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aespa2024年陳玉珍徐巧芯事業運 土耳其李重儀24小時營業朴智恩房時爀
  • 搜尋:

    家傳手藝 結果共9筆

  • 《一步一腳印》國寶剪黏傳承路艱辛 父女突破重圍的家族使命

    您注意過台灣廟宇屋頂上的剪黏裝飾嗎?台灣有個人努力二十多年,將家傳手藝延續下來還讓剪黏跳脫宗教框架晉升為藝術品,推向國際舞台,他是台南剪黏藝師葉明吉。這周就來看看他這條在屋頂上兢兢業業的傳承路。
    2023/03/22 17:00
  • 《一步一腳印》國寶爸木窗花征服日本 兄弟拚轉型守家傳手藝

    鹿港的陳正忠和陳建利兄弟倆守著的,是全台唯一還手工製作木花窗的老工廠,是父親的遺願。他們的父親陳煌輝是國寶級花窗師傅,今年初因胰臟癌過世前還心心念念著創作,兄弟倆保留下爸爸最後的作品並承諾一定要延續他的夢想和堅持…
    2023/01/12 17:07
  • 大邱道地特色美食 微辣燉排骨包生菜

    南韓大邱有一道獨特的燉排骨美食,客人現點現做,調味只放入辣椒粉、大蒜和砂糖,悶煮入味的排骨包入生菜一起吃,是當地男女老少都喜愛的地方料理,TVBS記者林芳穎和張立陵,來自南韓大邱的報導。
    2017/01/29 17:08
  • 【FOCUS新聞】給敘利亞孩童鞋穿 寒冬不再赤腳

    因內戰流離失所的2百萬敘利亞難民,其中有110萬是孩童,這些孩子目前大多暫居在黎巴嫩、土耳其和約旦的難民營,不僅沒學可上,就連禦寒衣物,也沒得穿,尤其最近中東遭遇,幾十年來最強寒流,有些為人父母的,看不下去,發起捐贈敘利亞孩童鞋子的活動,短短24小時,就募到好幾千雙鞋,除了伸手要援助,有一群難民媽媽,則選擇自立,在餐飲大亨的幫助下,成立外燴公司,希望用家傳手藝,在異鄉自立,也盼家鄉菜撫慰難民的思鄉心情。
    2013/12/23 20:48
  • 【一步一腳印】家傳手藝不間斷 父子相承潮州菜 

    潮州菜老師傅阿姚師姚兆旋:「以前矮仔財、大塊玲玲、戽斗他們都來這邊吃。」 阿姚師所說的幾位都是台語電影大明星,那些星光不再了,不過阿姚師到現在將近80年,功課不變。姚兆旋:「買菜都用這台,如果重一點的東西,有的會幫我載來,那青菜類的我就自己用這台。」 這台腳踏車37歲,阿姚師說之前還有一台更大。姚兆旋:「那架子寬到這邊,幸福牌的,如果老一輩的人,說幸福牌都知道。」
    2012/06/17 22:24
  • 「金字塔」扣肉 家傳手藝首重刀法

    傳統年菜梅干扣肉,現在有了不同的新樣貌。老師傅將五花肉經過油炸切片,再用細膩的刀工,將梅干扣肉變成一座小型金字塔,搭配特調的紹興酒醬汁之後,吃起來除了肉香,還有獨特酒香,這道家傳功夫菜,製作過程費時費工,老師傅的手藝,加上創意的手法,讓傳統梅干扣肉有了新賣點。
    2011/02/02 19:23
  • 馬師傅麵食40年的老麵專家,業者?

    馬師傅馬書生說,他的名字,多少反應從山東一路輾轉來台的父親,對他的期望,不過從小看著爸爸做麵食,也愛吃麵食的他,家傳手藝不肯放,從此書生鑽研的,就都是麵食的學問了,用老麵發起來的麵團,是接下來,一連串工作的基底,馬書生加乾麵粉、加水、加鹼水,動作熟練快速,而樸實卻也紮實的香氣勁道,也呈現在包子上。
    2009/09/28 14:48
  • 【發現台灣味】四十年老麵專家 馬師傅麵食總匯

    凌晨2點就和入新麵團增殖的老麵,到了早上6點鐘準備就緒,一大缸滿布大氣孔的麵糊,真的老,這樣子每天培育,每天冰存一些,時間可以追溯到40年前。 麵食師傅馬書生:「我們58年開始做生意,就用的就是,就自己培育出來的老麵,一直延續到現在。」 馬師傅馬書生說,他的名字,多少反應從山東一路輾轉來台的父親,對他的期望,不過從小看著爸爸做麵食,也愛吃麵食的他,家傳手藝不肯放,從此書生鑽研的,就都是麵食的學問了,用老麵發起來的麵團,是接下來,一連串工作的基底,馬書生加乾麵粉、加水、加鹼水,動作熟練快速。馬書生:「就是趕快把這一缸麵做完,不然這一缸麵做到後面,天氣太熱的話,後面的,可能就已經慢慢萎縮。」 所以沒時間多聊,看看差不多了,趕快把麵團壓一壓,這種老麵麵團也真是厚實,看著像是一床厚毯子,而等到表面光滑,就要速速進入下一個動作,分割、成型,要用來做饅頭的,一個麵團4兩,可不是用手捏捏就算,使勁把麵團在板子搓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五下、六下、七下、八下!最後順勢,把底收起來。 童年記憶中,山東大饅頭那種獨特的一層疊一層的質感,原來是這樣來的。馬太太宋菊年:「老麵不一樣,它很紮實,你要這樣子捏,沒有辦法,就是用揉的,一定要用揉的,而且你揉的時候,它一定會一定會越來越紮實。」 宋菊年:「它跟一般發粉的麵不一樣,發粉的它很容易成型,那老麵的饅頭,它勁道比較大,所以揉完都是一身汗。」 馬太太宋菊年的一雙手,也真是迅速確實,因為這一番壓揉,動作少了,不紮實,動作多了,坑坑疤疤也很難挽救。宋菊年:「你持續抱著它揉,它就發起來了。」 而揉好了的漂亮饅頭,卻又比一般看到的饅頭,尖,高很多,馬書生說,這叫高裝饅頭,傳統的饅頭,就是這幅模樣,而且還不能馬上蒸呢,還要進行最後一次發酵,未來成品的軟硬鬆實,體積大小、品質好壞,據了解,這個時候,是一大關鍵! 馬書生對自家老麵的發酵力,很有信心,所以饅頭麵團簡單蓋個薄布,就往旁邊一放,接著還有其他麵食要忙。 豆沙、芝麻、素包,同樣經過一番攪打,壓、切,原來還要做肉包,不同於小籠包,強調摺數多細巧,馬太太說,他們這種老麵肉包,麵皮是有些份量的,所以摺數越少越好,不然打摺的地方,會結成一大麵團,不均勻,而既要少打摺,又要讓包子端正漂亮,就要一些功力了,馬太太數十年功夫,就算要包更少摺的包子,也沒問題。 看過三角形的豆沙包嗎?這叫糖三角,傳統麵食,現在也少見了,包裹大團豆沙的,麵皮要密合,又不能讓包子扁塌,看似簡單的動作,力道拿捏,其實不簡單,徒弟還沒能掌握住,更絕非機器能夠代勞。馬書生:「餡也多啦,他們也包不起來這樣。」記者:「要這樣拉一下?」馬書生:「對,麵是有彈性的嘛我們的麵很緊、很筋道。」 而隨著一盤盤,各式包子捏製好,饅頭的二次發酵完成。馬書生:「它比剛剛大概膨脹了,有三分之一這麼大,拿起來會覺得輕輕的,這就差不多。」記者:「就是一個手感?」對,我們沒有用發酵箱,只有用這種方式,發酵箱那個等於水果不熟,你打荷爾蒙進去催熟一樣,我們這個就是,完全放在外面,自然發酵。」 馬書生說中國麵食,四大類當中,就是發麵類最難掌握,特別是像他們這樣,半點發粉不摻,純用老麵的,因為老麵有自己的生命,每天隨著天氣變化,怎麼因應調整,全得靠經驗,越來越少店家,或者不願意,或者沒能力,這般花功夫了,只是饅頭裡,有沒有用上這些心,差別是吃得出來的。顧客施小姐:「我那時候,初中、高中的時候,可以吃他們家一個大饅頭,再吃旁邊一碗麵,因為那個麵湯,沾他們家饅頭,非常地好吃。」 施小姐一早就來等包子饅頭了,一邊泡茶聊天一邊等,就是一定要等到,掀開蒸籠的這一刻。記者:「哇!大好多!」馬書生:「這個這樣就熟了,你看,我這麼用力打,還會彈起來。」 顧客施小姐:「他們家的饅頭,是非常的實在,對不對,你吃下去有咬勁,有麵香,對不對,我先生說,吃麵包幹嘛?還不如吃饅頭,馬哥的饅頭夾個蛋,比漢堡還好吃。」 這大饅頭,還真的常常放洋出國去。馬書生:「買的那個人是飛行員,別人帶泡麵,他帶饅頭,這很正常嘛,最遠到阿拉斯加嘛,絕對不誇張的。」 而樸實卻也紮實的香氣勁道,也呈現在包子上。馬書生:「這代表熟了。」顧客劉小姐:「他每一樣,我都很喜歡吃欸,可是我好像更喜歡,吃他的豆沙包和酸菜包。」 劉小姐:「他家的豆沙包,吃起來比較滑潤,好像水汁一樣,。但是不是很甜,尤其剛出爐的時候,會燙舌頭,就非常地好吃。」 大夜班剛下班的劉小姐,趕著來搶購了好幾大包,馬書生說,就是客人們的殷切期盼,讓他們夫妻倆,經歷眷村拆遷,依然堅持幾十年。馬書生:「剛剛那個也是半路碰到的,喔留電話,問搬哪去了,追我們,吃了大概20年,還有吃了40年的,還有兩個。」
    2009/09/27 22:05
  • 西螺古法醬油 傳承四代愈陳愈香

    雲林縣西螺鎮是國內製造醬油的重鎮,其中現年55歲的鍾朱洪,堅持手工古法釀製醬油已經有35年了,家傳手藝傳承到他是第三代第70個年頭了,如今他開始讓2個兒子從基層開始學起,除了傳承,也盼望引進新的行銷手法。
    2003/12/27 11:54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