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夏嘉璐:
就是我們的政策目標,是放在阻斷傳染還是阻斷重症。
陳培哲院士:
他為什麼要打第三劑,因為他打了以後抗體會很高,可是我剛剛已經說過了,抗體不等於保護力,所以這個事情是不能夠當作終點的,我們臨床試驗這個叫做終點,所以FDA他們並不同意這個事情,他只同意說對於這個高危險群的時候,可能他的保護力防止重症的效果兩劑還是不夠,所以他贊成他們打第三劑,可是一般不是高危險群是不需要的,因為你只要這個防止重症的效果能夠超過1年就差不多了,因為以後會有自然的感染,開放國家就會有自然的感染,自然感染以後就是會不斷地會加強你的免疫力。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也是認為說,其實是不需要第三劑,除非有特別的狀況、特別的族群,就像年紀大的人、免疫缺陷的人,所以現在最需要的其實是發展次世代的疫苗,這個的疫苗是要比現在的疫苗還要好、還要安全;譬如說我們現在的疫苗只用一種蛋白質,病毒只有一種蛋白質,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用幾種病毒的蛋白質,這是一種方法,那現在還有一種就是說因為現在的疫苗是打在肌肉,可是病毒是從鼻子進來的,所以現在有疫苗是研究噴霧從鼻子噴進去,這樣就會在鼻子裡面建立防護網,(病毒)就不會進來了。
這樣是不是會更好的防止阻斷傳染,那這些都是應該要研究的,那現在也有人在研究,我想應該是往這個方面去研究,而不是第三劑;第三劑的是廠商希望說積極的可以再多賣一點,積極推動這個,但是可能對大部分的人是不需要的,應該是要發展次世代的疫苗這樣才是比較有效。
主持人夏嘉璐:
您剛剛有提到就是包含像英國,講到新加坡的案例,跟台灣其實目前在政策方向上就是很不一樣,他們就是要跟病毒共存了,那我們目前還是走比較像是清零的策略,那您來看,尤其這些國家已經先行在我們前面了,我們看他們出現的這些病例數再來比對台灣目前的狀況,你覺得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才能夠走一個與病毒共存的一個模式呢?
陳培哲院士:
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現在還叫它疫情,疫情的意思就是像是瘟疫一樣,就是Pandemic(全球大流行),那一種疫情就是瘟疫一樣。那瘟疫是什麼呢?就是說你期望它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就沒有了,但是這個不對的,就是它不是瘟疫,它現在已經是一種傳染病,是一個常態,流感化的一個存在,那這個存在你就不可能說永遠不讓它來,因為台灣不可能自己鎖國,之後一定會開放的。
那開放的話,這些國際之間要來往,國際一定會有這個情形,所以我們就要去思考傳染病,像流感我們也沒有為了流感就封鎖,所以如果它一旦變成一個傳染病,我們要注意的是不是說完全阻斷它的傳染,而是我們能不能減少重症,這個才是關鍵,減少重症跟死亡。
所以現在像流感的死亡率大概是千分之1、千分之2,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這個SARS-CoV-2降到千分之1、千分之2,那時候你就可以開放了;但是這時候那要怎麼做呢?我們的準備到底要什麼呢?當然第一個是疫苗,疫苗你打到特別是高危險群達到足夠的Coverage(覆蓋)這個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多少覆蓋率算足夠,覆蓋率其實不是看總人口,是看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我們的覆蓋率是不是足夠,是不是90%、100%,或是只有兩劑或是三劑這個才是比較更重要的,主要觀察的指標,因為年輕的人的話其實一劑就已經非常夠了,他們本來就不太會生病,所以除了這個以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早一點診斷治療,這個是要強調的,出現症狀的7天之內
所以當作一個傳染病的時候,重要的是避免讓它變成重症,所以感染有症狀的人你要很快的能夠診斷出來,能診斷出來然後給他這個單株抗體或是藥物,那這樣就會大幅地減少;還有一個是住院,住院以後我們怎麼樣去治療,所以這是一個一套的流程,政府處理的是疫苗,可是醫院醫療系統是後面的,快速地診斷到及時的治療這個是很大的一部分,這部分我們的準備是不是齊全,這個是非常的重要。
主持人夏嘉璐:
所以我們剛剛講到了針對黃金時期的治療的部分要把握,然後這個是醫療體系,前端是政府該做的,那我們現在講到的,是醫療體系要該做的。
陳培哲院士:
所以醫療體系重要的就是你要讓他診斷跟治療的時間很有效率、能夠縮短,那這一個就是把握7天黃金時間、黃金時期,那這個需要準備的,就是說這個整個從診所到醫院,診斷的時間、給藥的時間,如果能夠掌握我們就可以大大的降低重症的死亡率,所以除了疫苗之外,醫院的醫療系統需要去好好的準備,那這樣我們就能夠就不用太擔心,就能夠開放,再加上台灣的公民意識,開放應該是指日可待。
傳染病的防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不是只有政府,就是說我們這個行政單位、醫療系統還有每個個人、民間大家是一體的,這樣我們才能去面對這個問題,而且不是只有面對這一次,我們可能10年以後、20年以後又有一個新的,那那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準備的比現在更好?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的一個社會工程,真的我們需要把它完成。
主持人夏嘉璐:
教授,聽到這個我好有感,像我今天在外面跑步的時候,因為我們現在又可以拿下口罩跑步了,我就在跑的時候突然就有一種真的非常感謝,那個感謝是出自於對所有人的感謝,就是每一個人一定都做了什麼,以至於台灣在這一次的疫情當中,你說從5月開始一直到現在,其實我們能夠這樣子也很快了,所以一定是每一個人,我們都做了一些什麼,所以整體的效果出來,可以讓我們這麼快的恢復到像這樣子的生活。
陳培哲院士:
我個人的感覺也是這樣,其實這裡面這一次的疫情最大的能夠快速控制的,我想是這些公民意識,每個人認為他自己對於這個有責任,所以他也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很珍貴的例子,這是應該要感謝的。
主持人夏嘉璐:
所以在我們今天大師講堂最後一點點的時間,我想要請教大師跟我們觀眾朋友,跟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提到一點點你自己的分享或體會,就是說我們現在面對一個新的生活好了,例如說我們口罩要繼續戴嗎?或我們應該要有一個什麼樣的眼光?包含您自己,您自己是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到這個疫情之後,人類社會大家的互動模式,或大家應該要有一個什麼樣新的生活態度?
陳培哲院士:
這個危機是時時存在的,那我們怎麼樣去面對它?那這個面對的不是只有個人,你還要想想看這個整個,通常我們最在乎的是家人,就是你只要想想看,或是我怎麼樣能夠善待你的家人,那這個態度你可以對待其他的社會大眾,那這樣大部分的問題就會解決了,我看現在大家戴口罩的很多都是這個樣子,那在這裡面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說我覺得這次疫情的發生讓大家對於生物醫學這個科學比較有興趣、比較好奇,因為過去的科技通常大家只是拿來使用。
譬如說你開車,可是我們不需要知道這個電動車的原理,你都不需要知道,你用iPhone,你也不需要知道這個原理;但是你用疫苗就不一樣,因為疫苗的話是要打到你的身體裡面的,打進去又拿不出來會緊張,所以你就會想說我要多瞭解一點,所以我看現在大家都知道messenger RNA什麼次單位還有抗體,每個人都好像很厲害,但是這個是一個好處,就是說大家知道說其實這個科學是跟你切身關聯的,你多瞭解一點可能對你的生活跟那個科技的結合會更好,因為所有的事情最後是要靠個人的判斷。
所以譬如說你要去買一個手機、要買一輛車子,你當然也會聽很多人的意見,但是你最後還是要自己的判斷你的選擇是什麼,可是你的選擇你要有根據,那特別像打疫苗、像吃藥你要有一些根據,所以你會希望說對這個有自己第一手的瞭解,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好的一個進展,也希望說大家要瞭解這個科學不是這樣的生硬。
這個大師講堂其實我們也不應該說大師,其實我們講的是一家之言,但是我們希望說這些意見讓大家瞭解知道,科學是可以在你的生活裡面,特別是醫學方面你可以去多多瞭解,那這樣讓你去做決定的時候,就會更放心了。
主持人夏嘉璐:
其實我們多瞭解有一個對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我們少了很多的恐懼恐慌,因為常常恐懼、恐慌都是來自於不瞭解、不知道,無知就生出這種恐懼、恐慌,
今天真的是一聽下來覺得自己真的收穫良多,而且到最後您剛剛的分享每一個公民在這當中,我們其實都有貢獻的時候;我就想到我一個醫生朋友他曾經跟我講過一句話,我覺得那句話真的是很棒,他說其實防疫的出發點不是出於恐懼,不是怕我好像今天得到這個病,而是出於愛。
就是我們關懷跟愛我們身邊的家人,所以我們要怎麼保護自己,這個就是我們的起點,這個才是社會幸福的起點,沒有想到我們今天聊疫情聊到了社會幸福,疫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一起共勉之。
就是我們的政策目標,是放在阻斷傳染還是阻斷重症。
陳培哲院士:
他為什麼要打第三劑,因為他打了以後抗體會很高,可是我剛剛已經說過了,抗體不等於保護力,所以這個事情是不能夠當作終點的,我們臨床試驗這個叫做終點,所以FDA他們並不同意這個事情,他只同意說對於這個高危險群的時候,可能他的保護力防止重症的效果兩劑還是不夠,所以他贊成他們打第三劑,可是一般不是高危險群是不需要的,因為你只要這個防止重症的效果能夠超過1年就差不多了,因為以後會有自然的感染,開放國家就會有自然的感染,自然感染以後就是會不斷地會加強你的免疫力。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也是認為說,其實是不需要第三劑,除非有特別的狀況、特別的族群,就像年紀大的人、免疫缺陷的人,所以現在最需要的其實是發展次世代的疫苗,這個的疫苗是要比現在的疫苗還要好、還要安全;譬如說我們現在的疫苗只用一種蛋白質,病毒只有一種蛋白質,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用幾種病毒的蛋白質,這是一種方法,那現在還有一種就是說因為現在的疫苗是打在肌肉,可是病毒是從鼻子進來的,所以現在有疫苗是研究噴霧從鼻子噴進去,這樣就會在鼻子裡面建立防護網,(病毒)就不會進來了。
這樣是不是會更好的防止阻斷傳染,那這些都是應該要研究的,那現在也有人在研究,我想應該是往這個方面去研究,而不是第三劑;第三劑的是廠商希望說積極的可以再多賣一點,積極推動這個,但是可能對大部分的人是不需要的,應該是要發展次世代的疫苗這樣才是比較有效。
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
主持人夏嘉璐:您剛剛有提到就是包含像英國,講到新加坡的案例,跟台灣其實目前在政策方向上就是很不一樣,他們就是要跟病毒共存了,那我們目前還是走比較像是清零的策略,那您來看,尤其這些國家已經先行在我們前面了,我們看他們出現的這些病例數再來比對台灣目前的狀況,你覺得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才能夠走一個與病毒共存的一個模式呢?
陳培哲院士:
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現在還叫它疫情,疫情的意思就是像是瘟疫一樣,就是Pandemic(全球大流行),那一種疫情就是瘟疫一樣。那瘟疫是什麼呢?就是說你期望它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就沒有了,但是這個不對的,就是它不是瘟疫,它現在已經是一種傳染病,是一個常態,流感化的一個存在,那這個存在你就不可能說永遠不讓它來,因為台灣不可能自己鎖國,之後一定會開放的。
那開放的話,這些國際之間要來往,國際一定會有這個情形,所以我們就要去思考傳染病,像流感我們也沒有為了流感就封鎖,所以如果它一旦變成一個傳染病,我們要注意的是不是說完全阻斷它的傳染,而是我們能不能減少重症,這個才是關鍵,減少重症跟死亡。
所以現在像流感的死亡率大概是千分之1、千分之2,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這個SARS-CoV-2降到千分之1、千分之2,那時候你就可以開放了;但是這時候那要怎麼做呢?我們的準備到底要什麼呢?當然第一個是疫苗,疫苗你打到特別是高危險群達到足夠的Coverage(覆蓋)這個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多少覆蓋率算足夠,覆蓋率其實不是看總人口,是看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我們的覆蓋率是不是足夠,是不是90%、100%,或是只有兩劑或是三劑這個才是比較更重要的,主要觀察的指標,因為年輕的人的話其實一劑就已經非常夠了,他們本來就不太會生病,所以除了這個以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早一點診斷治療,這個是要強調的,出現症狀的7天之內
所以當作一個傳染病的時候,重要的是避免讓它變成重症,所以感染有症狀的人你要很快的能夠診斷出來,能診斷出來然後給他這個單株抗體或是藥物,那這樣就會大幅地減少;還有一個是住院,住院以後我們怎麼樣去治療,所以這是一個一套的流程,政府處理的是疫苗,可是醫院醫療系統是後面的,快速地診斷到及時的治療這個是很大的一部分,這部分我們的準備是不是齊全,這個是非常的重要。
主持人夏嘉璐:
所以我們剛剛講到了針對黃金時期的治療的部分要把握,然後這個是醫療體系,前端是政府該做的,那我們現在講到的,是醫療體系要該做的。
陳培哲院士:
所以醫療體系重要的就是你要讓他診斷跟治療的時間很有效率、能夠縮短,那這一個就是把握7天黃金時間、黃金時期,那這個需要準備的,就是說這個整個從診所到醫院,診斷的時間、給藥的時間,如果能夠掌握我們就可以大大的降低重症的死亡率,所以除了疫苗之外,醫院的醫療系統需要去好好的準備,那這樣我們就能夠就不用太擔心,就能夠開放,再加上台灣的公民意識,開放應該是指日可待。
傳染病的防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不是只有政府,就是說我們這個行政單位、醫療系統還有每個個人、民間大家是一體的,這樣我們才能去面對這個問題,而且不是只有面對這一次,我們可能10年以後、20年以後又有一個新的,那那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準備的比現在更好?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的一個社會工程,真的我們需要把它完成。
主持人夏嘉璐:
教授,聽到這個我好有感,像我今天在外面跑步的時候,因為我們現在又可以拿下口罩跑步了,我就在跑的時候突然就有一種真的非常感謝,那個感謝是出自於對所有人的感謝,就是每一個人一定都做了什麼,以至於台灣在這一次的疫情當中,你說從5月開始一直到現在,其實我們能夠這樣子也很快了,所以一定是每一個人,我們都做了一些什麼,所以整體的效果出來,可以讓我們這麼快的恢復到像這樣子的生活。
陳培哲院士:
我個人的感覺也是這樣,其實這裡面這一次的疫情最大的能夠快速控制的,我想是這些公民意識,每個人認為他自己對於這個有責任,所以他也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很珍貴的例子,這是應該要感謝的。
主持人夏嘉璐:
所以在我們今天大師講堂最後一點點的時間,我想要請教大師跟我們觀眾朋友,跟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提到一點點你自己的分享或體會,就是說我們現在面對一個新的生活好了,例如說我們口罩要繼續戴嗎?或我們應該要有一個什麼樣的眼光?包含您自己,您自己是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到這個疫情之後,人類社會大家的互動模式,或大家應該要有一個什麼樣新的生活態度?
陳培哲院士:
這個危機是時時存在的,那我們怎麼樣去面對它?那這個面對的不是只有個人,你還要想想看這個整個,通常我們最在乎的是家人,就是你只要想想看,或是我怎麼樣能夠善待你的家人,那這個態度你可以對待其他的社會大眾,那這樣大部分的問題就會解決了,我看現在大家戴口罩的很多都是這個樣子,那在這裡面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說我覺得這次疫情的發生讓大家對於生物醫學這個科學比較有興趣、比較好奇,因為過去的科技通常大家只是拿來使用。
譬如說你開車,可是我們不需要知道這個電動車的原理,你都不需要知道,你用iPhone,你也不需要知道這個原理;但是你用疫苗就不一樣,因為疫苗的話是要打到你的身體裡面的,打進去又拿不出來會緊張,所以你就會想說我要多瞭解一點,所以我看現在大家都知道messenger RNA什麼次單位還有抗體,每個人都好像很厲害,但是這個是一個好處,就是說大家知道說其實這個科學是跟你切身關聯的,你多瞭解一點可能對你的生活跟那個科技的結合會更好,因為所有的事情最後是要靠個人的判斷。
所以譬如說你要去買一個手機、要買一輛車子,你當然也會聽很多人的意見,但是你最後還是要自己的判斷你的選擇是什麼,可是你的選擇你要有根據,那特別像打疫苗、像吃藥你要有一些根據,所以你會希望說對這個有自己第一手的瞭解,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好的一個進展,也希望說大家要瞭解這個科學不是這樣的生硬。
這個大師講堂其實我們也不應該說大師,其實我們講的是一家之言,但是我們希望說這些意見讓大家瞭解知道,科學是可以在你的生活裡面,特別是醫學方面你可以去多多瞭解,那這樣讓你去做決定的時候,就會更放心了。
主持人夏嘉璐:
其實我們多瞭解有一個對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我們少了很多的恐懼恐慌,因為常常恐懼、恐慌都是來自於不瞭解、不知道,無知就生出這種恐懼、恐慌,
今天真的是一聽下來覺得自己真的收穫良多,而且到最後您剛剛的分享每一個公民在這當中,我們其實都有貢獻的時候;我就想到我一個醫生朋友他曾經跟我講過一句話,我覺得那句話真的是很棒,他說其實防疫的出發點不是出於恐懼,不是怕我好像今天得到這個病,而是出於愛。
就是我們關懷跟愛我們身邊的家人,所以我們要怎麼保護自己,這個就是我們的起點,這個才是社會幸福的起點,沒有想到我們今天聊疫情聊到了社會幸福,疫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一起共勉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