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鳳芸路心理諮商名嘴制裁通訊軟體520總統卸任梅雨季名嘴死因Toyz劉寶傑
  • 搜尋:

    物種 結果共639筆

  • 女子返國夾帶90顆保育類鸚鵡蛋闖關 海巡查獲送辦

    葉姓女子今年3月間自國外夾帶90顆保育類的鸚鵡蛋欲闖關入境,遭海巡人員當場查獲,她辯稱攜帶的是「雞蛋」,海巡署將這批鳥蛋送驗確定為保育類物種後,今天依法將葉女送辦。
    2020/06/03 15:52
  • 人類3分之1食物靠牠!520世界蜜蜂日

    過去50年來全球因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讓蜜蜂棲地大量減少,蜜蜂數量也驟減,許多地方的野生蜂數量早已無法幫農作物正常授粉,中國、歐洲及北美某些地區,農人得在授粉期租借蜜蜂來授粉。但蜜蜂遭人為遷徙,會增加不同蜂種間的疾病傳染,農藥污染也影響蜜蜂腦部發育。今天5月20日是世界蜜蜂日,全球有不少人正努力推廣城市養蜂、種植蜜源植物、有機栽種,甚至蜜蜂營養飼料等,就是希望愛因斯坦的預言不要實現: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這個物種,也將活不過四年。
    2020/05/20 19:59
  • 潛水剪網.蓋旅館 海馬野放復育.近親海龍也瀕危

    海洋被稱為地球的「內太空」,維持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對人類生存與科學研究來說都很重要。今天我們來了解一種特殊的魚類,屬於輻鰭魚綱的海馬,很多華人提到牠,立刻會聯想到是壯陽中藥材,但在保育人士與海洋科學家眼中,牠是珍貴美麗又值得復育的瀕危物種。從埃及到澳洲再到美國加州,許多人費盡心思只想讓海馬在牠的原鄉海洋中生活下去,而不是只能在水族館中才能安全繁衍後代。
    2020/05/14 19:54
  • 衛星看疫情前後世界 街道冷清人車稀少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延燒,各國為了防堵疫情,實施居家隔離令,民眾減少外出,大陸吉林一號衛星,24日公開疫情前、疫情後各國主要城市的空照圖,街道明顯變得人車稀少,因為人少出門,動物的活動空間就變多了,在澳洲有袋鼠,英國則是有羊群,都到街上趴趴走。
    2020/04/24 15:31
  • 快訊/WHO再幫大陸解套! 「病毒並非來自實驗室」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說要調查新冠肺炎病毒是不是來自武漢實驗室,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柴依布」,今天主動幫中國大陸解套,指稱目前證據顯示病毒是來自動物,而不是從實驗室人為製造出來的。至於病毒如何跨越物種障礙傳染到人身上,目前不得而知。
    2020/04/21 20:33
  • 10歲女童重病曾瀕死 陪伴療癒神醫:是毛孩

    日子難過時,心情低落時,毛小孩是療癒良藥,尤其是人與狗之間的愛可是有科學根據,絕非盲目的愛,本周五《公視主題之夜》選播一部十分療癒的紀錄片,訪問世界各地的狗專家,其中,日本麻布大學的菊水健史教授研究發現,主人和狗狗彼此凝視,兩者的大腦都能分泌一種充滿正向能量的特殊荷爾蒙,能深化雙方的情感,並讓身體感到舒適、減輕疼痛,影片中透過一名重病女孩小結和治療犬貝利之間超越物種的強烈連結,以及各種科學研究,一一解釋狗為什麼喜歡親近人類,以及牠們能夠療癒我們的原因。
    2020/04/02 20:00
  • 防疫悶到慌?太空人教你獨處 向寵物學溝通

    不見盡頭的社交疏遠疫情期,很多人還得經歷「不准接觸人」的隔離期,孤單無聊沒社交,許多人快悶瘋了!但有些人特殊的工作,就是必經一兩個月孤單──歐美太空人們,分享安然獨處的心法。不過許多家有寵物的人,最近可是無法獨處;人在家時間長了,與寵物關係變好變親密,但在家工作時黏人毛小孩不停打斷,怎麼辦?訓犬專家也要教你幾招。全球2020上半年的正常生活,眼看要被疫情報銷,幸運逃過病毒的人們得有心理準備:未來生活型態要轉變,人類更需要與不同物種好好相處,向他們學習生存之道。
    2020/04/01 20:00
  • 全球只剩1隻!白色長頸鹿母子慘遭獵殺變白骨

    東非肯亞自然保育組織,2017年在園區發現一對「白色長頸鹿」,隨後將影片上傳至網路,引起全球關注,更賦予「白變神獸」的美名。然而,該組織日前證實,這對白色長頸鹿慘遭殺害,對於當地長期的物種保育和基因研究都是一項重大打擊。
    2020/03/12 14:53
  • 新北:台灣蝙蝠部分帶病毒 勿接觸餵食撿拾

    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今天指出,台灣島上多處可見蝙蝠活動,經長期監測中,有些物種確實帶有病毒,雖不影響人,但仍呼籲大家對野生動物採不接觸、不餵食、不撿拾原則。
    2020/02/26 21:25
  • 全球僅1隻!海底攝影「夢幻旅程」 他奇遇粉紅鬼蝠魟

    地球上有70%左右的面積是水,因此海洋底下蘊藏許多生物,物種十分豐富。最近有1名海底攝影師分享,日前他遭遇到此生從未見過的景象;事後他上網發問,網友都形容他簡直是「夢幻旅程」,遇到了全世界唯一1隻的奇幻生物,紛紛大呼「好羨慕!」
    2020/02/18 12:39
  • 從「人傳人」到「動物傳人」 歷史上的「傳染病」大流行

    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可以說是全球戒備,但其實近百年來,不斷都有新病毒的出現,而且動物傳染給人的「跨物種傳播」,似乎也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除了病原體本身的改變外,物種混雜的環境因素,恐怕也是造成新病毒傳播更快更廣的原因之一。
    2020/02/05 22:49
  • SARS也是因為「牠」!病毒跨物種傳播 全球專家追兇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國內又爆出家庭群聚感染,再添一名確診病例。現在全球專家為了杜絕源頭感染,都在追查新型冠狀病毒的確切來源,根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病毒可能源自於蝙蝠,不過麻煩的是,英國研究推斷,疫情的源頭恐怕不只來自於單一的華南海鮮市場,美國《科學》雜誌也分析,早在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例出現前,病毒早已在其他地方悄悄散播開來。
    2020/01/30 23:11
  • 武漢肺炎病毒哪裡來 野味惹禍疑人吃蛇肉染病

    武漢肺炎病毒的源頭究竟是從哪裡來的,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應該是從華南海鮮市場的攤販,所販售的野生動物而來,病毒來源可能是蛇或蝙蝠,可能透過蝙蝠傳給蛇後,蛇再跨物種傳給人。
    2020/01/24 23:01
  • 澳洲百種受威脅物種棲地 野火燒毀逾半數

    澳洲政府今天表示,100種「受威脅」植物與動物的已知棲息地,包括32種「極危」物種的棲地,有半數以上已遭森林大火燒毀。
    2020/01/20 16:41
  • 搶救燒傷無尾熊!洗衣籃當病床 慘況曝光有洋蔥

    澳洲野火肆虐數月,重創野生動物棲息地,無尾熊死傷慘重。尤其袋鼠島(Kangaroo Island)內災情嚴重,許多受傷的無尾熊被送至臨時動物醫院治療,醫護人員只能以洗衣籃作為病床。
    2020/01/19 12:55
  • 【觀點】請終止「政治膚色歧視」

    設若精神分析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所說為真:人類有區分己群、他群的強烈傾向,且習於透過「物種假性化」(pseudospeciation),將「非我族類」視為次等或低等物種,以合理化自己歧視、不人道、霸凌、虐待、殘暴、屠殺...等「非人」劣行,則全民必須嚴肅面對,曾以「人情味」著稱的臺灣,或已很不幸地反覆出現「最美麗風景猶存」,但「不適用於異己」的退化性社會病態!
    2020/01/14 09:00
  • 疑放天燈釀禍 德國動物園大火.30隻珍稀物種被燒死

    從2019跨入2020年,南北半球的動物們卻都遭遇火劫。德國動物園跨年夜發生大火,猿猴館付之一炬,30隻包括猴子、猩猩和鳥類等,通通被燒死;警方認定是民眾放天燈釀災。澳洲的野火從元旦過後越燒越烈,重災區新南威爾斯省,消防隊員形容開進火場,就像是進入地獄;消防員難忍高溫只好棄車逃生,事後回到現場,消防車被燒得只剩支架。澳洲的無尾熊也因大火消失了三成,為了找水喝,還有無尾熊淹死在民宅的游泳池裡。
    2020/01/02 20:02
  • 盼新生!拚復育白犀胚胎 全球保育努力

    迎接新的一年,我們來看看新生的喜悅,以及人類對彌補其他物種所做的努力。人類之於動物,是惡魔也是天使,有人殘忍捕獵,或濫墾汙染,全球有50萬種動植物,幾十年內就瀕臨絕種!但也有另一些人,盡力用各種方式保育動物,希望讓瀕危物種延續。歐洲科學家最近就嘗試復育已經宣告滅種的北方白犀牛,甚至做出人工受精胚胎,積極尋找代理孕母。而動物界也有各種面向,有些脆弱到似乎天生就很難在野外生存,卻也有些能早早就「滲透」進人類日常生活,得到萬千寵愛。
    2020/01/01 20:00
  • 快訊/蘇花環評假的? 調查後物種數量2年竟暴增

    蘇花改預計明年1月6日通車,沒想到最近一份報告卻顯示,10年前環評生態調查疑似存有爭議,2010年調查蘇花改沿線有7種蝙蝠、以及數量並不多的長鬃山羊,但農委會特生中心調查後,記錄的內容卻多出很多,因此遭到質疑,特生中心調查人員直言原本的調查顯然可議。
    2019/12/30 08:58
  • 立院三讀中醫藥發展法 獎勵研發及種植藥用植物

    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中醫藥發展法,條文明定,政府應致力於中醫藥發展,保障及充實其發展所需之經費;以及積極發展及輔導國內中藥藥用植物種植。
    2019/12/06 13:46
  • 數量穩定增加 盧安達山地大猩猩復生

    在許多偷獵者眼中,征服看來強壯的非洲山地大猩猩,曾是門好生意。20年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把非洲山地大猩猩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牠們的棲地之一,在盧安達這個曾戰亂與屠殺不斷的東非小國。15年過去,因為盧安達政府願意與動物保育組織合作,山地大猩猩數量逐漸上升,證明放下屠刀才能帶來真正的互惠共生。當年偷獵者的後代,現在心甘情願地保護猩猩。
    2019/12/04 20:03
  • 讓世界看見台灣! 何宣慶發現新魚種命名「福爾摩沙」

    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發表兩個在台灣發現的新物種,命名福爾摩沙夢鮟鱇及福爾摩沙海蝠魚,讓世界看見台灣人研究海洋生物的貢獻,研究成果將刊登在國際期刊「動物分類學」。
    2019/12/03 15:49
  • 全球暖化外來物種易入侵 破壞南極洲生態平衡

    南極洲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主要依賴極寒氣候的動態平衡,以及環大陸強大洋流維持。不過,科學家指出,氣候變遷將讓外來物種較易入侵並「落地生根」,破壞南極洲生態平衡。
    2019/11/28 22:02
  • 沖繩「石西礁湖」消逝 珊瑚嚴重白化死亡

    沖繩的石垣島和西表島之間有著日本最大的珊瑚礁「石西礁湖」,但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海水溫不斷升高,2016年時,出現大面積的珊瑚白化,將近9成珊瑚瀕臨死亡。而日本NHK電視台在三年後,潛入同一片海域,發現狀況不僅沒有好轉,所有珊瑚反而因為嚴重白化而死亡,曾經生氣蓬勃的「石西礁湖」如今有如海中死城,死去的珊瑚被海藻占據,棲身物種也不同,原本的珊瑚礁生態系已不復存在。
    2019/10/29 20:04
  • 動物標本多是雄性 研究:疑與男性主導採集有關

    (中央社巴黎23日綜合外電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在已確定性別的250萬件動物標本中,雄性占比逾50%,即便一些物種的野外雌性數量比雄性多,雄性標本依然居多。研究者指出,這或許與標本採集員多為男性有關。
    2019/10/23 23:07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