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金珉禧成潤報廢移工吳鳳意識不清停用老騎士最佳女主角JR新宿車站
  • 搜尋:

    王薏絜 結果共1,885筆

  • 有片/學者:6月中旬結束大流行 台大醫估「這時候」才可能正常生活

    本土疫情天天好幾萬人確診,再加上社區中的黑數,這波大流行到底何時會結束,民眾都很關心,有公衛學者認為台灣疫情走向,很像紐西蘭的流行曲線,推估大流行可能在6月中旬會走過適應期,變成地方性流感,不過感染科醫生認為還早。
    2022/05/24 22:55
  • 有片/該打第4劑疫苗? 英國研究:「這個廠牌」第4劑抗體比第3劑激增2.2倍

    第四劑疫苗最近開打,針對65歲以上長輩和脆弱族群,有些民眾可能很糾結,到底要不要讓老人家打,或是覺得可能不該過度接種,但醫生就提醒,很多長輩打完第三劑已經超過三個月,保護力下降,但這時又遇上疫情大爆發,對老人家來說風險很高,而最近英國研究就發現,接種第四劑mRNA新冠疫苗,和第三劑比,抗體水準提高大概2.2倍。
    2022/05/23 23:10
  • 有片/不要認為Omicron只會輕症! 醫:兒童住院死亡率是流感7倍

    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已經破百萬人,馬上要正面迎戰高峰期,有醫師就形容疫情即將進入深水區,若是把80歲以上族群守住,控制住死亡率,與病毒共存就成功一半,另一半則是要讓醫療量能不崩盤。
    2022/05/20 23:03
  • 醫院被塞爆 專家:死於非命恐多於染疫亡

    台灣馬上就要迎戰疫情高峰期,現在醫院已經擠爆,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就觀察到,2021年多死了7、8千人,是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10倍,疑似是死亡的黑數,而今年Omicron雖然重症率低,但是輕症擠滿醫院,真正需要看病的人可能不敢去醫院,而延誤就醫,施文儀就建議,政府應該成立專責診所處理新冠肺炎病患,保護急重症患者。
    2022/05/19 22:48
  • 這波疫情死亡數恐達「這些人數」 中研院院士:資源應放在保護「這些族群」

    Omicron變種病毒傳染力驚人,全世界各國都難逃過,中研院院士郭沛恩就向指揮中心提出建言,在幾乎都是輕症和有口服藥物的狀況下,台灣的防疫政策應該要更開放,包括取消入境的檢測和隔離,也不要再停班停課等等,因為公衛政策上花太多力氣圍堵Omicron,沒太大效果,重點要將資源放在保護脆弱族群。
    2022/05/18 22:59
  • 有片/英媒示警:台灣解封未超前部署 恐有「這麼多人」死亡

    台灣本土疫情延燒中,之前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報導,台灣在短短幾星期,每日確診數從幾百例快速拉到幾萬例,解封太快,加上準備不足,可能會引爆前所未見的死亡率。
    2022/05/17 22:56
  • 有片/盤點基隆防疫6月城市博覽會如期舉辦 疫情高峰期成考驗

    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的資料,截至5月10日,基隆確診死亡率逼近萬分之七,是全台各縣市最高;基隆市政府最近向中央喊出,在醫療量能上,不要以「行政區」分配,而是「生活圈」的概念,希望跟鄰近的新北市合作,隨著疫情高峰期來臨,盤點基隆的防疫措施,來看這條分析報導。
    2022/05/14 23:03
  • 「睡覺都戴口罩怕感染家人」 快速與病毒共存下的醫護悲歌

    台灣本土病例不斷攀升,煞不住車的疫情,很多醫護人員也感染,人力縮減下,面對的是更多的確診病患,有急診第一線醫師,家中孩子有神經系統疾病,一邊擔憂病人,一邊擔憂自己將病毒帶回家,有確診的護理師,感染後,掛心的是還在第一線打仗的同仁,越來越多醫護站出來,希望政府傾聽他們的聲音,醫療量能已經瀕臨崩潰。
    2022/05/11 22:37
  • 疫情高峰將至 該讓孩子打疫苗嗎? 哪些兒童不能打?

    最近6到11歲兒童疫苗開打,天下父母心,可能不少家長害怕副作用,還在思考要不要讓小孩打疫苗,隨著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兒童感染人數也逐漸增加,兒科醫學會發聲明支持兒童施打疫苗,因為目前用於預防重症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都還沒有緊急授權給未滿12歲的兒童使用。
    2022/05/10 22:53
  • 確診民眾求助:同住者被感染咳到有血絲 線上看診打不通

    指揮中心在之前突然宣布,密切接觸者居隔政策縮短成3+4天,讓地方措手不及,有里長說,很多民眾要解隔離,但沒有快篩劑證明陰性,也無法出門,另外還有人都過了隔離日,還沒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和防疫包,與病毒共存這一條路,台灣勢必得走下去,但該怎麼不讓疫情失控,需要審慎評估和隨時彈性做出調整。
    2022/05/06 22:56
  • 土耳其、英國取消口罩令與病毒共存 台灣可以怎麼做?

    世界各國越來越多都是走向與病毒共存,土耳其在4月底宣布,取消室內戴口罩的規定,英國是在年初時就解除了口罩令,而英國在放寬防疫限制前,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科學監測,像是住院人數分析、呼吸器使用等等,觀察後再決定下一步。
    2022/05/05 23:13
  • 有片/本土確診狂飆28420例 醫:加社區黑數其實是「這個數」

    台灣5月4日本土確診個案單日有2萬8千多例,再創新高,指揮官陳時中曾經表示台灣的染疫率,未來大約在15%到20%,也就是460萬人感染過,不過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認為,現在PCR檢驗量能沒有拉上來,恐怕確診數都是低估的,而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說其實隱藏著社區黑數。
    2022/05/04 22:38
  • 嬰幼兒確診出現「這些症狀」趕緊送急診 專責病房拉警報

    5月3日,本土確診個案首度單日破「兩萬人」,再創新高,隨著疫情延燒,指揮中心在之前都強調全台專責病床數是足夠的,但走訪新北市第一線醫院急診室,深入了解醫院專責病房的佔床率,都已經8、9成滿,而台北市的專責病房空床率只剩下29%,已經是拉警報。
    2022/05/03 23:09
  • 抹片檢查仍有偽陰性 防子宮頸癌可加做「這個」敏感度更高

    在積極宣導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重要性下,已經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不過抹片檢查仍有偽陰性的可能,醫生提醒可做HPV檢測,是雙重保護!而這些年子宮內膜癌大幅攀升,原因在於檢查方式不容易,女性必須密切注意身體症狀。
    2022/04/30 23:26
  • 13種癌症跟「它」有關 乳癌腫瘤變大中研院揭關鍵原因

    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和肥胖比率高達47.9%,根據研究顯示,有13種癌症被證實和肥胖有關!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和台大醫院合作,他們發現了乳癌患者的脂肪細胞,會讓乳癌惡化;而要維持正常體重防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治高血壓,在美國曾多次被選為年度最佳飲食的得舒飲食,就是不錯的飲食策略。
    2022/04/30 23:21
  • 卵巢癌75%病患確診已晚期 「這些族群做這件事」找致癌基因

    根據衛福部統計,一年新增的卵巢癌個案,差不多1600多人,雖然不像乳癌破萬人那麼高,但有一個警訊就是,卵巢癌是十大癌症死因中,年增率第二高的癌症,卵巢癌被視為婦科癌症中最棘手的,有75%的病患確診已經是晚期;而卵巢癌和乳癌,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帶因者,及早預防,降低死亡率。
    2022/04/30 23:15
  • 台灣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 「做這些」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天大約有7.3人死於乳癌;而三陰性乳癌一向被視為最棘手的乳癌類型,在過去只有傳統化療可對付,但現在新藥出現,它可以降低4成2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的風險,醫生提醒,定期篩檢很重要,研究顯示能大幅降低乳癌死亡風險。
    2022/04/30 23:10
  • 朱芯儀36歲得乳癌 全球第一大癌症危險因子「是這些」

    2021年,WHO發布,乳癌擠下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在台灣,每36分鐘就有一位女性得乳癌,各年齡層患者逐年都在增加,年輕型乳癌也越來越常看到,雖然發生率很高,但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的藥物多,治療相當精準和個人化,有哪些治療方式,來看這則分析報導。
    2022/04/30 23:08
  • 很多人最怕的心血管疾病 透過「它」可預測示警猝死風險

    AI醫療是全球趨勢,林口長庚將心電圖影像透過AI模型分析,可以預測和示警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另外台北榮總設有AI腦腫瘤診斷系統,大幅縮短判讀影像時間,只要30秒到1分鐘,AI可以幫助醫生搶時間救命,也能幫助醫療人力短缺的問題。
    2022/02/28 17:48
  • Omicron變異株偽裝術!症狀有「這些」 與病毒共存時機點在「此時」

    本土疫情仍在延燒,感染Omicron變異株,因為症狀輕微,很像感冒,常常讓人搞不清楚,是不是有症狀就要出來篩檢,專家看法兩極,而台灣要與病毒共存,該怎麼精準篩檢,來看這則報導。
    2022/01/27 22:46
  • 有片/餐廳內用最危險位置「在這」 5倍飛沫傳給你隔板還是有用!

    冬天,很多家戶和辦公大樓都會把門窗緊閉,但這也讓Omicron變種病毒,更有條件氣溶膠傳播,病毒飄浮的距離可以達到10幾公尺;而像是在餐廰內用,日本有研究顯示,感染風險最高的位置,不是在感染者的正對面,而是旁邊,這時候隔板就有一定效果。
    2022/01/26 22:57
  • 美英縮短隔離天數台灣可跟進? 你贊成現在與病毒共存嗎?

    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驚人,比Delta變異株還厲害,但多半是輕症,而且病毒量在確診第三天達到高峰後,會急速下降,美國、英國因應Omicron變異株的特性,就縮短隔離的天數到5天,有些專家學者認為台灣也可以縮短居隔的時間,但有些醫生不認同,來看這則分析報導。
    2022/01/25 22:46
  • 抗寄生蟲老藥「伊維菌素」抗新冠? 「這邊」可隨到隨打疫苗

    台灣向默沙東訂購的1萬份口服抗病毒藥物,第一批2016份,24日清晨抵達台灣,而有一個抗寄生蟲老藥「伊維菌素」,被部分專家學者認為,能作為預防性投藥,可以運用在邊境管制,不過伊維菌素的使用,國際上現在還沒有取得共識。
    2022/01/24 22:50
  • 有片/Omicron輕症免驚?專家:恐有腦部後遺症 現在「這族群」超危險

    短短時間,Omicron在全世界延燒,因為比較多是輕症,有些人覺得不用太緊張,但醫生和學者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感染的患者就算是輕症,但可能會有中長期的後遺症,像是出現「腦霧」,就是注意力難集中等等認知症狀,而Omicron現在進攻的族群就是兒童,因為還沒有疫苗能打,要小心防範。
    2022/01/21 23:09
  • 全球60%人口恐染Omicron全球單日確診數可能暴增到「這個數」

    新冠疫情邁入第3年,世界卻面臨前所未有的病例激增,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驚人,國外研究預測,到今年3月,Omicron有可能感染全球60%的人口,免疫學權威張南驥就說,大家不要太輕忽Omicron,並不是輕症就不會有後遺症,而且病毒感染越多人,變異就越多,對人類不是好消息。
    2022/01/20 22:57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