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不起世代4 央行打房買盤冬眠,卻不見房價下修

► 新房奴人生4

預售案仍推!央行打炒房買盤冬眠,卻不見房價下修

◎ 報導/謝佩穎
◎ 攝影/華子琛
◎ 發佈時間/2025.03.27

去年(2024)5月,房地產市場出現不少弔詭現象,部分預售案件還未開案,聲勢就先夯爆,甚至有預售案在開賣前兩天,就有民眾前往「排隊」,還自備帳篷、椅子,比搶限量球鞋還要誇張;也有民眾向房仲預約看屋,卻沒想到房仲一次「帶隊」十幾組人一起帶看,賞屋完畢直接當場「喊價競標」,宛如拍賣大會。

很難想像動輒千萬元的房子,可以像買菜般,說買就買,不過這通通都是在央行祭出最嚴厲打房政策「之前」的房市熱絡現象。

TVBS

▲ 房市交易量年減2成,但台北市高房價仍處高檔,降幅有限。(圖/中信房屋提供)

央行2024年9月19日祭出第七波選擇信用管制政策,重挫市場上投資客,不少持有多戶的投資客,恰好碰上預售交屋,自備款成數一差就是好幾百萬元,財務槓桿開太大,最終只能賠售出場。

從第七波信用管制實施以來,將近快半年時間,房市明顯冷卻。根據台灣房屋集團統計內部的成交行情,今年1月、2月交易量年減2成,其中又以高雄、台南降幅最多。 

2025年1~2月價量交易量 年減2成

◎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

房市交易量下滑,買盤進入冬眠,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分析,去年12月追蹤指標建案每週平均來客組數為16組,平均成交組數每周是0.8組,比起2021年6月COVID-19三級警戒的0.9組還少,分數4.22分也是該指標的最底線。

沒人買房也讓新案去化不良、越來越困難,待售建案數愈來愈多。陳炳辰指出,去年12月共有1,073預售案,比前月新增56案,是2024年5月以來新高,不過也因為建商早早規劃布局,卻沒算到央行的這步棋,只好硬著頭皮上場,觀察去年12月仍有不少破百億元的指標案,像是新北市中和區資產活化案「大同新紀元」;而板橋區的「民生新埔」,與淡水區的「和光富邑」、「麗寶鐸藝」都是新成屋建案,戶數均破百戶。

建商改送裝潢和家電,成交萎縮、議價空間仍小

在央行政策尚未鬆綁前題下,預售市場後況不明朗。即便如此,議價空間仍然很低。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在這種時期,建商第一波絕對不是降價,而是先做「促銷」,最常見的就是送裝潢、送家電,對消費者來說比較務實,看起來就像是讓價,但實際上房價卻沒有真正讓利,對建商來說這樣的方式就是「護盤」;另一部分,建商在整體家電採買、發包,也可以用低成本方式取得,操作空間較大也能維持一定利潤。

不過,張旭嵐坦言,目前市場上也有中小型的建商逐漸讓利,以利後續的推案,至於中古屋市場,張旭嵐分析,若個別屋主有換屋、資金需求可能會讓利,但這絕不是現在的行情,絕大部分人仍然對後市有期待,雖然目前市房地產小幅波動,但長線來看仍然是向上趨勢。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認為,信用管制讓投資客退場。

▲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認為,信用管制讓投資客退場。(圖/華子琛攝)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分析,台灣房市原本面臨修正的時期,突然政府提供新青安政策,房市就像被點火般反轉,即便央行去年直接針對非首購族的貸款成數降低、新青安資格嚴審,但房價還是沒辦法馬上修正,主因在於市場上的資金還是太多。

彭建文解釋,市場上的資金熱絡,就像洪水般,而央行的手段只是架高堤防,讓資金不要流入不動產,不過,實際操作面來說,即便不能用房貸方式向金融機構借到錢,仍然有其他方式可以貸到資金。

「對民眾而言,房地產也是一種期待。」彭建文表示,如果大家都覺得未來房價不會漲,甚至會長期下跌,就選擇不賣,但假設市場上有急迫性的資金需求,必須要斷頭出場的話,房價價格失去支撐,就會有感下跌,「只是目前還未到達這樣的水準」,這也是目前房價還沒有明顯修正的原因。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內容策展組・多元發展組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