜合考量COVID-19致病力下降,加上Omicron變異株傳播快速,全世界沒有國家可以做到不感染,因此必須做出平衡疫情防控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抉擇。」
    2023/01/11 16:44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