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Toyz身穿紅衣toyz 入獄黃子佼立法院郭國文黃國昌特赦Toyz監獄木柵動物園拾汣茶屋
  • 搜尋:

    徐沛緹 結果共464筆

  • 【一步一腳印】活得心安不賴帳! 不逃避的卡債族

    黃明榮的路,或許不是一條平坦的開始,不到1歲,發高燒造成小兒麻痺,已經讓他走得比別人還吃力。黃明榮:「很年輕就這樣子了。」記者:「都是自己來買菜,挑菜?」黃明榮:「大概20幾年有了。」
    2009/10/18 22:42
  • 【一步一腳印】大廚小館新滋味 創意料理賣純粹

    陳昭彰曾經是五星級大飯店的主廚,但如果他還留在那個豪華的廚房裡指揮坐鎮,這個時候大概也不可能在下廚前先下田,還有媽媽陪著,在家門口的小菜圃,共享田園之樂。
    2009/10/18 22:11
  • 【一步一腳印】共膳同樂 蔡家村作伙午餐

    蔡瀛:「蔣媽媽,來喔,來喔,早,早,早,早啊,等你們,等你們來幫忙囉,有時間就來啊,很樂意啊。」 每天中午以前,住在淡水鎮上的蔣媽媽,和這群已經升格當阿嬤的老鄰居們,就會來到位在山區裡的蔡家村活動中心,每個星期一到五中午,在這裡都有一場爺爺、奶奶們的午餐約會。 蔣媽媽和她的老鄰居們,也是午餐約會的成員之一,不過開飯前,他們就已經先圍著食堂門口的大樹,一邊聊天,一邊摘起等會要下鍋的菜。蔡瀛:「今天摘比較快喔,對啊,人比較多,人多摘比較快。」 這時候,廚房裡也正忙著,具有廚師執照的陳媽媽,白天孫子去上學,她熱心地天天來這裡當志工,爺爺、奶奶們吃的午餐,都由她一手包辦。蔡瀛:「他們竹筍都她先生跟里長種的,然後他們要自己去挖,挖一挖以後就回來大家分享,這都大家都會拿過來,我們就有什麼吃什麼,不過絕對營養、要少油、少鹽,你看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少油、少鹽,有時候慢慢改變口味,因為老人家慢慢,我本來煮他們半個月不吃,每次都倒掉耶,他們都半個月都在嫌,那個我都每天煮,吃到現在習慣了。」 陳媽媽掌廚,堅持每天大家的菜色裡,一定要有菜、有蛋,營養均衡,爺爺、奶奶進食堂前,陳媽媽早把狠話說在前頭,就算有人挑嘴,不顧健康,她也會變著法子,讓大家接受。陳媽媽:「我去買就是比如肉、蛋、海帶,我們這個,我們一餐就是,你看就是有一個蛋類,不管我昨天是洋蔥炒蛋,今天就菜埔蛋有一個蛋、有一個葉菜類、有一個肉類。」 陳媽媽在幫大家準備午餐前,還得先做好二十幾個便當,因為有些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沒辦法一起來吃午餐,山路又遙遠,所以就幫每個人準備好寫上自己名字的飯盒,中午前,為另一群獨居的爺爺、奶奶們,把便當外送到家,食堂中午很忙碌,還好裡裡外外都有蔡瀛幫忙。蔡瀛:「這個要幾元,這3、4元,加肉和加這塊紅蘿蔔加一些。」 蔡瀛:「11點20之前要送出去,因為至少要40分鐘,所以12點鐘之前,一定要送到,要不然那個老先生會在門口,一直等你慢個5分鐘,他們就很急了。」 之所以那麼了解老人家,望穿秋水的心情,其實是60歲的蔡瀛,5年前,剛剛從南部報社退休,回到故鄉蔡家村,準備投入蔡家村信仰中心,保生宮的總幹事選舉,在挨家挨戶拜票的過程中,才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家鄉,已經大量人口外移,年輕一輩的出外謀生,在山區裡的蔡家村,就只剩20多戶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蔡瀛:「那老人家,他們有幾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吃飯的問題,是他們最困擾的,尤其你如果到中午時間去拜訪的時候,他們都會很不好意思,有的人甚至躲起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吃的問題都不是很好,有些是早上吃剩下的,那留到晚上,留到中午,那中午吃剩下的就留到晚上,所以這個吃呢,變成鄉下裡面的一個農戶的困擾。」 身為蔡家村,第一個念完大學和研究所的人,想為家鄉做點事,受過報社工作訓練的新聞鼻,讓蔡瀛覺得應該就從改善老人家吃的問題著手。蔡瀛:「當初呢,有幾個我的前輩,我的長者、我的叔叔、伯伯,他們有6個人,6個人,一個人捐了10萬元,總共60萬元當基金。」
    2009/09/27 22:27
  • 【發現台灣味】老奶奶月餅 鄉愁化為家鄉味

    糕餅店開了60年,收銀檯也交給了女兒管,90歲的老奶奶高李森娣,還是習慣性的出現在廚房裡督軍。 糕餅店創始人高李森娣:「我有大的訂單,有特別的(節日),我一定上來(廚房),我一定要上來看連牆壁都洗。」記者:「所以他們整理啊、洗啊妳都要上來檢查?」高李森娣:「我要上來,上來一下(要檢查的)看他們一下,大致看一下。」 高奶奶用鄉音說著,從製作過程到環境打掃,她都得盯著,即使站在旁邊的阿標師傅,已經在這裡工作40年,高奶奶的提醒,還是時時刻刻縈繞在廚房裡。 高李森娣:「要漂亮擦蛋,再看火候,最重要火候很重要,每天都在講烤焦了,我就罵他們,昨天上來(廚房)了,昨天有月餅烤得不好,我就上來了。」 正是中秋前趕工出月餅的時候,前一天月餅皮上的蛋汁,老奶奶覺得還刷得不合格,廚房裡的師傅又惹來老人家一頓念。 畢竟這棗泥雙黃月餅,可是高奶奶開店60年來的鎮店之寶,自家師父炒的棗泥餡,再捏進兩輪像明月般又圓又亮的蛋黃,招牌可不能砸。 前些年在廚房裡,幾位師傅可就親眼目睹,當時已經八十好幾的高奶奶動了氣,當面罵蛋商拿了品質不好的蛋黃來,壞了棗泥雙黃月餅的口感,要蛋商把做好的月餅連同蛋黃一起買回去,老太太的威嚴,嚇得蛋商也只能乖乖照辦。 看高奶奶這樣嚴格,不過她也從不隱滿,她向來是動口不動手。高李森娣:「我都不會,都不會,我連炒飯都不會。」記者:「那為什麼會想到要開麵包店?不會擔心?」高李森娣:「心裡想好像這附近沒有什麼麵包店,因為我的父親母親都從大陸來的,負擔很重,就以此生活,就想做這個麵包店。」 開店之初,高奶奶就請到從上海來台的老糕點師傅,為的就是要做出外省家鄉味。 老師傅在這裡收的第一個學徒,就是從13歲做到53歲的阿標師傅,40年都在為高奶奶做月餅,阿標師傅謹記一句話,不管時空怎麼變月餅的味道不能變。 不過當專業的糕餅師傅,遇上強勢又嚴格的老闆娘,在變與不變之間,還是很難不起摩擦,為的還是招牌棗泥雙黃月餅。 糕餅師傅陳清標:「她是要求口味一定要夠重,棗子香味還要夠多,可是棗子越多的話,愈沒有辦法,形狀越不好看,棗子它如果愈濃的話,因為它會變形,容易變形,而且餡子不好炒。」 阿標師傅擔心的是棗泥過多,害月餅變形,高奶奶想要的是棗泥越多,餡料越濃越夠味。
    2009/09/27 22:16
  • 【一步一腳印】礦工清肺烏梅汁 古法老街重生

    鍋裡熬煮的烏梅汁顏色再深,也不及潛入漆黑幽暗的兩千呎地底,那麼叫人深不可測地懸著一顆心。曾秀麗回憶起半世紀前新竹縣內灣鄉的採礦興盛時,婆婆就是提著裝滿烏梅汁的大茶壺,延著運煤軌道,走到礦坑去給公公送烏梅汁。
    2009/09/13 22:17
  • 【一步一腳印】鄉村小農世界接軌 紅棗發哥學網拍

    雖然正是苗栗公館鄉的紅棗成熟時,全台灣唯一的紅棗產地,家家戶戶忙著採收,這個上午,在社區活動中心,還是集結了一班正在和電腦培養感情的「精銳部隊」。 老師:「好了沒?有登入自己奇摩?有到奇摩了沒?」學生:「沒有,我奇摩都不會出來。」老師:「點我的最愛,找雅虎奇摩啊。」學生:「對啊,我的最愛,也沒有出來啊。」
    2009/09/13 22:15
  • 【一步一腳印】絲瓜入餡水煎包 創意成就創業路

    水煎包裡不包肉,而是改成絲瓜,這個創新的嘗試,讓潘依辰摸索了很久。水煎包老闆娘潘依辰:「阿姨喜歡什麼口味?」 一開始她的小攤子前,客人帶著遲疑的反應也很直接。潘依辰:「(客人)他就是經過然後這樣看到,看到我的招牌這樣子。」 壞就壞在絲瓜營養價值雖高,但如果熟悉它下鍋之後的變化,有些人大概也就不敢輕易嘗試。 潘依辰:「比較老一輩的會比較不接受因為它,覺得說他炒菜的時候,絲瓜就會這樣整個縮起來,這樣就會覺得說會比較沒有什麼料,就比就沒有那個興趣,因為他覺得絲瓜會這樣有點爛爛的,應該是沒有那個口感,所以就不會想要去買。」 雖然一開始,做絲瓜水煎包這個主意,潘依辰也是禁不住菜販的一再遊說。潘依辰:「有一次去成功市場去擺攤子賣水煎包,想說去看看敦化南路那邊的市場,我去了之後,我剛好我的對面在賣菜的菜攤,然後他就跟我講說,他很喜歡吃絲瓜跟胡瓜,他說妳也可以放在包子,裡面啊,然後我來想說這個滿困難的。」 後來事實證明,絲瓜蒸熟後的口感,果真會成為水煎包裡的致命傷,潘依辰不想就此放棄,決定就從研究絲瓜著手。 潘依辰:「像我有把它刨成絲啊,或者是一樣是切丁的,可是還是都不行,煮下去之後整個都軟掉了,軟掉了口感也不見了這樣子,要不然就是說它軟了之後,湯湯水水太多也破掉了。 潘依辰:「等會我要切的那一刀的話,就不適合拍。」 潘依辰突然一個很神祕的預告,要鏡頭先暫停別拍,原來改變絲瓜水煎包的命運,在於刀法。 記者:「那個是你們家傳刀法是不是?」潘依辰:「不是,那是一個就是它不會說出水,出了在包子裡面可以包得住的。」 記者:「切不好就會出水嗎?」潘依辰:「就會,沒有辦法包起來,因為它會出水出得很厲害,絲瓜本身它一遇到熱的話,就會有軟化,它就出了很多的水。」記者:「那你後來是怎麼研發出這一刀?」潘依辰:「我已經弄了好幾條絲瓜,一直在切,一直在切、一直弄,看要用什麼辦法,讓它可以包起來,然後不會出水出得太厲害,然後又能保持它的原味這樣子。」 絲瓜切好,還有一味絕妙搭檔在熱鍋上等著。潘依辰:「之前有放一些素肉下去跟香菇下去,可是味道沒有沒有這個豆皮本身這樣子炒過味道來得更鮮甜,可以提出絲瓜的鮮味。」
    2009/09/06 22:44
  • 【一步一腳印】跨海災區勞動記 兩岸師生一起清淤泥

    有一群本來是要參加環保營夏令的兩岸大學生,他們臨時決定要改成到災區去勞動,反而學習得更多!九天八夜的兩岸大學生環保夏令營,已經是倒數第二天了,30多位兩岸師生這天一早,從南台灣高雄發車。 大陸大學生:「我們都吃不了,起得太早了,一共兩個麵包,我們都起得太早,吃不了了。」記者:「今天比起前幾天早起,比較累嗎?」大陸大學生:「還行還行。」 雖然嘴上說著還行,一邊開始啃起了麵包,剛上車的大夥,其實都還帶著點剛起床的鼻音。文化大學兩岸中心主任黃琬倫:「來,各位同學,那非常感謝大家今天早上的早起集合,我們要先給第四組的同學掌聲鼓勵一下,他們很有默契喔,他們6點20分全組都到齊了。」 夏令營前幾天的行程都在北部參訪和上課,現在上了遊覽車,導遊拿起麥克風,不是介紹南台灣的山光水色,而是傳來這樣的叮嚀。兩岸師生夏令營導遊:「我們今天做的是社區服務,我們慈濟有一句話啦,有捨才有得,什麼叫捨得,所以各位今天去做,就是捨,回來,你們收穫就是得。」 看來今天又要以另類方式遊台灣,還好,這群第一次來台灣的對岸師生,都有志一同,決定在這趟台灣行投入志工團體,為風災後的台灣,盡一點心力。 慈濟師姊:「我們這四位老師,本來今年8月份的時候也要到大陸去,就是我們要到四川去做文化交流,我們也都準備好了,但是要出團的前幾天,台灣就發生了這一次的水患,所以我們就把大陸行也取消,全心投入救災的工作。」 也許這也是慈濟師姊口中另一種相遇的緣分,只是早起似乎讓學生們的眼皮愈來愈沉重,顧不得窗外的風景,開往未知災區的路上,還是先培養體力,小歇片刻吧。 遊覽車停在屏東佳冬鄉塭豐村時,下車的師生們早就穿戴好手套、雨鞋和口罩準備,走在進村子的河堤上,幾周前的八八水災還在這裡留下肆虐的痕跡,悶熱的天氣,和即使戴著口罩都聞得到的氣味,讓隊伍裡的大男孩猛搖頭。記者:「已經累了?」台灣大學生:「不是,是看了很慘烈。」 這還只是塭豐村的村子口,越往村子裡走,師生們沿路看到的景象,是泥濘淹過還沒乾的道路,村子裡的人更是所剩不多。記者:「這邊還有住人嗎?還是大部分的人都搬走了?」塭豐村住戶:「全村都搬走了。」記者:「你怎麼會在這裡?」住戶:「進來整理東西。」記者:「你們那時候這邊,最嚴重淹到哪裡?」住戶:「淹到二樓上面啦。」記者:「淹到二樓上面,那你一個人回來清理嗎?」住戶:「對啊。」記者:「你一個人清喔?」住戶:「不然怎麼辦。」記者:「沒有人來幫你喔?」住戶:「有啦,阿兵哥啦,阿兵哥清的啦。」 2、3千位剛從中部調來支援的部隊,成了村子裡的生力軍,努力趕工,挖走讓溫豐村差點被淹沒的爛泥,但酷暑令人難受,工作中戴著手套的 阿兵哥,想擦擦額頭上的大汗珠,這個小動作,被剛剛投入打掃的大學生看到,大男生很體貼的幫阿兵哥擦起汗來。記者:「這位同學從哪裡來?」大陸大學生:「從合肥來的,合肥,安徽合肥。」記者:「來這邊幫忙還好嗎?很辛苦。」大陸大學生:「沒有啦,也不是很辛苦,就剷剷泥而已啊。」記者:「你對我們的國軍很好,好體貼喔。」大陸大學生:「沒有啦,這是舉手之勞而已。」 來自對岸的大男生有點害羞的說完話,就躲了起來,繼續工作,大家被分配到清掃的這一戶,也是被水淹到了二樓高,即使曬了兩個禮拜的大太陽,一樓還是堆滿淤泥,師生們只好用最傳統的人力接駁,從屋裡到屋外,排成一條短人龍,舀出一桶一桶的爛泥巴,往屋外倒。 站在門口,把每一桶爛泥巴幫屋主奮力向外潑出去的,是從廣州中山大學帶學生來台的老師湯葉濤,據說這趟的災區打掃活動,就是他主動向台灣學校提議的。黃琬倫:「當時是我們大家,還在有點感傷的時候,湯老師就發了一封郵件過來,就是說我們既然是環保教育的活動,那是不是應該帶學生來這邊做這樣子的活動,讓他們能體認。」
    2009/09/06 22:12
  • 【一步一腳印】物資搶進阿里山 人力接駁送災區

    要上阿里山的車,依然得排在公路的37公里處,等候單邊放行,趕著上山搶收農作,重建家園,或是探親訪友的駕駛,都得先在管制哨,耐心等待。
    2009/08/22 19:18
  • 【一步一腳印】阿里山路搶修中 分秒必爭送物資

    天黑後的阿里山公路上,只剩下跟著怪手迴轉的車燈,劃出一道光亮,重型機具發出的聲響,蓋過山裡的蛙鳴。
    2009/08/22 17:25
  • 【TVBS前線報告】同舟一命! 南部災難北部急救災

    水淹南台灣,北台灣的民眾愛心不落人後,一位北投里長,發起送物資到災區活動,水災後短短一天時間,已經募到滿載15噸卡車的物資,這位里長跟著卡車到了屏東災區,看到當地災民的遭遇,實在不忍,再加上里民們,不管是阿公、阿嬤,或是溫泉飯店都慷慨解囊,自發性的送錢、送物資,這位里長一回到台北,立刻又發起了第二趟送物資南下,南部災情慘重,北部民眾同樣熱烈捐輸,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台灣。
    2009/08/17 16:27
  • 【一步一腳印】10年感恩長青村 像家人緊密不分

    這大概是全台灣「最資深」的業餘工作小組,75歲的許阿公,身手矯捷,已經爬上7階高的鋁梯開工,準備為長青村裡,大家平時納涼的小亭,再延伸出一片竹棚,好遮蔭。
    2009/07/26 22:40
  • 【一步一腳印】產地現採冰淇淋 原料講究健康無負擔

    做冰淇淋前,謝文隆總要先站在小火爐旁,把煮米,這個看似簡單的步驟,研究好幾遍。
    2009/07/26 22:14
  • 【一步一腳印】化熱量為美味 便當也要斤斤計較

    都是因為從小到大很難拒絕美食誘惑,現在看起來穠纖合度,還能享受下廚樂趣的林君怡,其實不太想再回憶照片裡的身材,從少女時代的60公斤,到產後的70公斤,林君怡也不是沒想過,要努力的克制口腹之慾。 低卡便當研發人林君怡:「看到那個蛋包飯裡面都是包飯,那因為自己已經有營養學的知識,我知道說,那個蛋比裡面那個飯裡面,還有什麼番茄醬這樣去炒,我知道那個熱量非常高,可是我真的很想吃,我還去問店員說,你們有沒有蛋包飯裡面不要包飯的,就是包菜包什麼都好,就是不要包那麼多飯,店員跟我說沒有啊,好像覺得我有神經病一樣,蛋包飯不包飯要包什麼。」 和大部分以減重為終生職志的女生一樣,林君怡也曾經靠著藥物、藥膏,各種方法試圖剷除肥肉。 林君怡:「另外就是什麼針灸啊、減重啦,我們都有減肥醫生,都有去看過。」記者:「這些這麼多試過都沒有效嗎?」林君怡:「大概掉1、2公斤勉強,可是1、2公斤,我覺得也是我自己很認真在控制飲食。」 或許是新陳代謝不佳,或許是少吃多動不夠,林君怡的減重計畫,還是敗給了一碗辣炒年糕。
    2009/07/12 22:12
  • 【一步一腳印】網路行銷找活路 E起來賣水蜜桃

    果農伊凡度耀:「哇,這一顆非常漂亮。」 新竹縣尖石鄉,泰崗部落的水蜜桃紅了,果農的臉卻綠了。伊凡度耀:「本來就是這一區,7月中可以採收的,就等於提早2個禮拜,所以我們農民的壓力,就像我的壓力一樣,我碰到就是,一下子熟了,我就要採收,我現在就是,去年本來是固定的時間採,就是送到我的客戶,現在就是熟了就全部熟了,所以我的壓力就是,不曉得我們要怎麼,採是會採,可是放在家裡套袋,包裝以後,我們是要重新找我們另外的客戶。」 4、5月份的乾旱,把陽光充足的泰崗水蜜桃,全都提早催熟,水蜜桃果農伊凡現在的煩惱,比豐收的喜悅還要多。伊凡度耀:「原則上是我們早上採,就當天賣是最好,一般現在我們就是以現階段,我們就是這樣採收,我們就是交給我們所要交給的老闆,他就是當天賣或是隔天賣,就這一天要賣完。」 水蜜桃嬌貴,保存不易,銷售風險高,伊凡栽種水蜜桃的家鄉,更是另一種遙遠的成本,穿過溪谷,越過山頭的部落,翻山越嶺,距離平地2小時的車程後,還得向泥濘的山路挺進。伊凡度耀:「有一段是要放四輪傳動,才可以上去,那因為這一段,要走一段車子不能上去,所以我們都用小型的搬運車,現在這(車子)比較大,就上不去來,走上去。」 跋山涉水,才終於在接近山頂的坡地,看到伊凡的水蜜桃果園,海拔1千5百公尺,陽光和蔚藍,讓水蜜桃轉成嫣紅,伊凡太太和兒子,在這個季節全家總動員,屬於農人的喜悅,是現摘、現嚐,工作累了,伊凡一家人悠閒地坐在樹下,第一時間,享受這一季剛剛採下來的新鮮,但是關於農人的種種憂愁,伊凡也常常經歷。伊凡度耀:「天氣不好的話,我們這邊落果的非常多。」記者:「占一半嗎?」伊凡度耀:「1/3有,1/3的量就很嚇人了。」 桃子長不好,已經夠氣餒,更嘔的就是這些,被不速之客啃了一半的「殘骸」。伊凡度耀:「這個,就是被松鼠還有栗鼠,你看,牠早上來吃的,你看,這是早上牠吃過的,因為,一般我們農民的話,我們這個四周圍會放夾子啦,放一些小陷阱啦,很好啦,因為我是覺得,既然走生態這個方面,我是覺得,不管是植物、動物,我們人,我們應該有一些公平的對待。」
    2009/07/12 22:08
  • 【發現新城市】北縣升格 老社區重塑新生命

    台北縣確定將升格之後,房產業看好許多地區將出現重大建設、土地重劃等新契機,可望帶動北縣房價,而事實上,台北縣許多老社區早就開始進行更新,我們要帶您到台北縣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地區,看看老社區轉變的故事。
    2009/07/04 09:46
  • 【發現新城市】環保樂活! 坪林變身成標竿

    樂活風盛行,其實在台北縣的坪林,早就開始打造這樣的生活方式,剛剛蟬聯環保署全國清潔競賽優勝的坪林,不只村民發揮公德心,努力不製造髒亂,就連瀕臨滅種的原生魚群,都在這裡復育成功,接下來,坪林要向低碳的生活方式,繼續努力!
    2009/07/03 10:48
  • 【排到ㄙˇ 也要吃】超生鮮麻辣鍋 要吃提早2週預約

    冬天特別熱門的麻辣鍋,夏天也很受到歡迎!一家專走吃到飽的麻辣鍋,因為打著頂級牛肉和冰淇淋無限量供應,所以就連夏天想吃,也得提早預約2個星期。
    2009/07/01 19:17
  • 【一步一腳印】小東西大驚奇 洪代書的魔術秀

    第一次見到做代書工作的洪仁勇,他就令人摸不著頭緒地,拿出一張空白名片。業餘魔術師洪仁勇:「客戶來的時候,我大部分都會講,我可以現場印一些名片給你,現場印的,我就開始,我這一張名片,這一張兩面都給客戶看,給我的朋友看,然後我會做一些小動作,再看一次,兩面都給你看,看好了,好,我就要開始印囉,對不起,這一次還沒有感應好,再一次好不好?再來,給你看兩面,這一面,好,用這一面好了,開始,就出來了,就一張名片了。」 名片上寫的職業是代書,不過洪仁勇的另一個身分是業餘魔術師,這幾年來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挪出工作空檔,受邀到這家老人院公益演出,老人院裡的爺爺、奶奶,有的行動不便,有的記憶力變差,但是只要看到魔術師又來了,就讓他們從皺紋裡,綻放出跟孩子一樣純真的笑容。洪仁勇:「他在生氣喔,看好喔,阿公在生氣喔,有沒有看到,阿公有沒有在生氣,看好喔,我們給他摺起來,來,你笑一下,你笑一下,你現在就在笑,我們現在打開,阿公就不哭了。」 雖然只是一張畫了臉譜的紙,哭笑之間,洪仁勇其實也正藉機提醒爺爺、奶奶笑口常開。洪仁勇:「人就要每天像這樣,不要生氣、要笑,每天都快樂,像你這樣就好了。」 暖場熱身後,洪仁忍的法寶,一樣樣準備上場,洪仁勇:「這裡面沒東西,對不對?迴紋針放上去,別起來,看好喔,一,二,三。」記者:「怎麼那麼厲害?」洪仁勇:「就是有拉鍊啊,我剛剛跟你說有拉鍊,你又不仔細看,有看到拉鍊嗎?」記者:「沒有。」洪仁勇:「有啦,不能摸啦,被你一摸就沒了啦。」記者:「沒有啦,沒有拉鍊。」洪仁勇:「有啦,不然迴紋針怎麼會跑。」 看得一頭霧水的老奶奶,正在半信半疑之間,3條紅繩子,又吸引住大家的目光。洪仁勇:「大條,中條,小條,看好喔,看好喔,一二三,變成三條一樣長啦,不是啦,不是賣你的眼睛,再把它恢復,看好喔,這3條再恢復回來,放在這邊,來,拉一條出來,一二三,再來,第二條,出來,再一條,3條又出來了。」 洪仁勇:「因為我們不是職業的,我們只是好玩,然後就是有小機會啦,或是這樣子,那我們也不上舞台去表演,那我因為舞台上的東西,那個道具會比較大一點,第一方面,我們家裡也不可能去買一大堆東西,去放在家裡,那我們都是去找那個,比較隨時可以拿到的東西,像說我們到這種安養中心來的話,也比較方便帶,然後,這個也是給人家會感覺說,這個比較親切,因為手帕啦、橡皮圈啦、這種紙啦,這個都可以變魔術。」 隨手可得的手帕、繩子或是銅板,都成了洪仁勇手上的魔術,不但逗得爺爺、奶奶們開心,也讓他們能一起參與,動腦又動手,因為是素人魔術師,洪仁勇一直嘗試,用身邊的小東西創造新奇,至於那些舞台上的專業演出,他也知道只靠自己的興趣和鑽研,其實還有一段距離。洪仁勇:「有些比較難度的,像是鴿子那一類的,因為那個鴿子要出來的時候,那個動作是比較難度的,那個就是要練,也是要練滿久的,然後沒有做好的話,有時候鴿子會悶死掉。」
    2009/06/28 22:47
  • 【一步一腳印】成本、利潤拉鋸戰 母子過招烘焙賽

    邱媽媽:「我們麵包啦,餅乾啦,那些做法都是比較復古的東西啦,就是說,總說一句,就是成本不要拉太高,利潤好一點、做多一點。」 邱媽媽的這段耳提面命,邱永亮說他從小聽到大,即使已經呈半退休狀態的邱媽媽,難得露個兩手,和兒子一起做餅乾,邱永亮還是忍不住要提醒,媽媽還有更上乘的工夫,只是不好意思在鏡頭前展現。烘焙師傅邱永亮:「我媽已經封刀很多年了。」記者:「平常封刀,但是還有在這裡指導就對了?」邱永亮:「對,她封刀但是沒有封嘴。」記者:「所以在廚房,平常都怎麼指導大家,很兇嗎?」邱永亮:「不會,不會,我媽都手指在做事情,一直點點點這樣子。」記者:「被指到就很害怕?」邱永亮:「對對對,空氣馬上就凝結了下來這樣。」 邱永亮說這番話的同時,廚房裡其他3位麵包師父早就鳥獸散,顯然不想回應這個話題,邱永亮偷偷透露,媽媽平日在廚房就具有太后般的威儀,即使如此,邱永亮還是向媽媽做了一個大膽提議。 3年前,邱爸爸過世後,邱永亮想把家裡做了40年的麵包,改走高纖、少油又少糖的養生路線,他打算從口味比較簡單的餅乾,先開始做改變。邱永亮:「按照我們家裡原本來做,就是大家也都是這樣子做啦,那時候,餅乾就是白麵粉攪一攪,放一點核桃、放一點杏仁片,切個長型,就是餅乾啦。」 邱媽媽:「成本不要花那麼高,利潤好一點,成本花太高,就怕失敗,我們也是,我們以前也是要求要做很好的東西出來,可是就是說,我們要求用最低的成本,做最好的東西,並不是說,我們就說成本太高,做不好的東西就可以,我們不是這樣子,就是說不要花在利潤上面太多,就是賺多一點就對了啦。」邱永亮:「主要是這樣說,他們會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過去苦過來了、窮怕了,因為我們是7元半出來的,她跟我們只有帶7元半出來,就隻身就上來了,對。」 邱媽媽牢牢記著,過去和邱爸爸用7元半創業,把一家小麵包店和兒子拉拔大的辛苦事,關於改用養生食材要多花成本,又怕兒子失敗,這些擔心就成了母子間,始終無法達成共識的導火線,既然怎麼溝通都沒用,邱永亮也就自作主張地展開革命。 邱永亮:「所以你看看,是不是你覺得它的粉的感覺,是不是比較黃,對不對?是不是?比較黃,還有顆粒,一般會有顆粒的做法,業界會有人這樣做,就是說他把所謂的高筋麵粉,跟所謂的那種殼混合在一起,叫做所謂的全麥,那我們這是全榖粒的,包含胚乳的營養都在裡面。」 邱永亮決定不再使用麵粉,而是買了麥子再送去磨成麥粉,多了這道手續,成本當然高於以往,而讓邱媽媽很擔心的事情,也在邱永亮的研發過程中發生了。 邱永亮:「因為麵粉的特性很不一樣,所以剛開始也失敗很多,有一次,我們在烤焙的時候,一沒有注意到,結果差不多有二十幾盤,就像你剛剛看到,那二十幾盤,因為麥子的關係,含量多,有時候溫度高一點的時候,它就會很容易吃到焦黑的,一點點苦味,我們裡面就達成協議說,這個產品是不能夠出去的,就是丟掉。記者:「那媽媽知道嗎?」邱永亮:「偷偷的,知道,當初本來想說她不知道,偷偷的想說放在旁邊,結果沒想到給她看到,她一翻,怎麼3包。」 母子間又為了,關於守住成本和維持品質的拉鋸,發生不愉快。邱永亮:「那件事情,她剛好講了一個禮拜,每天早上看到我就念,看到我就念,她說你可以賣便宜一點,我說對啊,是可以賣便宜一點,可是當你跟我買這個餅乾,你覺得便宜一點,是一個瑕疵品,OK嘛,對不對,可是當你這個餅乾給人家吃的時候,你不見得,你會跟他解釋說,這個是瑕疵品的餅乾,你怎麼會覺得說,這個餅乾怎麼苦苦的」 一邊和努力說服媽媽的同時,邱永亮又瞞著媽媽,買下高成本食材。邱永亮:「一般會用到的就是酥油,就是人工做成的,那種奶油,那這個是天然的,就是說不含反式脂肪酸啦,它的價位一定是高的。」記者:「比起一般的酥油?」邱永亮:「對對對。」記者:「高出大概多少?」邱永亮:「高出1倍以上了吧,至少都1倍以上,對,因為品質差太多了,你光是看它這個軟度這樣子,還有這個亮度,這個油的那種亮度,這種奶油因為它的熔點低,所以你只要入口就融了,完全不用去咀嚼。」 怕媽媽老把成本掛在嘴上,邱永亮乾脆發展出一套「虛報實銷」大法。邱永亮:「譬如說,我們假設成本,1個是12元,假設我們實際成本要到20元,這樣子,我就會跟她講說,我們這個其實成本很低,妳不要擔心不會賺錢。」 母子間,好幾回合的攻防下來,雖然還是各自堅持己見,邱永亮卻得知糕點界即將舉辦一場健康烘焙挑戰賽,如果他能有機會受到肯定,或許就會變成說服媽媽的有力後盾,決定參賽後,只剩下1個月時間準備,邱永亮和3位麵包師父,白天做麵包,晚上又要為參賽研發餅乾,這又惹來邱媽媽拉高分貝的一場火。
    2009/06/28 22:30
  • 【新唐山過台灣】非僅觀光! 陸客旅遊觸動兩岸社會

    大陸觀光客大舉來台旅遊,在許多地方已經融為臺灣景象的一部分,他們除了看風景名勝,也直接接觸到台灣多元的社會、政治的民主,有些人的態度非常開放,不過也有些人顯得很抗拒,兩岸特殊的民族情結,讓陸客遊台灣,不只是單純的旅遊,而是觸動著兩個社會,微妙的氛微和情緒,來看TVBS記者的深度觀察。
    2009/06/23 16:36
  • 【發現台灣味】營養、去油膩! 中藥養生香雞排

    雞排業者翁健忠:「你好,炸雞排1個,好。」 想吃翁健忠的雞排,可得稍微耐著性子,在他的小店前等一等,炸得酥酥脆脆的雞排,一起鍋,在別家雞排店已經是大功告成,但翁健忠的雞排,這才算是完成了一半。翁健忠:「就是炸過以後,東西再拿來烤,烤了以後,它完全不一樣,就是它的醬汁比較容易入味,然後它的炸的東西,也比較不會上火,然後烤的時候,它可能有多餘的油,油炸的油就會滴下來,滴到那個烤盤裡面。」 8年前,自己也很愛吃雞排的翁健忠,看到雞排商機,創業開店,就想到炸雞排雖香,油膩卻是頭號殺手,生意想做得長久,就不該只是把雞排炸得又香又脆、誘人而已。翁健忠:「因為雞排給人家的感覺,這個商品比較油膩,又是油炸的,那我們希望,想要強調,就是你今天吃了這個雞排,以後不會燥、不會熱、不會上火,那我們就盡量找一些,那種能夠降火氣這一類的藥材。」 翁健忠打算研發雞排市場上沒有的中藥養生雞排,雖然在地段比較便宜的舊夜市,找到門面,但苦無開業技術,只好找當時非常流行的連鎖雞排店,希望加盟。翁健忠:「那時候也有很多加盟公司,我們打電話去,問了2、3家吧,可是有2家回答我們說,這個地方喔,南機場這個地點不好,不適合做生意,就把我們回絕掉了,那我想,既然人家把我們回絕掉了,那我們就自己來賣,何必一定要加盟。」 無法進入加盟體系,翁健忠和太太只好自己摸索,開業之初,先在各大夜市,進行了一次雞排田野調查。翁健忠:「我就和我太太騎個摩托車,整個大台北地區到處跑,我們大概跑1個月的時間,到處去吃雞排,然後回來做記錄,每吃一份雞排就做一份記錄,它的皮的脆度怎樣、它的肉質怎樣、它的甜度怎樣,然後給它分析,最後雞排吃到已經吃不下了,然後再來研發。」 雞排研發的主軸,因為是養生又得去油膩,中藥材的種類和成分,不但要顧及能不能同時使用,影響口感也很重要。翁健忠:「剛開始,我們試過當歸啊、人參啊,滿多的,也有請教過中醫師,他說些東西可以用,真的有用,可是你味道不對,譬如說我們用當歸去醃漬,用人參去醃漬,客人說你這個雞排吃起來像吃當歸鴨,因為那個味道太重了。」
    2009/06/07 22:29
  • 【一步一腳印】環保又愛心 何爸小家電診所

    家電維修志工何禮史:「你看,那部什麼東西,電唱機耶,那個是45轉、77轉那種最古老的,這都是好幾十年了,這種收音機很久了,連這個都有人送來修,電熱器啊。」 在何爸的工作室裡,不管是老古董唱機,或是瓦斯爐、電磁爐、熱水瓶、吹風機,各種壞掉的舊家電,只要送來這兒,命運就大不同了。何禮史:「回收裡面,我看到很多東西都是有將近7成、8成新的東西都丟掉,是有故障沒有錯,但是那個故障不是很嚴重的故障,不能用,但是可以修的,我儘量把它修起來。」 73歲的何禮史,人稱何爸,十幾年前從老牌家電廠退休,因為在家閒來無事,就偶爾義務幫親朋好友,修修壞掉的小家電,一直到他加入桃園大勇里的志工隊;幾年前,環保概念還沒有那麼風行的時候,大勇里的里長劉信通發起環保志工隊,起先是他一個人開著小卡車,把里民家裡的垃圾資源回收,分類集結到這一塊鐵皮屋圍起來的空地。何禮史:「里長都那麼有愛心,我身為里民,我總不能不說話吧,跟著他做啊。」 很像懷著英雄惜英雄的使命感,一起當環保尖兵,劉里長聽從何爸建議,讓回收來的小家電重新活過來,而且不只是恢復電器的功能,還多了一份慈善的心意。桃園縣大勇里里長劉信通:「當初他都有在志工隊服務,可是他看到滿多人家丟棄不要的、回收的小家電,本來那是當廢鐵賣的,後來何爸說這種東西其實都還可以用,如果看外型比較新,是不是我們回收起來、留起來,然後我再稍微做一個整理、修理,然後再去送給清寒的家庭,還是義賣等等,都可以這樣。」 於是掛著紅底白字的,何爸小家電醫院,正式在資源回收站裡運作,里長特地幫何爸,找來一個退休的大型貨櫃,讓何爸幫短路的家電看診時,可以遮風避雨,也避免各種送來的小家電,全都囤積到何爸家裡,因為當初何爸承諾,除了幫回收小家電重生,只要是里民送來的家電,他一律免費維修。民眾:「它是風扇不能動。」何禮史:「風扇有問題,這個小馬達還好好的,這個還會轉,風扇的問題。」 炎炎夏日裡,有里民送來一台小電扇,風扇不轉了,何爸耐著性子,把螺絲一個一個拆下來。何禮史:「修理這種電風扇,比較麻煩就是螺絲,太多,要拆一支電風扇,螺絲相當多,用站的立扇,桌上、箱上,或者是用站的立扇那些,所有的開關位置,都不是同一個地方。」 拆開電扇外層,紅黃綠白,4、5條纏在一起的電線,老經驗的何爸只看一眼,就一口斷定。何禮史:「這條線斷掉,這個接上去就好了,一定好的,應該是可以了,有啦,會轉啦。」 涼風,成功從恢復旋轉的電扇吹送出來,何爸只花了不到3分鐘,就挽救了這台差點送進垃圾堆裡的電扇。何禮史:「好啦,這支就好啦,所以這人家丟掉,這個是很可惜的啦。」記者:「只是因為一根電線?」何禮史:「這也是人家丟掉的,只是電線掉了一根而已,就不會轉啦。」
    2009/06/07 22:20
  • 【一步一腳印】牛媽媽的創業課 幫助失業者衝破困境

    有一位牛媽媽在夜市裡面教人怎麼創業,她不只是有技術,還有她背後充滿故事性的人生體驗!這個下午,士林夜市都還沒開始營業,牛媽媽的聲音,就從她小小的攤位裡傳了出來。牛媽媽:「動作太慢了!」牛媽媽不但語氣嚴格,一邊幫忙攪拌、一邊加配料的同時,額頭上的汗珠也忍不住冒了出來。牛媽媽:「現在不嚴格怎麼辦?現在還是初學者的時候,就要嚴格一點,因為等下要上戰場的時候,是很緊張啊,如果速度不逼他們快一點的話,摸摸摸,時間就沒了啊!」
    2009/05/24 22:57
  • 【一步一腳印】內灣的野薑花粽 老街充滿商機

    野薑花粽以野薑花葉包成,這在內灣,早就是家喻戶曉的人氣美食,光是彭瑞雲家門口的小攤子,一天就能賣出1千多個野薑花粽;真正讓野薑花粽香氣撲鼻的秘密,其實,是彭瑞雲廚房裡,剛剛採回來的野薑花根。
    2009/05/24 22:47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