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謝佩穎
◎ 攝影/華子琛・胡瑞麒
◎ 發佈時間/2025.03.27
一個雙薪家庭扣掉生活支出,即使一個月可以存到3萬元,那要存多久才能存到頭期款?那接下來還能計劃生小孩嗎?會不會還完30年貸款也要準備退休了?這些問題可能都是現在年輕家庭的共同痛點。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說:「台灣房地產市場價格真的是非常、非常高」。但他解釋,這個價高是相對的,主要用兩個指標衡量,分別是「住宅負擔能力」、「房價所得比」。房價所得比指的是,一戶中位數住宅對於中位數家戶一年可支配所得之比值。
根據內政部統計,以台北市113年第3季的房價所得比16.60來說,等於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不吃不穿不用」16年,才可買下該地區中位數水準的房屋。六都之中,又以雙北房價最高,桃園市最低,不過全國平均仍有10.82,顯示房價仍維持一定漲幅。
▲ 台南新市區受惠南科發展,房價5年內漲幅達79.6%。(圖/中信房屋提供)
◎ 資料來源/內政部
彭建文以他自己為例,他民國79年大學畢業,當時大學畢業生工作起薪約3萬多,但30年後的今天,大學生畢業薪水平均仍然是3萬多元,但房價卻是漲了好幾倍。根據歷史資料,台灣1998~2002年間台北市房價所得比約5.75倍,現在已經高達16倍。彭建文說,現在的所得成長完全跟不上房價的速度,造成現在嚴重的「買不起」。一般來說,合理的貸款負擔程度為可支配所得的30%,但目前全台唯獨基隆市落在28.19%,其餘縣市都超過30%,負擔程度全台幾乎「一樣慘」,所以以台北市來說,單純用薪水買房幾乎是不太可能。
央行去年第三季出重拳打房,堪稱史詩級般的嚴厲,不僅首次針對有房子、沒房貸族群納管,當時總裁楊金龍更說:「要給投資客一個LESSON(教訓)。」
回過頭來看,央行為何要打房?主因去年八月底,全體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達37.5%,已經接近2009年10月的歷史高點37.9%,而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部門傾斜的情況比2009年更為嚴重。在過往經驗裡,就曾經發生過房地產市場過熱,而引發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案例,例如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滅、2008年的美國次貸風暴。也因為有了警訊,才讓央行在2024年不斷加重力道要澆熄房市的火熱。
▲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認為,租屋市場須透明化做好管理。(圖/華子琛攝)
不過,現在房市真的被澆了一桶冰水之後,卻也不見房價下跌。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認為,現在房市看起來有「冷一點」,但這個「冷」是指去看房子的人變少了,因為貸款金額緊縮,導致很多人自有資金不夠多,沒辦法購屋,的確市場上買氣有降,但房價卻沒有有感下跌。
既然總裁楊金龍都說了,打房效果需要「時間發酵」,不少年輕人更希望的是「等未來房價有機會下修」。彭建文認為,以央行角度來說,當然不希望房價持續飆漲,但即便要下修調整,政府也會希望是「漸進式調整」,不希望是突然大崩盤,否則對社會衝擊太大。
彭建文以美國為例,美國通貨膨脹時,聯準會升息,借錢成本變高,房地產成為「保值性」商品,很多人紛紛進場房地產,反觀近兩年中國大陸、香港,因為疫情後供應鏈斷鏈,加上美中貿易戰,導致房價部分下修,但除了中國、香港之外,其他國家在疫後都沒有出現房市修正狀況,所以政策面來說,不管是金融政策、囤房政策、稅制政策,都沒辦法在短期內有效出現效果,實際在資金浪潮下,要祭出有效的政策工具的確不容易。
彭建文從他的角度出發,他認為有沒有買房子,不代表不能擁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在現在的高物價水準下,反倒政府、企業有責任協助年輕人,提供適當的居住權益,至於買不買房,「倒是沒這麼贊成」。
以美國出租社區(rental community)為例,開發商建出獨立的新社區,全社區只租不賣,不只租金穩定、租期穩定,甚至房屋需要修繕,只需通知房東,就會有工人來修理,甚至部分房屋有自己的後院和車庫。以往擁有一棟這樣的房屋被視為中產階級的榮耀,被稱為「美國夢」,但現在卻不需要花大把錢,就可以透過租屋住進這樣的夢想小屋,滿足手頭不寬裕,但又有居住空間需求的年輕世代。
彭建文表示,雖然台灣物價水平比起其他國家不算太高,但台灣房價高,就一定得讓所得增加;其次,政府一定要讓租屋市場透明化並真正的管理,讓年輕人租的起、住的好。
彭建文認為,台灣如果也參考國外的方式,由開發商興建出租住宅,長期與租屋者形成穩定的長期配合,在現在年輕人沒有非買房不可的壓力之下,房價應會下修調整,讓出租市場、購買市場兩者不產生懸殊,說不定年輕人可先以租代買,等經濟能力有所提升才考慮買房,而不是因為「買不起被迫租屋」。不過彭建文坦言,這部分政府必須下很大的決心及努力,因為政權的改變往往讓政策不一致,就容易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