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發現台灣味】四十年老麵專家 馬師傅麵食總匯

記者 吳安琪 / 攝影 劉文彬 報導
發佈時間:2009/09/27 22:05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凌晨2點就和入新麵團增殖的老麵,到了早上6點鐘準備就緒,一大缸滿布大氣孔的麵糊,真的老,這樣子每天培育,每天冰存一些,時間可以追溯到40年前。 麵食師傅馬書生:「我們58年開始做生意,就用的就是,就自己培育出來的老麵,一直延續到現在。」 馬師傅馬書生說,他的名字,多少反應從山東一路輾轉來台的父親,對他的期望,不過從小看著爸爸做麵食,也愛吃麵食的他,家傳手藝不肯放,從此書生鑽研的,就都是麵食的學問了,用老麵發起來的麵團,是接下來,一連串工作的基底,馬書生加乾麵粉、加水、加鹼水,動作熟練快速。馬書生:「就是趕快把這一缸麵做完,不然這一缸麵做到後面,天氣太熱的話,後面的,可能就已經慢慢萎縮。」 所以沒時間多聊,看看差不多了,趕快把麵團壓一壓,這種老麵麵團也真是厚實,看著像是一床厚毯子,而等到表面光滑,就要速速進入下一個動作,分割、成型,要用來做饅頭的,一個麵團4兩,可不是用手捏捏就算,使勁把麵團在板子搓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五下、六下、七下、八下!最後順勢,把底收起來。 童年記憶中,山東大饅頭那種獨特的一層疊一層的質感,原來是這樣來的。馬太太宋菊年:「老麵不一樣,它很紮實,你要這樣子捏,沒有辦法,就是用揉的,一定要用揉的,而且你揉的時候,它一定會一定會越來越紮實。」 宋菊年:「它跟一般發粉的麵不一樣,發粉的它很容易成型,那老麵的饅頭,它勁道比較大,所以揉完都是一身汗。」 馬太太宋菊年的一雙手,也真是迅速確實,因為這一番壓揉,動作少了,不紮實,動作多了,坑坑疤疤也很難挽救。宋菊年:「你持續抱著它揉,它就發起來了。」 而揉好了的漂亮饅頭,卻又比一般看到的饅頭,尖,高很多,馬書生說,這叫高裝饅頭,傳統的饅頭,就是這幅模樣,而且還不能馬上蒸呢,還要進行最後一次發酵,未來成品的軟硬鬆實,體積大小、品質好壞,據了解,這個時候,是一大關鍵! 馬書生對自家老麵的發酵力,很有信心,所以饅頭麵團簡單蓋個薄布,就往旁邊一放,接著還有其他麵食要忙。 豆沙、芝麻、素包,同樣經過一番攪打,壓、切,原來還要做肉包,不同於小籠包,強調摺數多細巧,馬太太說,他們這種老麵肉包,麵皮是有些份量的,所以摺數越少越好,不然打摺的地方,會結成一大麵團,不均勻,而既要少打摺,又要讓包子端正漂亮,就要一些功力了,馬太太數十年功夫,就算要包更少摺的包子,也沒問題。 看過三角形的豆沙包嗎?這叫糖三角,傳統麵食,現在也少見了,包裹大團豆沙的,麵皮要密合,又不能讓包子扁塌,看似簡單的動作,力道拿捏,其實不簡單,徒弟還沒能掌握住,更絕非機器能夠代勞。馬書生:「餡也多啦,他們也包不起來這樣。」記者:「要這樣拉一下?」馬書生:「對,麵是有彈性的嘛我們的麵很緊、很筋道。」 而隨著一盤盤,各式包子捏製好,饅頭的二次發酵完成。馬書生:「它比剛剛大概膨脹了,有三分之一這麼大,拿起來會覺得輕輕的,這就差不多。」記者:「就是一個手感?」對,我們沒有用發酵箱,只有用這種方式,發酵箱那個等於水果不熟,你打荷爾蒙進去催熟一樣,我們這個就是,完全放在外面,自然發酵。」 馬書生說中國麵食,四大類當中,就是發麵類最難掌握,特別是像他們這樣,半點發粉不摻,純用老麵的,因為老麵有自己的生命,每天隨著天氣變化,怎麼因應調整,全得靠經驗,越來越少店家,或者不願意,或者沒能力,這般花功夫了,只是饅頭裡,有沒有用上這些心,差別是吃得出來的。顧客施小姐:「我那時候,初中、高中的時候,可以吃他們家一個大饅頭,再吃旁邊一碗麵,因為那個麵湯,沾他們家饅頭,非常地好吃。」 施小姐一早就來等包子饅頭了,一邊泡茶聊天一邊等,就是一定要等到,掀開蒸籠的這一刻。記者:「哇!大好多!」馬書生:「這個這樣就熟了,你看,我這麼用力打,還會彈起來。」 顧客施小姐:「他們家的饅頭,是非常的實在,對不對,你吃下去有咬勁,有麵香,對不對,我先生說,吃麵包幹嘛?還不如吃饅頭,馬哥的饅頭夾個蛋,比漢堡還好吃。」 這大饅頭,還真的常常放洋出國去。馬書生:「買的那個人是飛行員,別人帶泡麵,他帶饅頭,這很正常嘛,最遠到阿拉斯加嘛,絕對不誇張的。」 而樸實卻也紮實的香氣勁道,也呈現在包子上。馬書生:「這代表熟了。」顧客劉小姐:「他每一樣,我都很喜歡吃欸,可是我好像更喜歡,吃他的豆沙包和酸菜包。」 劉小姐:「他家的豆沙包,吃起來比較滑潤,好像水汁一樣,。但是不是很甜,尤其剛出爐的時候,會燙舌頭,就非常地好吃。」 大夜班剛下班的劉小姐,趕著來搶購了好幾大包,馬書生說,就是客人們的殷切期盼,讓他們夫妻倆,經歷眷村拆遷,依然堅持幾十年。馬書生:「剛剛那個也是半路碰到的,喔留電話,問搬哪去了,追我們,吃了大概20年,還有吃了40年的,還有兩個。」

馬書生這會兒邊聊,邊忙著的是山東大餅,製作程序是這樣,一大塊被子般的老麵麵團,先不分切,核桃、南瓜子、葡萄乾豪邁灑上,這些都是近年來,流行的健康食材,馬師傅在堅持傳統中,還是有些調整變化,不過捲麵團壓平、壓紋路,捧進鐵鍋,一連串,還是老功夫。

特別是大餅入鐵鍋後,要用極小火慢慢烤,一邊就要花上40多分鐘,然後才能翻面。馬書生:「6公斤,10台斤。」記者:「所以就這樣子?」馬書生:「10台斤,這個烤要90分鐘。」記者:「您那翻的時候,也要有個勁道?」馬書生:「一個巧勁,用力沒有用,要巧勁。」

而用經驗耐心換來的,是這樣的澄黃香脆。顧客:「不過厲害的是,別以為這餅,是整塊脆脆硬硬的餅,它的內裡依然有彈性,脆皮也不至於硬到磕牙,而且放涼一點,皮還更脆更香。」施小姐:「有一次買2斤,結果我就這樣,隨便吃隨便吃,就把它快吃光了。」

還有一位,不只是一口氣能吃下很多大餅、包子、饅頭,他還因此辭了工作,從客人變成徒弟。馬師傅徒弟林瀛福:「我買了東西之後,他就請我吃1、2張餅嚐嚐,因為他知道我喜歡吃麵食,那我就嚐了以後,讓我非常驚訝,因為他餅沒有任何的餡料,就是很平白無奇的一張餅,就是麵粉而已,我吃下去以後,突然讓我感覺到,它有非常豐富的味道。」

林瀛福已經學了冷水麵、熱水麵,不過發麵類要學會,還要一段長時間。馬書生:「就是說那個酸鹼中和,而且它那個老麵發酵,那個有個時間,有個時效性,它發酵到最好的時候,它跟人的年齡一樣,人到24、25歲,最壯年的時候,你讓他生小孩,優生學,饅頭也一樣啊,菌種發酵到最旺盛的時候,我們下去操作它,神髓就在這個地方。」

就因為不是簡單的事情,馬書生這一手包子饅頭,還有槓子頭細細雕的功夫,他雖然希望兒子能傳承,不過也要求下一代,一定要立定態度、決心,還好馬師傅還有位徒弟,學得頗有些成績了,他是位茶博士,嗅覺、味覺更加敏銳。林瀛福:「這老麵有老麵的味道,老麵有老麵味道,鹼有鹼香,兩個中和在一起的香味,聞起來又不一樣。」

看看一早忙到現在,做出的一籠籠饅頭包子,還有幾鍋山東大餅,槓子頭,陸陸續續被買的,只剩下這幾袋了,又有人匆匆趕來。記者:「從台北過來?」顧客周小姐:「對。」記者:「怎麼會跑這麼遠來?」周小姐:「慕名而來的。」

客人們可都真會找,其實這裡單純是,馬書生做麵食的地方,不是店面,沒任何招牌,他也沒打算正式開個店。馬書生:「體力問題,你開了店面,生意好,你也受不了,生意不好,我們自己覺得沒有面子。」

跟擺在眼前的實際狀況比較,剛剛那番話的後半段,太謙虛了,前半段倒是事實,要吃好味道的客人們,請趁早哪。

◤人氣精選文◢

👉『薔薔』撩男祕訣 分享如何遠離渣男

👉 小資守財不易!5大易破財行徑大公開

👉8大招財錢包色彩推薦!換上財運滾滾


#麵食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43

0.0365

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