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搖飲、冰品稽查!業者「這品項」標2方糖:實際12顆
有民眾日前到高雄知名冰店買冰,吃了之後卻感染沙門氏桿菌。而食藥署昨(26)日公布「112年度現場調製飲品及冰品稽查專案」結果,除6業者腸桿菌科超標外,還有10家業者的飲料糖量、熱量標示不符。其中,某店內「檸檬紅茶」品項,總糖量標示2顆方糖、熱量192大卡,但實測糖分卻足足含有12顆方糖、熱量288大卡,總糖量少標了10顆,更隱藏將近100大卡。2023/07/27 10:28 -
冰店無發票!中毒民眾憂難求償 消保官:留就醫紀錄
高雄欣豐冰店配料含沙門氏桿菌,由於就醫人數越來越多,現在也傳出被害人將要求償,但除了最早的黃小姐跟家人有就醫並採集檢體外,由於店家連發票都沒開,因此也增加求償的困難度,業者私下表示,會請民眾跟衛生局聯繫,以便於判別,而消保官也提醒,最好有就醫紀錄,並主動提出申訴,方便公部門介入幫忙。2023/07/20 18:31 -
高雄冰店食物中毒再+10人! 汙染源疑八寶冰配料
高雄市苓雅區一家剉冰老店日前爆發數十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出現發燒、上吐下瀉、血便等症狀,有幼童甚至嚴重到出現腎衰竭住進加護病房。對此高市衛生局統計,確認是沙門氏桿菌,一共驗出4種病菌。污染源疑似為冰店提供之八寶冰配料,昨(18)日下午已經累計了44人吃冰中毒。2023/07/19 12:11 -
夏天小心沙門氏桿菌!5習慣防中毒 室溫食物勿放逾1小時
高雄1間冰店八寶冰食材遭檢出沙門氏桿菌,導致34人因症就醫。醫師提醒,攝氏7到60度間細菌易滋生,預防食物中毒,除避免生食,食物在室溫下也不要放超過1小時。2023/07/18 14:14 -
八寶冰驗出沙門氏桿菌挨罰30萬 冰店:食材來源多要釐清
高雄六合路一間知名冰店,爆發食物中毒,增加23人就醫,衛生局在八寶冰的食材和患者檢體驗出沙門氏桿菌,將業者勒令停業並開罰30萬元後,今天業者首度出面道歉,但對於食物哪個環節出問題,希望衛生局查清楚,而受害的消費者則向市長喊話,希望能重視食安。2023/07/18 14:03 -
高市老字號冰店出包!23人嘔吐血便 勒令停業罰30萬
高雄市一間冰店遭檢出沙門氏桿菌,市府衛生局統計截至晚間10時,共23人因症就醫,八寶冰食材與患者檢體均檢出沙門氏桿菌,將依法勒令停業併處30萬元罰款,相關事證移送檢方偵辦。2023/07/17 23:56 -
原來不只我家!剉冰老店害逾20人中毒 嚴重拉血便、腎衰竭
高雄一家剉冰老店在12日晚間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受到控訴。一名黃小姐購買了該店的八寶冰後,她的家人出現發燒、上吐下瀉等症狀,其中包括她的5歲兒子拉血便而被送進了醫院。黃小姐在網上詢問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情況,結果釣出了多位受害者,至少有20人疑似集體食物中毒,其中一些人病情嚴重到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甚至出現腎衰竭等併發症。衛生局已介入調查,並在八寶冰檢體中驗出沙門氏桿菌,同時發現環境衛生情況惡劣,因此下令該店停業一周,並要求在期限內改善。2023/07/17 19:22 -
11人肚痛、拉血便就醫 高市衛生局採檢冰店驗出沙門氏菌
有民眾12日到高市一間冰店買冰吃了後身體不適,高市衛生局表示,累計就醫人數共11人,冰檢體已驗出沙門氏桿菌,已要求停業改善,若認定食品中毒案將法辦。2023/07/17 16:04 -
爭鮮「螢光蝦壽司」抽驗結果 北市衛生局:查無違規
日前有網友購買爭鮮壽司後發現壽司在黑暗中會發光。台北市衛生局今表示,經查未見衛生不良或有不明食品添加物,蝦肉原料在螢光增白劑、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等項目都合格。2023/05/26 13:46 -
農委會「顧食安」推雞蛋全面洗選! 業者憂損耗率
農委會希望推動雞蛋全面洗選,改善台灣食安問題,降低沙門氏桿菌以及大腸桿菌禍從口入的機率,但使用洗選機器不可避免的是雞蛋損耗率,因此也讓蛋商感到憂慮,在缺蛋時機推行會不會造成市場更失衡?但食安問題也必須解決,都考驗政府。2023/04/26 23:26 -
2歲兒牧場餵牛羊「返家嘔吐、拉血便」 住院揪禍首
快要開學了!不少家長趁最後時間帶孩子出門遊玩!但有一名2歲男童,日前跟家人到海邊和牧場遊玩,沒想到返家後隔日出現發燒,連續嘔吐、腹瀉症狀,且大便還有血絲,急診住院診檢查發現,是沙門氏桿菌感染造成腸胃炎,懷疑可能是餵食牛羊、碰到牧草後,手沒洗乾淨就吃東西所導致。2022/08/28 17:09 -
別把沙門氏桿菌吃下肚!食藥署授「5秘訣」預防食品中毒
食品衛生相當重要,一不注意除了會影響健康外,也可能會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對此食藥署則說明,容易污染雞蛋及禽肉的沙門氏桿菌廣泛存在動物界,為了要避免沙門氏桿菌滋生且確保飲食健康,也分享了5要口訣,教大眾如何遠離食物中毒。2022/08/10 15:23 -
可不可熟成紅茶2飲品「腸桿菌超標」 複驗未過挨罰3萬
民間傳統節日中元節將至,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轄內餐飲業、賣場超市及傳統市場攤商等,抽驗96件中元應景食品;另因應夏季熱暑,針對飲冰品檢驗腸桿菌科、沙門氏桿菌等指標性病原菌,共抽驗52件產品,結果計有2件飲品不合格,皆為人氣飲料店「可不可熟成紅茶」的飲品,且因複檢仍不符規定,依法開罰新台幣3萬元罰鍰。2022/08/09 19:22 -
上吐下瀉!早餐店30名顧客送醫 老闆也住院
基隆一間早餐店,傳出集體食物中毒,22日開始,陸續有約30名顧客身體不適,連老闆、老闆娘都住院治療,衛生局初步調查,推測可能是店家自製「沙拉抹醬」出問題,疑似是裡頭的原料「蛋」汙染,產生沙門氏桿菌才釀禍,專業烘焙師傅就說,蛋容易變質,大熱天更容易壞,製作跟保存都要小心。2022/07/25 18:10 -
基隆早餐店爆食物中毒!30人送醫 凶手疑沙拉裡的「它」
早餐店沙拉醬成罪魁禍首!基隆市一家早餐店,疑自製沙拉醬過程中材料遭汙染,陸續造成30名消費者食物中毒送醫。衛生局表示,經營早餐店的老闆夫婦也住院,全案正在調查中,所幸多數顧客就醫後症狀緩解返家,但仍有8人較嚴重,住院治療中。2022/07/25 13:56 -
男「學直播吞生蝦」下秒狂吐猛拉 醫抽血嚇壞:已長滿菌
國外近年掀起「生食」的流行,甚至在社群媒體上掀起風潮,不少人都會直播大吃「生食」的食物,狂吃像是生蝦、生魚片等食物。豈料有一名20歲男子,自己跑到市場去買生蝦吃,最終卻上吐下瀉,還發高燒緊急送往急診,醫師驗血後才發現,男子的血液中已有滿滿的「沙門氏桿菌」。2022/03/08 23:52 -
雞蛋買回家勿急著洗 教你常溫蛋、洗選蛋保存撇步
雞蛋是民眾常吃的食材,但買回家後究竟該不該洗,令許多人困擾。董氏基金會建議,放冰箱前可用乾布擦去粉塵,下鍋前再用清水清洗,但千萬別洗過才放冰箱,恐增衛生風險。2021/08/09 13:21 -
2歲童摸雞蛋未洗手吃東西 染腸胃炎釀嚴重腹膜炎
苗栗一名2歲女童觸摸雞蛋未洗手就拿東西吃,感染沙門氏桿菌腸胃炎,腹瀉1週未治癒釀成嚴重腹膜炎,所幸急診後經微創手術治療,目前復原狀況良好。2021/04/20 11:08 -
小心食物中毒!雞蛋「NG吃法」 當心沙門桿菌找上身
當天氣炎熱時,食品容易變質,但在寒冷的季節裡,食品中毒的問題依舊不可輕忽!食藥署提醒民眾,吃蛋或處理蛋製品時,要徹底加熱或使用殺菌液蛋,以免發生沙門氏桿菌中毒。2021/01/14 20:28 -
高溫炎熱「食物保存」若錯誤 染上這種「細菌」食物中毒
最近高溫炎熱,吃也要特別注意了,由於台灣常見的食物中毒為諾羅病毒、細菌性金黃色葡萄球、仙人掌桿菌及沙門氏桿菌,關鍵在於台灣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合病原性生物生長繁殖,更應該注意食品衛生。2020/07/24 22:22 -
冰箱壞了母不捨丟食物 女兒吃了竟排綠尿狂腹瀉
食物若保存不當,食用恐會引起腸胃健康!一名6歲林姓小妹妹日前高燒不退,且不斷上吐下瀉,腹痛數日,媽媽趕緊帶她到醫院檢查,抽血檢查後發現女童白血球及急性發炎指數都非常高,再加上尿液呈現綠色,因此醫師診斷女童是感染沙門氏桿菌。2019/07/15 14:07 -
豆奶攤污染害死研究生 過失致死罪起訴
中正大學林姓研究生去年4月,在嘉義縣民雄的早餐店用餐,疑似吃了遭污染的法式土司引發沙門氏桿菌感染,3天後被同學發現暴斃在宿舍,嘉義檢方採集他的檢體化驗,確認是食物中毒,檢方依過失致死罪及違反食安法,將早餐店負責人夫婦等4人起訴,林爸爸得知消息後說,這是「遲來的正義」。2019/06/06 20:27 -
快訊/豆奶攤研究生之死 檢起訴負責人、店長
中正大學一名林姓研究生去年四月因為吃了學校附近知名的豆奶攤食物,3天後被同學發現暴斃在宿舍,嘉義地檢署採集檢體化驗確認是食物中毒,家屬對業者提告。嘉義地檢署今偵結全案認定豆奶攤的生蛋汁,遭汙染引發沙門氏桿菌,豆奶攤負責人夫婦、執行長和店長等4人,涉嫌過失致死罪及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檢方提起公訴。2019/06/06 11:33 -
臭豆腐老店爆食物中毒 賠償舉證難挨批
上個月南投中興新村一家知名臭豆腐老店,有多人吃了臭豆腐後、上吐下瀉,衛生局調查,確定是沙門氏桿菌的食物中毒,店家近期在臉書po出賠償聲明,指出消費者要提出購買證明,還需要臉書當日拍照、自行舉證等等,讓患者難以接受,店家強調,目前正忙著處理賠償,不多作回應也拒絕受訪。2019/05/28 19:00 -
臭豆腐名店爆食物中毒…店家推「這原因」 網砲轟:卸責
位於南投中興新村的一間知名臭豆腐老店,上個月底發生有民眾前往該店消費用餐後,出現上吐下瀉還發燒的症狀,結果引發大批網友熱烈回應,表示自己也有同樣情況,人數加起來將近200人之多。經過檢驗結果出爐,研判是食物中毒,病因物質是沙門氏桿菌,業者表示道歉外,並推測應該是低溫紅茶和冰塊出問題。不料此舉卻引發民眾一陣怒批「卸責」,甚至連附近店家也透露,這間臭豆腐店就曾和網友直接對嗆。2019/05/26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