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蘆竹溝太陽光電設置地點,為農委會公告之「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耕作,得設置綠能設施之農業用地範圍」,由開發公司向地主承租土地,並於2020年3月2日由經濟部核發施工許可,同意容許使用面積7.3公頃。但由於案場緊鄰蘆竹溝漁村,居民認為生存權大受威脅。加上該區域又以養蚵為業,居民擔憂在水域共通之下,光電板恐遭受鏽蝕釋放重金屬,或者施工過程、防鏽工法及太陽能板清洗過程,將影響海洋生態,進而重創養殖業。遂組成自救會,呼籲「留住乾淨的海洋,拒絕成為光電島、光電海。」環團也主張,蘆竹溝附近漁產豐富,更引來黑腹燕鷗等國際鳥種,為遠近馳名的生態熱區,強調種電應該選對地點,不應選在生態熱區,報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長類社會價值獎。
評審認為臺灣進入多元發電後,綠能發電近年來備受關注,社會倡議之聲不斷。其中太陽能發電因成本低更受推崇。本片討論臺南蘆竹溝設置大片光電發電設備引發的環境生態爭議,實乃目前少數討論綠能發電負面效應的個案。記者從在地居民的視角重新觀看太陽能發電對地方的影響,包括大面積的光電板對養蚵場的影響,及發出的聲響干擾居民生活等。採訪敘事清晰,能多面向分析事件爭議的原因,如果最後收束總結時能再強化專家的建議,將使本報導更完整。然本片所凸顯的,不是單一的地方事件,透過記者的層層分析,使觀眾可以重新反思,綠色發電原是為環境永續,但也可能因為粗糙的手段致使它成為破壞環境與在地生活的凶手,而最終,「綠能所為何來?」值得社會重新思考其價值。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