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龍天翔殺人未遂吳奇隆丁寧劉詩詩余天周杰倫吳泓逸統一獅飆罵
  • 搜尋:

    環境變遷 結果共40筆

  • 貓頭鷹「小蘋果」困鳥網受傷獲救!3個月野放

    草鴞是一級保育類貓頭鷹,全台估計剩下500隻,2月份,雲林濁水溪出海口,救了一隻草鴞幼鳥,被鳥網困住受傷,牠的臉酷似蘋果的切面,取名「小蘋果」,經過3個月治療休養康復了,日前回到原地野放,牠振翅飛翔,也回頭看了看,似乎在道謝。
    2024/05/25 13:03
  • 已有零星個案!夏天恐長達7個月 專家示警1病「襲捲風險」

    全球暖化趨勢明顯,不少人也明確感覺到春、秋兩季逐漸消失,一定程度掀起民眾對環境變遷的關注;而由環境部與國科會所發布的「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中,更預估台灣暖化恐將持續到本世紀末,甚至可能迎來超過半年的夏季。
    2024/05/09 17:17
  • TVBS與BBC Earth獨家合作 呈現史詩級生態紀錄片

    史上收視最高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地球脈動再次回歸,同樣請來英國重量級的生態節目主持人大衛艾登堡爵士擔任旁白,奧斯卡最佳配樂得主漢斯季默負責用音樂說故事。TVBS與BBC Earth合作,取得BBC Earth頻道播映的地球脈動III精華版,看看南非的羅伯格半島,數千隻非洲毛皮海獅與環境變遷抗爭,努力為生存而戰,完整地球脈動III,請鎖定BBC Earth頻道。
    2024/04/25 13:43
  • 耶誕玻璃球、七彩霓虹燈 百年手工藝急尋傳承

    在講求快速與大量複製的市場,很多手工技藝逐漸式微,除了成本高昂、找不到人傳承之外,也有環境變遷的因素。古巴在30年代曾有一段歌舞昇平、燈紅酒綠的繁華歲月,但隨著革命與經濟制裁,當時代表著哈瓦那風情的霓虹燈完全黯淡。如今重新開放外資十年過去,有心人正努力招募年輕人,重修古老霓虹燈招牌。剛過去的耶誕節,很多講究的歐洲人家會購買純手工打造的玻璃彩球裝飾耶誕樹,這也是項超過150年歷史的手工藝。在敘利亞,因為戰禍,類似的手工玻璃行業,現在面臨市場中斷、技術難以傳承的困境。
    2024/01/08 20:00
  • 就快「有錢也吃不到」 日本鮭魚數量驟減

    極端氣候快速惡化,嚴重破壞生態,人類餐桌上的「快吃不到名單」越來越長,水產豐富的日本,正苦惱著「秋鮭」消失。日本本州的「三陸海岸」也是鮭魚產地,但海水異常升溫,本州魚群大量減少,宮城縣鮭魚捕撈季第10天,才終於有收穫。岐阜縣千年技藝「鸕鶿捕魚」,也因氣候變遷,香魚生存條件受破壞,暴雨也讓捕撈環境變危險,使得特殊文化的傳承受到威脅。
    2023/11/14 19:57
  • 黃珊珊曝柯文哲見證嚴內幕 「上人諄諄教誨」他秒答應這事

    民眾黨近期「空姐應援團」風波引議,民眾黨主席、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也沉寂多日;不過,近期有民進黨人稱柯文哲神隱是見「牛鬼蛇神」去,柯今(11)日打破沉默,出面駁斥是見慈濟創辦人釋證嚴。對此,柯競辦總幹事、前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透露,證嚴法師相當在意全球氣候環境變遷,「經過上人諄諄教誨」,柯文哲和她都向釋證嚴答應,會盡量茹素。
    2023/08/11 23:31
  • 靈蛇端午未現蹤!44年紀錄首中斷 專家示警「點名4生肖」

    隨著端午連假正式結束,南投天受宮「帝爺公蛇」第44年現身的紀錄也宣告中斷,僅管部分民眾認為,可能只是動物平常的生存環境變遷所導致,但從民俗、風水的層面出發判斷,似乎不是件好事;對此民俗專家廖大乙分析指出,無論是圓山飯店金龍的斷頭意外,或是天受宮靈蛇的罕見「失聯」,都可能是有動盪要發生的前兆,提醒4生肖要多加注意。
    2023/06/26 14:32
  • 缺水缺怕了! 企業工廠紛紛投入「廢水再利用」

    當環境變遷下,台灣缺水漸漸成了常態,除了民生影響以外,最緊張的就是許多的工廠企業了,因為幾乎所有生產工廠,全年都有大量的用水需求,而他們總在台灣發生乾旱之時,第一個被限制用水,儘管目前因為水價低廉,看似沒有「廢水再利用」的市場,但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產業,注意到這問題。
    2023/04/22 22:26
  • 罕見海蛇擱淺恆春半島 蛇類專家:安平港曾「堆積如山」

    上個月初,有生態觀察者在恆春半島的海岸邊,發現一條黑白相間的海蛇屍體,「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李政璋得知,與發現者前往查看,確認是近年在台灣較罕見的「黑頭海蛇」。協會指出,大約5、60年前,台南安平港曾有非常多的黑頭海蛇棲息,被漁民捕撈起棄置漁港碼頭邊,多到「堆積如山」,可隨著環境變遷,黑頭海蛇也漸漸被人遺忘。
    2023/02/20 17:45
  • 「綠領新貴」搶手!薪資中位數4萬元 半導體、製造業需求大

    氣候環境變遷,含台灣在內、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承諾2050年淨零碳排。104人力銀行今(22)日發布最新觀察,今年全站綠領相關工作機會數,平均每月6,305個,比6年前成長一倍;其中,53.1%綠領的工作不限年資、歡迎社會新鮮人,且最近六年綠領職人薪資中位數4萬元,比整體月薪中位數3.5萬元、高出5,000元,溢價幅度為14.3%。 
    2022/12/22 13:25
  • 羅大佑為疫情重啟開唱「想花蓮養老」 點名看好熊仔、黃宣

    「音樂教父」羅大佑為疫情而唱,宣布「宜花東鹿」巡演新篇章於花蓮「林榮新光站」全新啟動,獨鍾花蓮的他背著吉他唱進山林,更帶著鋼琴走訪私藏秘境,從日出唱到日落,透過鏡頭帶歌迷一覽花蓮夜空、晨曦及黃昏之美,藉由預錄呈現線上演唱會形式,帶來彷彿24小時的全時段演出。羅大佑有感這2年因疫情影響全球局勢,加上戰爭、經濟通膨、自然環境變遷,導致人心惶惶,秉持音樂人使命高歌,盼透過音樂帶給大家更多信心和勇氣:「只要疫情還沒停,宜花東鹿就會繼續下去。」
    2022/06/29 12:51
  • 中研院首座都市研究站進駐台中 探討空污成因

    空污議題近年備受關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打造首座都市空氣污染研究站進駐台中,將透過計畫監測探討空污成因,釐清影響台灣都市空氣品質的關鍵因子。
    2021/12/14 16:11
  • 樹木固碳救地球!碳權交易達減碳目標 「種樹生碳權」創造三贏局面

    氣候變遷造成全球天災不斷,減碳、要達到碳中和也成為各國頭痛卻一定要做到的目標,在全球高度重視氣候變遷和節能減碳的趨勢中,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就正在推動「種樹生碳權」的觀念。今(6)日《FOCUS午間新聞》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接受主持人黃星樺線上訪問,幫我們更深入了解「種樹生碳權」,柳婉郁表示,「推動『種樹生碳權』有三大好處,第一、台灣企業可以把減碳資金留在台灣森林,讓企業達到碳中和,第二、種樹的農民可以獲得碳權收入,增加種樹的誘因,第三、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此舉是個能達到三贏局面的辦法,因為自從COP26結束後,世界各國的企業紛紛訂定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標,例如Facebook、Google跟Apple等都喊出自己的目標,更要求供應鏈的每家企業都必須遵循,做到碳中和,導致各大企業正面臨減碳壓力,除了要自行減碳外,也開始購買森林碳權。」
    2021/12/06 15:21
  • 朱立倫11日親赴國會見藍委 擬定公投、修憲戰術

    國民黨今(4)日上午召開黨團大會,討論修憲議題,最終決定四大主張:公民權下修18歲、恢復閣揆同意權、環境變遷入憲、動物保護入憲。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受訪表示,下週四將召開黨團大會,邀請黨主席朱立倫到場,商討公投策略跟修憲議題,確認最後方向。
    2021/11/04 17:21
  • 藍寶堅尼老闆:油電大牛2023報到  保證更牛更環保

    不久前西歐與中國各地相繼傳出劇雨造洪災、怵目驚心的畫面,讓世人再次感受到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的威脅,與此同時,因著全球暖化引發的危機加劇,歐盟稍早也宣布新排放法規,計劃在在203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減量55%,且販售車輛在2035年之前要達到零排放,亦即到了2035,所有登記的新車都將是零排放綠能車款。
    2021/07/27 15:54
  • AMC電動皮卡+Heimplanet空氣帳    環保露營控:就等這一台!

    最近幾年隨著戶外旅遊風氣興盛,各種Outdoor美圖紛紛佔據了臉書、IG版面,連帶帶動各式休旅車款買氣超夯。不過因著環境變遷與環保聲浪高漲,已加速促使綠能移動邁向新紀元,在這趨勢浪潮下,未來Outdoor旅行該是什麼模樣?!最近發表的AMC Wolf與Heimplanet帳篷的搭配組合可能是最佳解答!
    2021/06/14 13:31
  • 玩具特斯拉也要拚環保 火柴盒小汽車駛向綠色之路

    在環境變遷問題加劇情況下,環保、可持續性話題一直是聚光燈焦點,內容涵蓋食衣住行等各方面,其中,關乎人類移動的載具綠色革命更是如火如荼地展開。有趣的是,不僅僅是載運人們通勤的汽車在談綠能講環保,現在連小孩們最愛的柴盒小汽車也想方設法要友善環境、綠色前行!
    2021/06/09 10:48
  • 日本近海水溫飆升 藻類熱死.海洋生態浩劫警鐘響

    氣候環境變遷問題已是全球共業,身為海島國家的日本更是飽受暖化之害。不斷升高的海水溫讓日本近海的海洋生態面臨瓦解,過熱的海水造成藻類死亡,使得海藻名產地幾乎沒有收獲量;鮑魚也因為失去食物來源餓死,產地捕獲量只有去年的一成不到。而海藻消失,食物鏈大亂,海底不見過去生機,只剩大片光禿禿的礁石。為了加速零碳排的國家目標,日本政府推動「地區脫碳」,鼓勵地方政府制定綠能政策,將脫碳概念融入生活,落實全面性節能減碳。
    2021/04/27 19:46
  • 氣候變遷的全球共識 需要媒體深度優質報導的影響力

    氣候變遷被視為當今人類所面臨最險峻的生態挑戰,甚至衝擊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而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在公眾理解、認知與行動上都扮演重要角色,由台大生農學院主辦的「2020氣候變遷與生態媒體傳播策略論壇」,於11月27日在台大農業綜合館舉行,邀請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徐美苓、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彭啟明、聯合報新聞部深度內容中心組長鄭朝陽、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執行長阮淑祥五位產學研界專家,以各自的專業和經驗,研討媒體報導氣候危機的傳播策略。
    2020/11/30 18:14
  •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TVBS拿五獎電視台最多

    第四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頒獎典禮,長期關注環境生態和永續發展的TVBS新聞部,一共拿下五個獎座,是各電視台最多。其中包括專業組影片(長)首獎,林上筠和柯勝雄的「舌尖上的真相」、人氣獎李晴和蕭遠斌的「改變家鄉撿垃圾開始」;專業組影片(短)優等「老校長救地球計畫」吳奕慧、林煌賓的作品; 專業組的融媒體的楊樺.黃貞怡、蕭應強和陳珮君等人的「聽見非洲的聲音---肯亞生態永續路」一舉拿下優等和人氣獎。 「聽見非洲的聲音---肯亞生態永續路」融媒體得獎作品強調,受到氣候變遷、環境變化和人類破壞,造成包括肯亞在內的非洲各國,面臨重大的環境傷害。為深入了解非洲環境變化的困境,以及肯亞生態永續的挑戰,TVB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環境資訊中心合作,透過新聞媒體、學校教育和環境專業媒體的共同發想和產製,以生態攝影師溫芳玲肯亞的現場鏡頭和觀察,臺師大的環境生態科學知識建構,製作「聽見非洲的聲音—肯亞生態永續路」融媒體專題,以「聲音」作為報導特色,再交錯影像文字的敘事文本,podcast聲音訪談紀實、影像照片呈現設計和深度採訪文字的力度,深入報導肯亞的生態永續路的挑戰和希望。 林上筠和柯勝雄的「舌尖上的真相」中深入報導,當你喝一口湯,有82種化合添加物;追夜市醬油 非豆類製作,而是低於國家標準4倍泡出來的化學液。團隊數月查訪各縣餐廳食品廠,田野調查全台夜市,十多家業者訪談,粉泡醬油送驗SGS,政府對模糊灰色地帶黑白問題,可更著力,急性影響跟慢性衝擊平衡間,應要併重。播出後,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11月嚴查釀造醬油,年初查獲十家醬油名實不符交地方裁罰,七月將討論化製醬油胺基酸液規範。食藥署今年增規「包餡代可可脂」產品不能再偽裝成巧克力製品。調查真相解析討論,正向解決盼喚警覺,你想追求的是精粹加乘的「人工美味」,還是真正原粹健康。 專業組影片(短)優等「老校長救地球計畫」是吳奕慧、林煌賓的作品。彰化溪州有個老校長,退休後的人生規劃是---救地球。到他的園子裡看看就知道理想是有依據的陳世雄 的農場很特別,種了50多種植物果樹,養了一大群的雞鴨和蜜蜂,還有黑水虻。黑水虻飼養容易,廚餘糞便牠都能分解成肥料,供植物所需,而黑水虻的幼蟲對雞鴨鵝來說是肥美的食物,黑水虻的成蟲不像蒼蠅般擾人,牠喝水存活十天交配繁殖後就死亡。所以陳世雄認為農漁牧業甚至是餐廳或學校,只要養殖黑水虻就能解決汙染環境的廢棄物問題,而且過程中零碳排放、零污染,農場還能因為黑水虻而有完善的循環,如果能有更多人一起來做,地球暖化效應 一定會減緩。 專業組影片(長)人氣獎,是李晴和蕭遠斌的「改變家鄉撿垃圾開始」。40歲的葉家豪 捨不得石碇家鄉環境被嚴重污染,四年前,他從努力撿垃圾 開始改變,他一個人跑遍山頭,撿了幾十噸的垃圾。台大畢業卻放棄台北高薪工作,回家復育環境,許多人笑他傻,媽媽更是不解傷心,他甚至被人惡意告發他亂丟垃圾,在很想放棄的時刻,他看到螢火蟲從垃圾堆飛起,發出微微亮光,這才明白,原來人即便微小,卻仍能帶來改變。於是他蓋起書屋,教孩子讀書,因為只有教育才是改變根本。但書屋在啟動前一天,卻被颱風吹掉屋頂,多年存款也燒光,他沒放棄,運用台大農經所專業,以科技方法種香菇,籌措書屋經費,這兩年他發動深度小旅行,吸引更多人走進石碇,現在,有一千多個志工加入環境復育,螢火蟲回來了,一個沒落的村落充滿生機。
    2020/09/29 15:38
  • 聽見非洲的聲音—肯亞生態永續路

    2020第四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優等,由聯利媒體(TVBS)「聽見非洲的聲音—肯亞生態永續路」,黃貞怡、蕭應強、楊樺、陳珮君、黃兆璽、溫芳玲、許興中、宋培華、張書瑋、吳宜靜得獎。
    2020/09/27 21:22
  • 日本進擊的海鮮 「高麗菜海膽」更甜更美味

    近年來因為環境變遷,海膽數量銳減,日本神奈川水產研究中心,於是捕撈海裡的海膽,進行人工飼育,意外發現,把被大量廢棄的高麗菜,拿來餵食海膽,能增加海膽本身的甜味,「高麗菜海膽」成了餐桌上的新美味。
    2019/12/26 15:52
  • 逾百人熱死!高溫逼近51度 這國家未來恐「無法住人」

    隨著環境變遷,地球的氣候變得不穩定,甚至多個地區都出現極端氣候。印度自今年入夏以來氣溫屢破新高,最新紀錄甚至逼近51度,逾百人因此喪命。專家認為,未來熱浪的危脅可能會更嚴重且頻繁,印度部分地區可能也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2019/07/06 10:13
  • 憫農

    ​​​​​​​由獨立影像工作者徐仲彥拍攝之「憫農」獲選第二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類短片優等獎!「憫農」描述台中霧峰稻農翁良材深受當地農民愛戴,只因為他悲憫農民的情懷與對農友們的的照顧。除了自己種的米自己賣,從產地到餐桌,更是他堅持的務農理念。影片最後探討翁良材研發育苗實行農業一條龍的心路歷程,堅持自然工法的種植,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台灣加入WTO前後與目前所面臨到環境變遷的困境與都市化後,農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農民轉型的問題以及早年對抗不肖糧商的情況。
    2018/10/30 13:00
  • 全球環境永續 專家:減碳仍是趨勢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今天表示,目前全球環境永續的研究趨勢仍是減碳,但非區域性各自做各自的,而是全球性的深度減碳。
    2017/07/17 17:0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