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11次社宅仍撲空!租不到、買不起年輕世代悲歌

► 住不起世代6

抽11次社宅仍撲空!租不到、買不起年輕世代悲歌

◎ 報導/劉彥萱
◎ 攝影/黃冠瑋
◎ 發佈時間/2025.03.27

台灣社會住宅需求日益增加,但中籤率偏低,導致許多民眾長年抽籤仍無法入住。來自台南、北上工作的蔡先生自2018年起,參與台北市社宅抽籤達11次,始終未能成功。他形容抽籤過程猶如一場「社會實驗」,凸顯台灣社宅供不應求的困境。

根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統計,台北市社宅中籤率平均僅7%,新北市約12%,桃園與台中則為19%。由於台灣社宅採抽籤制,且存量有限,許多候補民眾需排至數百號,最終仍無法等到入住機會。

蘇先生自2018年開始,七年來參與11次的北市社宅抽籤都沒抽中。

▲ 蘇先生自2018年開始,七年來參與11次的北市社宅抽籤都沒抽中。

目前,國內社會住宅主要以抽籤制進行分配,然而卻無法有效掌握實際需求,造成政府無法精準規劃興建量能。對比國外多數先進國家的「輪候制」,政府可透過登記系統掌握需求人口並依序安排入住。因此,台北市都市發展局計劃建置統一登記平台,未來擬採時間與積分排序方式分配社宅資源,並定期更新資料以確保公平性。然而,青年族群對於如何累積積分抱持存疑態度,政策推動仍需進一步溝通與調整。

截至2025年2月底,全台可正式入住的社會住宅僅33,781戶,其中85%由地方政府興建。台北市已累積14,327戶,新北市近6,000戶,反觀中央政府興建的量能相對有限。

雖然政府喊出「8年20萬戶」的社宅政策,在去年底達標,但這數字是包含規劃中與興建中的案件,實際落成並可入住的數量不到四萬戶。內政部近日再提出「2032年50萬戶」的目標,然而,若扣除包租代管政策,實際新建社宅恐僅20至30萬戶,占總體住宅存量約3%,未達理想標準。

從小學廢校改建的明倫社會住宅,當年曾因四萬元租金太貴引起議論。

▲ 從小學廢校改建的明倫社會住宅,當年曾因四萬元租金太貴引起議論。

目前,社會住宅租期一般為6年,青年族群與一般戶在租約期滿後,可能面臨在外租金大幅上漲或無房可住的困境。許多入住社宅的民眾,在租期快結束前開始焦慮,因為現在房價與租金持續攀升,將面臨租不起、也買不起的困境。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指出,台灣住宅自有率雖高達80%,但高房價讓年輕世代無力購屋,導致租屋市場需求急遽上升。國內目前缺乏穩定且可負擔的長租型住宅產品,導致青年族群在租屋與購屋之間陷入困境。

位於信義區的廣慈社宅,生活與休閒機能完善,是全台社宅標竿。

▲ 位於信義區的廣慈社宅,生活與休閒機能完善,是全台社宅標竿。

目前政府已啟動「使用權社宅」試辦計畫,預計將在台北市信義區推出72戶長租型社宅,租期最長可達20年。然而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認為,政府應參考歐洲的「中間型住宅」政策,在不依賴或是少量使用政府補貼的條件下,提供中階民眾經濟可負擔、又不同於傳統租賃和購買的住宅產品,補足現行社宅體系不足的問題。

台灣社會住宅發展落後歐美60年,未來應透過政策改革、擴大興建規模,並建立更完善的租賃市場,以實現真正的居住正義,讓年輕世代不再因高房價與租屋困境,望屋興嘆。

看完整影音報導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內容策展組・多元發展組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