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缺電勞動節事業限時優惠愛的迫降流行用語最強綜藝秀 腿傷謝金燕笑死
  • 搜尋:

    專業組 結果共112筆

  • 擺架子?傳不分區不繳分攤金 朱急駁斥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這一次大換血,加入許多的新科立委,因此將在開議後,到東部舉辦三日的共識營「凝聚團結」,因為傳出專業組的不分區立委,不願配合繳納黨職的分攤金,也不願意配合黨內的甲動,不過這說法黨主席朱立倫聽聞後駁斥直言「這謠言從哪來的」。
    2024/02/15 19:42
  • 擺架子?傳不分區不繳分攤金 朱急駁斥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這一次大換血,加入許多的新科立委,因此將在開議後到東部舉辦三天的共識營「凝聚團結」,因為傳出專業組的不分區立委,不願配合繳納黨職的分攤金,也不願意配合黨內的甲動,不過這說法黨主席朱立倫聽聞後駁斥直言「這謠言從哪來的」。
    2024/02/15 12:53
  • 不滿被批「政二代」 陳菁徽:20年醫療專業

    各陣營不分區比吸睛度,傳出民眾黨將由「雙黃」黃珊珊、黃國昌打頭陣,另外專業組也是比拚重點,像是國民黨有AI區塊鏈專家葛如鈞、婦產科醫師陳菁徽,不過陳菁徽也被綠營酸是政二代,他今天說人沒辦法選擇出身,但他從事醫療專業已經20年。
    2023/11/21 19:35
  • 2023食創獎入圍名單揭曉!49件脫穎而出 12/6公佈星等榮耀

    被譽為「台灣飲食產業奧斯卡獎」的全台唯一飲食產業創新專業評鑑「食創獎」2023年盛大迎來第五個年頭,由飲食產業專業媒體《食力foodNEXT》、台灣第一飲食募資平台《拾光Food Chill》、TVBS共同舉辦!2023食創獎延續第四屆規格,共有「產業組」、「大學組」和「學生組」三大組別,鼓勵產、學資源整合,多向扎根。
    2023/11/13 09:54
  • 被批仇恨值過高「不分區恐出局」 陳時中:攻擊行為不可取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將在15日公布,「醫界專業組」原本呼聲很高的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已出局,外傳被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取代,對此,今(12)日兩人出席第76屆醫師節慶祝大會,被問及兩人見面時是否會尷尬,陳時中表示,跟周是好朋友,沒有所謂尷尬,至於被醫界連署書批評仇恨值過高,他直言不斷地用這種攻擊行為,實在不可取。
    2023/11/12 15:15
  • 從不分區名單出局?醫界連署反陳時中

    民進黨不分區名單將在15日公布,只是英系力推以「專業組」身分加入不分區的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傳出不在名單中,就這麼剛好,一份號稱醫界的連署單,內容劍指陳時中,不適合擔任不分區立委,陳時中今天(11)說有心人在分化,不需太在意。
    2023/11/11 18:43
  • 資安危機 調查:全球75%企業組織過去1年內曾遭駭

    資安廠商Fortinet今天發布「2023年OT與網路資安現況調查報告」,針對台灣及全球570名營運技術(OT)專業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儘管仰賴OT的產業整體防護能量有所提升,但75%的企業組織仍在過去12個月內遭到駭客入侵。
    2023/05/26 13:18
  • 神明指示!財富女神擲4聖筊 成立動物權協會救地球

    擁有10億身價的「財富女神」王宥忻,日前帶全家人及羊駝麥可,前往緣道觀音廟拜拜並求平安符,她說這個平安符1年只發500個,只有擲到3個聖筊的信眾才有機會拿到,沒想到她竟擲出4個聖筊,更收到觀音指示「事業要減碳 、救護地球 、愛護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 ,讓她發願成立動物權協會保障動物,並結合國內外相關專業組織的力量,讓動物們被更友善的對待。
    2023/02/24 14:23
  • 消失的國土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是全球的現在進行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公布,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快過預期,呼籲全球應該立刻採取行動,而環境團體「綠色和平」則提出警告,臺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再加上暴潮的影響,若是不積極減碳,推估到了2050年,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這座島嶼,恐怕會有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面積遭到淹沒,預估有將近300萬人民受到影響,面對地層下陷,沙洲退縮等氣候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擬定更具體的防災方案呢? 【消失的國土】系列報導,深入調查找對策,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長類優等獎。
    2022/10/02 19:18
  • 沙漠變綠洲 – 中國的秘訣

    大陸研究出10秒種一棵樹的方法──「微創植樹」,對沙漠生態擾動最小,還研究出「治沙變土」的方法,先種甘草3~5年後改種馬鈴薯、向日葵、南瓜等經濟作物。另一片沙漠腹地根本就是一片綠洲,還能養殖螃蟹,當地政府引黃河水治沙,比植樹更省錢,效果更好。大陸科學家的目的是要把「被沙漠侵蝕的土地」奪回來,並非要把沙漠變不見!不治理的話,沙塵暴揚起就是半個亞洲皆受害,不是單一國家遭殃。專題在極度乾旱的人類生活禁區,兩大沙漠腹地,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治沙工程」。臺灣雖然沒有沙漠,但有土地沙化問題,慢性糧荒危機。報導把臺灣沙化問題納入,並找出解決方法,用較宏觀、較全面的角度去探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長類優等獎。
    2022/10/02 19:13
  • 大洋的召喚系列報導_二部曲_沉藍的憂鬱

    「大洋的召喚」系列是臺灣海洋生態的珍貴紀錄並為海洋保育找出永續解方。臺灣以海立國,但海洋生態卻岌岌可危,團隊籌畫拍攝三年,以兩大瀕危保育動物──鯨豚與海龜做主角,呈現臺灣海洋生態的珍貴豐富,更實際下水取景,地點遍及全臺及外島海域,廣達三十多處。在科學家帶領下突破萬難,成功拍攝到抹香鯨哺育與綠蠵龜生殖等難得場景並創下臺灣生態紀錄,更參與權威研究與救援鯨豚與龜卵保育行動,深度探討在氣候變遷、人類過度開發之下,海洋生態所受的創傷浩劫。最後前進世界最大的國家海洋保護區──帛琉,藉由專訪前後任總統與實際調查,以作為臺灣海洋保育立法之參考,透過科學家與眾人的行動,啟發觀眾反思,進而守護孕育生命的海洋,報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長類優等獎。
    2022/10/02 19:06
  • 島嶼生機-綠電爭議未解

    北門蘆竹溝太陽光電設置地點,為農委會公告之「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耕作,得設置綠能設施之農業用地範圍」,由開發公司向地主承租土地,並於2020年3月2日由經濟部核發施工許可,同意容許使用面積7.3公頃。但由於案場緊鄰蘆竹溝漁村,居民認為生存權大受威脅。加上該區域又以養蚵為業,居民擔憂在水域共通之下,光電板恐遭受鏽蝕釋放重金屬,或者施工過程、防鏽工法及太陽能板清洗過程,將影響海洋生態,進而重創養殖業。遂組成自救會,呼籲「留住乾淨的海洋,拒絕成為光電島、光電海。」環團也主張,蘆竹溝附近漁產豐富,更引來黑腹燕鷗等國際鳥種,為遠近馳名的生態熱區,強調種電應該選對地點,不應選在生態熱區。《島嶼生機-綠電爭議未解》由南天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鄭雅珊,陳永祥,林建銘製作,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長類社會價值獎。
    2022/10/02 18:44
  • 繁殖路迢迢,高美溼地陸蟹危機如何解?

    位於台中市的高美溼地,擁有絕美夕陽景色,獲外媒讚譽為一生必遊之地,COVID-19疫情前之年遊客量破200萬人次。然而,超量的遊客卻對高美溼地帶來許多生態衝擊。以陸蟹為例,高美濕地鄰近區域之陸蟹在夏天繁殖期要降到潮間帶釋幼,必須克服重重險阻:通過馬路、攀上海堤、躲過螞蟻的攻擊。但夏季也正好是高美濕地遊客最多的季節,大批遊客看完夕陽離場,開車通過防汛道路造成大量陸蟹遭到路殺。對此,台灣野鳥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在地保育團體通力合作,招募志工,護送陸蟹到潮間帶。但除了志工的行動外,是不是還有其他解決的辦法?本集節目將帶領聽眾思考,如何不讓陸蟹落為爆量旅遊與人工設施下的犧牲品。竹科廣播深入報導的「繁殖路迢迢,高美溼地陸蟹危機如何解?」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音頻類優等獎。
    2022/10/02 18:21
  • 部落微光 因疫情而剛強

    Omicron肆虐全台,每天五位數的確診數字讓中央忙於處理都會重災區,無睱顧及高確診率的原鄉部落。但在台中市和平區雙崎部落,民間團隊啟動「微光計畫」,汲取去年三級警戒的經驗,拋開中央防疫指引的窠臼,快速在雙崎部落建立防疫系統,從遠端醫療到居家照顧,多管齊下,儼然是一個在地小政府。 微光計畫以後勤支援及安定人心為主軸,自成一套部落模式,兩周內控制疫情,雙崎部落確診率只有百分之5.6。不再等待不停滾動又無所適從的政府指引,微光計畫打造出「部落模式」,並以雙崎為起點,傳到大安溪沿線部落,讓染疫者都能看到一絲幸福微光。記者走訪雙崎部落、達觀部落、東勢區採訪,完整呈現部落防疫經過,節目溫馨而發人深省,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音頻類優等獎。
    2022/10/02 18:20
  • 餐盤上的公民課

    營養午餐陪伴孩子走過求學生涯,一個禮拜五天午餐,餐盤上的食物不只是吃飽,更可以是公民素養的潛移默化,本次專題走訪彰化東和國小、台南官田國小、台東錦屏國小、花蓮康樂國小與台北三民高中國中部,報導校園中推動食農教育的現況,如何從種田、下地的農作體驗,連結到美學、在地文化產業,更延伸到國際交流,引導孩子認識環境永續、動物福利等議題;多數的孩子不會是生產者,但都會是消費者,食農教育累積的公民素養,讓每一口咀嚼在口中的食物,包含了對環境土地的愛以及對文化、食材的認識,還有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的細節,食農教育不只要讓下一代知道自己吃的是甚麼,更要培育未來的公民素養。《餐盤上的公民課》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音頻類首獎。
    2022/10/02 18:18
  • 只做好事的幫派——逆風劇團,帶著高關懷少年勇敢飛行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2011年至2018年之間,每一年平均有3萬3千戶被通報為高風險家庭,牽涉的孩子高達4萬3千人,這之中,12歲到未滿18歲的少年,將近1萬6千人。這群高關懷少年活在家庭功能缺失、社會資源不足的荒蕪之地,連活下去都是一場艱鉅的挑戰。 被社區蓋章認證,貼上「年少無知,叛逆輕狂」標籤的高關懷少年成瑋盛,曾在學校成立幫派「山城十八少」,每天總想著如何打架才會贏。但,後來卻在接觸戲劇後,有了巨大的轉變,更在2015年成立「逆風劇團」,帶著和他一樣被社會拋棄的孩子,透過戲劇與公益服務,找回追尋夢想的勇氣。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黃柏諺的作品「只做好事的幫派——逆風劇團,帶著高關懷少年勇敢飛行」,深入追蹤報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音頻類社會價值獎。
    2022/10/02 18:17
  • 居住焦慮世代 你的薪水能在哪裡買房?

    近年在疫情衝擊下,貧富差距擴大,房價被投資客炒高,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問題日趨嚴重,連租房也愈來愈困難,在房價、租金雙高的夾殺下,青年世代陷入龐大的居住焦慮。《聯合報》與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團隊合作,撈取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統計六都2012年、2021年各行政區平均房價,計算各地區10年房價漲幅,並採訪專家分析六都房價趨勢,以及運用此數據資料製作互動試算工具,讓讀者試算自己的收入能在六都哪些地區買房,以此評估自身的買房負擔能力。此外,製作團隊也與數學專家賴以威合作,根據專家推算的公式,製作試算工具,讀者可自行輸入房價和租金,計算長期下來究竟是買房還是租房划算,幫助讀者做出適合自己的居住選擇,作品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優等獎。
    2022/10/02 17:59
  • 心之所向-收容所獸醫師的每一天

    「告別十二夜,生命不倒數,臺灣全面實施動物收容零撲殺。」2017年2月,斗大的新聞稿標題正式宣告臺灣成為亞洲第二個施行收容動物停止人道撲殺的國家,當時被讚揚為全體國人對動物保護價值的努力與具體實踐。但,政策實際上夾帶著準備不足的隱憂前行,原本資源就匱乏的收容所,也讓許多人擔憂,被收容的動物們看似因為政策而有了重生的機會,卻可能也成為倉促政策下的犧牲者。來此停靠的動物們,大眾只知道牠們不會再被12夜定奪生死,卻鮮少人在意,在有限的籠位下牠們生活將過得如何,往後又該何去何從,由窩窩wuowuo,所製作的《心之所向-收容所獸醫師的每一天》,深入調查追蹤此題,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首獎。
    2022/10/02 17:57
  • 小路的選擇-一個自殺者的故事

    青少年自殺率連續 20 年逐漸攀升,一般人會認為,討論自殺會促成自殺,其實談論自殺反而有助於釐清想法。我們邀請資深精神科醫師陳質采為專題顧問,製作五支影片和互動體驗網頁。五支影片分別採訪了思覺失調、憂鬱症、遭遇校園霸凌等青少年,邀請青少年現身說法,呈現自傷自殺的多元觀點,並邀請自殺關懷訪視員分享如何陪伴有自殺意念的親友。另外,「小路的選擇」互動體驗網頁也是討論自傷自殺議題的創舉。為了讓青少年更容易接觸這個沉重的議題,我們將自殺警訊和迷思埋在體驗的劇情中,讓網友扮演自殺意念者小路的親友,藉由對話互動,學習辨認自殺徵兆,作品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社會價值獎。
    2022/10/02 17:56
  • 簷上紅瓦修舊如舊 惜物相傳的匠人匠心

    傳統合院,隨著時代更迭,從尋常街邊風景,逐漸變成你我記憶中的懷舊美好。古厝修繕的建築工藝,在都市叢林中,不僅相對少見,正統的修繕工法,匠師卸除層層磚瓦後,會一片一片仔細清潔,檢視破損情況,盡可能沿用建材,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也體現老一輩惜物愛物的堅持。古宅修繕的匠人匠心,走過瓦上四季,檐下人生,在求新求快的現代社會中,重現修舊如舊的工藝之美,古宅修繕技術,不僅已是文化部認證的傳統匠師之一,匠人延續專業技藝的同時,也讓老宅合院的溫暖記憶相傳永續。三立黃琲茹,魏國旭的作品「簷上紅瓦修舊如舊 惜物相傳的匠人匠心」,深入追蹤報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優等獎。
    2022/10/02 17:24
  • 獨居蜂救援任務

    2008年科學家觀察,全球蜂類正大量消失,但一般人熟知的,其實是只占蜂類百分之十五的蜜蜂和虎頭蜂這類社會性蜂類,另外百分之八十五的獨居蜂卻被忽略,王庭碩、扶尚睿和謝宗叡在念台大昆蟲系時接觸獨居蜂,發現這種蜂類才是植物重要的授粉大軍!但隨著棲地被破壞等因素,獨居蜂面臨生存大挑戰,他們開始仿造歐美作法,在臺灣展開救蜂大作戰,蓋起一座座獨居蜂旅館,推廣城市養蜂,儘管過程困難重重,因為一般人對蜂類不了解,聞蜂色變,加上父母擔心他們把推廣獨居蜂當成事業重心,三餐溫飽都成問題,但單純的使命感推著他們不斷往前進,努力告訴大家,做這些事可以幫助人類改善環境,一隻隻獨居蜂都蘊含改變城市的希望,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優等獎。
    2022/10/02 17:22
  • 風力發電悲歌! 綠能與環境如何兩全

    臺灣電力到底夠不夠用?2016年政府投入再生能源轉型,預計在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占比,要達到20%,要有足夠發電量,前提是「裝置容量」也要達標。截至2021年為止,臺灣除了水力發電、生質能廢棄物,達到8成目標,其他包含地熱、太陽光電、還有離岸風電,都完成不到一半;已經發展將近20年的「陸域風力發電」,也只完成了68%。再生能源轉型這5年間,台灣如何從磕磕碰碰,逐漸走向完整規劃。民間、政府、業者三方,得有效合作,才讓再生能源,和人民、環境共存。由東森蔡依臻,林上裕,卓經國追蹤報導的「風力發電悲歌!綠能與環境如何兩全」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優等獎。
    2022/10/02 17:20
  • 迎戰氣候變遷 台灣鯛翻身外銷全球

    台灣鯛成功外銷到美國、日本等國,2021年還榮獲全球公認的漁類養殖規範BAP認證,讓國際訂單倍數成長。背後最大的推手是七年級的王益豐。養殖鯛魚是王益豐家的祖業,他深知中盤商的剝削手法,於是他團結雲林口湖45家養殖業者蓋加工廠,邀集超過2百位在地員工共同努力,讓鯛魚可以吃,也能製作成皮夾、牛仔褲,甚至還把過去當成廢材的魚鱗變成人工眼角膜,成功讓鯛魚「全魚應用」,也讓在地人有工作機會能留在家鄉。為了對抗氣候變遷,王益豐還研發一套科技養魚系統,他架設太陽能板,向老天借電,同時擋住太陽光直射,讓養殖池得以降溫5-7度,他的養殖池也不抽地下水,而是靠著自創的汙水處理系統循環利用,靠科技成功對抗氣候變遷,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優等獎。
    2022/10/02 17:18
  • 吃菱角救水雉鳥 友善農作成就善的循環

    無論是臺灣還是其他國家,要做綠色友善耕作,都不容易。這樣小眾的消費市場,打不過大量生產的規模經濟。身為消費者,我們如何協助這些為了愛地球而轉型的農友。身為綠色小農,不用農藥、又要苦思產品怎麼出售,農友年歲漸長,產業蕭條式微怎麼辦?每個因素都是產業結構的重要環節。 如何從農友單打獨鬥,到全民都能盡一份心?答案是:通路。老鷹紅豆成功上架量販通路,是綠色友善耕作近十年最成功的故事,但這套成功能夠複製嗎?鏡新聞深入臺南官田,走訪耕種面積逐年遞減的菱角產業鏈。鏡新聞林德熙,樂嘉妮的作品「吃菱角救水雉鳥 友善農作成就善的循環」,深入追蹤報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首獎。
    2022/10/02 17:15
  • 自己的人才自己救!機具業老闆把後山囝仔變工業4.0戰將

    這是一個小工具機業者發起,卻喊動了整個兆元機械產業投入,用一個加值進化的產學合作新模式,幫助後山學子擺脫投身軍校宿命,同時跨越人才斷層難題、建立產業升級的新永續人才計畫。關鍵起點,是花蓮高工學子在資源貧瘠下,刻苦學習,讓他們看見過去自己求學時,那種對於學習的渴望,因此相信這是來自臺灣東方土地上的一道永續人才曙光,有遠超出想像的能量值得挖掘,因此機械業黑手老闆們,在疫情最艱困時刻,甘願跑200公里遠,到一個只能靠想像了解製造業的後山,迎回一位位年輕學生人才,同時出錢出力、想方設法,要為臺灣產業界在工業4.0時代,紮根培育一批新科技工匠,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社會價值獎。
    2022/10/02 17:13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