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狂抖旅遊警示孫安佐SWAG寵物店老闆輕生領域展開韓國瑜莊瑞雄張元植吳孟庭余天囊腫婚變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96筆

  • 有片/壓力大、吃太多引起這疾病 自行服藥醫:恐延誤就診!

    上班族壓力大、工作忙碌導致胃腸不舒服情況越來越高,根據最新資料統計,每次到了連假,許多民眾就會熬夜,甚至三餐不正常,攝取太多高油脂食物,有高達8成左右上班族,出現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等症狀,要特別注意了!
    2022/02/14 23:08
  • 有片/出現這「症狀」恐「肌萎縮症」找上門 醫:合併心肌病變!

    肌肉疾病是一群很大疾病的統稱,其實跟所有其它器官的疾病一樣,我們可以粗略把它分成是後天型或者是先天型。目前在臨床上比較棘手的是先天性肌肉病變,對臨床醫師或者對病人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一個疾病,不過隨著最近臨床醫學的進展,在基因治療上的突破,很多過去覺得沒有辦法治癒的肌肉疾病,目前都可以藉由比較先進的治療方式,像是藉由酵素補充的治療,甚至是基因調控等治療。
    2022/02/12 23:06
  • 有片/經常出現「這症狀」致「免疫力」低下 病毒找上門!

    免疫力是可以抵抗病毒和病原的防疫大軍,其實只要身體免疫力夠,就能對抗可怕的病菌感染。傷口的修復能力其實也代表免疫力的能力,專家指出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分,我們的免疫系統當然也需要它才能正常運作,蛋白質建議平均由動物性及植物性兩種來源攝取,如何提升免疫力,帶您深入了解!
    2022/02/11 23:03
  • 確診新冠病毒後遺症超乎想像 即使痊癒後仍出現這症狀!

    新冠病毒蔓延全球,至今已邁入第三年,雖然疫苗研發出來但仍有不少突破性感染案例,世界衛生組織對新冠後遺症,明確定義是確診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症狀在發病後三個月內發生,影響至少持續2個月以上,在此同時排除其它,可能造成的問題才稱之新冠後遺症,這些症狀可能在最初患病時就會出現並持續存在,甚至可以在急性症狀痊癒後才出現。
    2022/02/10 23:09
  • 有片/腦瘤、頭頸癌病友最後希望是「它」! 醫:擊敗惡性腫瘤

    您聽過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嗎?臺北榮總與國立清華大學的硼中子捕獲治療合作團隊,執行特殊的緊急醫療,臨床上協助復發頭頸癌以及腦瘤的病友,目前的治療成效效果極佳,包括有一些已經傳統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化學治療無法再進行的病人,經過我們硼中子捕獲治療之後,已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腫瘤改善效果佳,能延長癌友壽命。
    2022/02/09 23:07
  • 新冠病毒改變人類生活模式 這個時間點可望獲得控制?

    新冠肺炎疫情到底何時可以控制住,讓全世界的人恢復正常生活型態,事實上因為疫情,首當其衝就是各國經濟和觀光旅遊業,甚至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不諱言從新冠病毒爆後,都指向COVID-19流感化,會是這波新冠大流行消退的里程碑。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文章指出,新冠病毒很有可能不會消失,但是它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應該會降到可接受範圍內。
    2022/02/07 22:56
  • 有片/日常生活有這些習慣的人 小心「膽固醇」引發心血管疾病!

    可別輕忽膽固醇,其實在沒有其它心血管危險因子的民眾裡,如果要做心血管疾病的初級預防,壞的膽固醇要在115mg/dL以下。如果已經有心血管疾病,則壞的膽固醇是越低越好,至少要小於100mg/dL,醫師提醒高密度膽固醇則是身體裡好的膽固醇,可以幫助代謝血液裡面的壞膽固醇,達到保護血管的功用,因此民眾健康檢查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膽固醇,了解身體狀況!
    2022/02/03 23:03
  • 升溫!接種第三劑疫苗是極限?無限追打可行嗎? 專家這樣說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台灣本土確診案例農曆年前仍持續篩出確診者,儘管現在已經開放第三劑疫苗,但追打疫苗將成為未來的常態嗎?各國專家建議,沒有證據支持施打第四劑疫苗。Omicron再起,突破兩劑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推估,按照目前的確診新增速度,歐洲將近一半的人都會感染Omicron。
    2022/01/27 22:54
  • 濫用這種藥物 研究顯示:上百萬人死因與它有關係

    抗生素抗藥性已成為全球死因之一,其實每天大約造成3500人喪生,不少死亡病例也與細菌抗藥性有關聯,臨床醫師指出,目前已經明確的了解,在細菌感染的時候,如果不能即時使用到正確有效的抗生素,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後包括死亡率的上升。
    2022/01/26 22:53
  • 注意!這幾類族群 未打第三劑或一劑疫苗都沒打重症與死亡風險高

    全球現在因為Omicron疫情肆虐,台灣本土病例人數增多,社區流行一觸即發,但高風險群第三劑接種情況不如預期,現在高風險族群包括孕婦、長照住民、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接種率不到兩成,甚至還有人一劑都沒打,令人擔憂。關鍵在於醫師指出突破性感染案例層出不窮,接受完整疫苗也不能絕對避免感染新冠病毒。
    2022/01/25 23:15
  • 憂鬱症鎖定這類型的人 醫師:不積極治療下場竟是

    憂鬱情況不只是年輕人,其實年長者也會有這樣困擾,臨床診斷發現,老年人容易把自己心情問題與身體不舒服做連結,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情上的狀態,造成家人與照顧者常常會以為長輩的身體機能出問題,而到處去檢查,而未能於第一時間內發現老年人有憂鬱的問題,而影響及早治療的機會。醫師指出對於輕度憂鬱的長者,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療法等,都有一定的成效。
    2022/01/24 23:04
  • 持續性聽到咻、咻、咻聲音 導致失眠注意!這疾病找上您

    有一類的耳鳴,讓人比較擔心,也就是所謂的搏動性耳鳴,搏動性耳鳴就是會聽到像風聲或像水流一樣的聲音,是一種律動性的聲音,就像是心臟搏動一樣的規律,需要注意的是引起疾病,像是腦部的血管性構造異常,而搏動性耳鳴通常是連續的,臨床醫師指出觀察即可,如果是持續,就要特別提高警覺。
    2022/01/22 23:03
  • 提高警覺!「瓣膜性心臟病」輕忽這些症狀 死亡風險高

    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臟衰竭與心臟病盛行率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瓣膜性心臟病」需要接受介入性治療的情況越來越多。而這近年來微創與經導管的瓣膜治療方式都有突破性表現,多元化的治療技術整合已成為未來的趨勢。臺大醫院在先進的瓣膜治療技術。有鑑於此,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積極整合心臟內外科團隊,進一步發展特殊的整合治療門診,提供精確的瓣膜疾病診斷。
    2022/01/22 00:07
  • 有片/打完兩劑! 「這廠牌」疫苗20周後預防感染效果變這樣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儘管現在疫苗已經製作完成,各國政府積極希望民眾能主動接種疫苗,但問題是許多人打了疫苗仍會有突破性感染,也有人選擇不打疫苗,英國研究,如果一開始打了兩劑莫德納,保護力從65到70%開始,在20週會掉到20%以下,之後再打加強針的數據還是有限。因此不論是AZ疫苗或BNT疫苗或Moderna疫苗,施打20週後,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的效果都不好。
    2022/01/20 22:54
  • 疫情升溫!少數民眾拒絕接種「新冠疫苗」 專家警告這件事

    桃機群聚染疫案例不斷增加,Omicron病毒也悄悄從國門蔓延到社區,現在傳出許多不少本土案例,另外境外移入也不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謹慎思量後,決定因此將第3劑新冠疫苗間隔由原本五個月施打時間縮短至三個月,現在符合資格的民眾為了打疫苗塞爆線上預約平台,值得關注的是,至今仍有民眾連第一劑疫苗都沒接種,令人堪憂!
    2022/01/19 22:49
  • 有片/注意!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 醫師:國人頭號殺手就是「這個癌」

    說到了癌症許多人聞癌色變,其實癌症已經連續40年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國健署最近公布癌症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癌症時鐘又再度加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比起前一年快轉11秒。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2022/01/17 23:11
  • 有片/小心!長時間久坐沒做「這件事」會傷身 醫警告恐致命!

    您會長時間久坐嗎?如果會的話可要提高警覺,臨床研究發現,久坐其實會傷害身體,甚至造成致死疾病發生率的上升,像是癌症、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腎臟病糖尿病等,其實久坐反應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過度靜態而且缺少活動,會造成骨骼肌肉疼痛。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約有60到85%缺乏運動或活動量不足,建議成年人應規律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降低久坐導致罹患疾病風險!
    2022/01/12 22:59
  • 有片/不注意這幾件事導致「腦溢血」 醫師:致死風險高!

    腦溢血又稱腦中風,也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關鍵因素。衛福部最新國人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成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大約每過50分鐘,就有1人發生腦血管疾病,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士弘表示,慢性病的病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三高的病人要特別注意,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這個腦中風好發族群,因此腦中風包括腦梗塞還有腦溢血,這些病人需要特別加強防護。
    2022/01/11 23:00
  • 第三劑新冠疫苗開打700多萬人符合資格 疫苗供給足夠?他說了實話

    桃機群聚案風暴持續擴大,其實大多數確診者都有施打兩劑疫苗卻被「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宣布,18歲以上民眾都應接種第三劑疫苗,考量近日疫情升溫,將原本間隔縮短到12週,初步估計,到1月底全台將有768萬人符合施打資格,有專家指出接下來疫苗的供給,能否符合未來的需求,將會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2022/01/10 22:52
  • 有片/視力變模糊、看景物有黑點 「這疾病」找上門恐失明!

    民眾每天盯著電腦、滑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導致白內障,不再是老年人專利,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實高度近視也是危險因子,而國人白內障平均年齡大約在65 歲,但隨著高度近視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早發型白內障發生率,35至55歲的病友增加三成左右,市立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白內障是老年人常有的疾病,開刀主要條件是要能夠改善生活品質,重要的是開完刀之後,有沒有辦法好好的保健照顧傷口。
    2022/01/07 23:17
  • 輕忽「小中風」這幾個症狀 醫師警告:易引發中風..勿輕忽!

    小中風來得急去得快,病人往往不以為意,以為很快恢復,其實這是腦中風的警訊,也有可能惡化,必需立即接受檢查和治療,臨床醫師指出男性小中風的機率約是女性的1.3到1.5倍,年齡愈大,小中風機率愈高。
    2022/01/06 23:03
  • 有片/注意!出現這幾種症狀紅斑性狼瘡找上門 醫:病重腎臟受影響!

    全身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年輕的女性,根據研究,東方人與美國有色人種是較為好發的民族,推測大約每十萬人口有二十五人左右。此病有很強的家族傾向,若一等親如父母、兄弟姊妹有此病,就要提高警覺。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指出紅斑性狼瘡病人身上除了紅斑,口破,掉髮,關節腫痛,手腳指冰冷變紫之外,也可能會有血管炎,腎臟發炎,神經系統侵犯等嚴重表現。唯有積極與醫生配合,規則追蹤與治療,才能穩定病情,避免疾病失控。
    2022/01/05 23:07
  • 有片/奪命殺手PM2.5粒徑小吸進人體 不做這事肺癌找上門!

    台灣隨著工業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事實上空氣汙染一直是一個議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焦點,放在PM2.5的濃度上面。事實上PM2.5的濃度增加、或者是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跟肺癌的發生率都是有關係。英國研究,如果可以改善空氣污染的話,那他們一年可以減少三千六百多個肺癌病患。因此空氣汙染PM2.5和肺癌有絕對關係。
    2022/01/04 23:24
  • 注意! 甲狀腺乳突癌好發「這族群」 醫師:確診後「終身追蹤」

    衛福部最新統計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七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個案數有上升趨勢,醫師指出甲狀腺乳突癌是甲狀腺裡面最常見的一種分型,它也是預後最好的一種甲狀腺癌,它發現的話原則上是以頸部腫瘤為主,目檢驗方式的進步,許多病友在健檢的時候發現異常的結節。
    2022/01/03 23:05
  •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苗開打第三劑 專家:若沒接種 後果恐變這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從疫情爆發至今各國積極研發疫苗,到最後量產開始接種,隨著病毒不斷變異,又影響疫苗保護力,現在開始施打第三劑,目前臺灣追加第3劑新冠疫苗,限定已接種2劑疫苗,必須滿5個月民眾,根據統計在2022年1月底前符合資格者,大約有40多萬人!
    2021/12/30 22:25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