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王皓宇
◎ 攝影/陳宥翔
◎ 發佈時間/2025.03.27
近期預售屋市場明顯降溫,銷售熱潮逐漸消退,市場轉為觀望態勢。受到政府限貸政策、央行升息以及建材成本上漲的影響,購房者的財務負擔加重,市場交易量大幅縮減。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12月全台預售屋交易量首度跌破5,000件,台中市房市量縮尤為明顯。專家建議購房者應謹慎評估財務壓力,避免盲目入市,而建商則需在定價與銷售策略上更具彈性,以因應房市競爭。
黃先生購買的預售屋正對台中市政府,2022年底開賣,預計2026年中交屋,開案首日即掀起搶購熱潮。
現年32歲的黃先生,在半導體產業擔任工程師,因工作來到台中,並計畫長期定居。他選擇此預售案,除了考量鄰近中科、就業機會充足外,周邊的生活機能、百貨、捷運與未來開發案也是關鍵因素。對於房價預算,他當初評估總價約落在1,000到2,000萬元之間,對房貸與未來生活開銷來說,是比較合理的範圍。然而,在高房價時代,即便是高收入族群,購房仍須精打細算。
「房價這麼高,即使是高收入者,面對房貸壓力仍須謹慎。市場走勢不明朗,大家都會猶豫再三。」黃先生坦言。
▲ 為了緩解高房價的房貸壓力,不少人因付款較具彈性而購買預售屋。
購買預售屋的考量,因人而異。自住者重視生活品質、社區發展與交通便利,投資者則關注增值潛力與租金回報。對另一位屋主黃先生而言,雖以自住為主,但仍期待房價上漲。他購買的南屯建案,雖空間不大,但生活機能齊全。當初選擇預售屋,是因為付款較具彈性,且房價已有一定漲幅。
然而,2024年下半年房市趨於冷清,短期內轉手並不容易。在地房仲也觀察到市場買氣轉弱。台中的房仲業者Wilson說,「2024年6月至9月,全國預售交易戶數從1.6萬筆大幅縮減至7,000筆,知名建案平均一周僅能賣出一戶。相比疫情期間的火熱買氣,現在的市場氛圍已截然不同。」
根據統計,2024年12月全台預售屋交易量不到5,000件,已連續三個月低於6,000件。相比央行打房前的3月至7月,單月交易量平均1.5萬件,房市低潮已成趨勢。央行連番打房,市場買氣降溫,房市鬆動跡象明顯。根據業者統計,六都中台中市調降開價的案件最多,達891件,占全台26%。此外,預售屋的解約潮也悄然浮現,2024年台中各行政區的預售建案解約件數達94件。
▲ 建商建材與人工成本上漲,房價降價空間有限。
建設集團董事長胡偉良認為過去能貸到七、八成的房貸,如今降至五、三成,導致購房者資金壓力大增,無法順利交屋。這種現象尤其影響邊際客群,對於財務較吃緊的買家來說,影響尤甚,「過去建商利潤約30%以上,甚至達50%。但近年來,因建材與人工成本上升,利潤已降至20%左右。因此,即便房市降溫,要再進一步降價仍有難度。」
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指出:「預售市場的關鍵,在於建商財務實力。央行打房後,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建商撐得住,價格仍咬得很緊。但2025年起,全台將迎來每年約10萬戶的預售屋交屋潮,若投資客讓利,將對市場造成競價壓力,可能引發連鎖降價效應。」
預售屋進場時機該如何判斷?購買預售屋,應著眼於未來市場發展,而非僅關注當下走勢。李同榮認為,買成屋是看現在的市場價格與交易量,但買預售屋則要評估3至4年後的市場狀況。預售市場通常領漲亦領跌,因此,不應單憑當前市場氛圍決定是否進場。此波房市修正期預計約持續1年半,跌幅不會過長。對於投資者而言,風險較高的時候,往往也是最佳的進場時機。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房價的起伏牽動無數人的神經。這些數字,最終都將成為許多人肩上的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