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觀點/拜登「新中國主義」核心人物:瑞特納、杜如松

作者 黃清龍
發佈時間:2021/07/29 21:05
最後更新時間:2021/07/30 17:22
美國總統拜登。(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半年來,美中關係不僅未見緩和,雙方對立甚至更加激烈;剛剛結束的天津會談,已經做了最佳註解。
 
 
拜登的對中政策,「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被英國《經濟學人》稱為拜登的「新中國主義」。如果拜登真有所謂的「新中國主義」政策,那麼新任印太事務助理國防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和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就是這個政策最重要的規劃與執行者。
 
就在美中天津會談前夕,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25日在飛往新加坡訪問的軍機上,為新任印太事務助理國防部長瑞特納主持就職宣誓。瑞特納此前曾負責國防部「中國工作小組」,他的任命案22日獲得聯邦參議院通過。而在稍早之前,杜如松則發表新書,「長期博弈:中國取代美國的大戰略」,書中指出冷戰結束以來,中國歷時30多年實行取代美國的「大戰略」,並提出了美國的應對策略。
 
杜如松是80後美國新一代的中國通,他的新書引起關注,首先當然是作者身份特殊,他是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這本書因此成為理解拜登對中新思維一個系統性的文本。瑞特納也很年輕,1977年出生,才四十幾歲,他與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白宮內政委員會主席萊斯(Susan Rice),以及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被外界並列為拜登外交國安團隊「五虎將」。拜登對中政策從構想到執行,瑞特納和杜如松都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從他們過去發表的重要文章以及最新出版的書,可一窺目前拜登政府實行的對中政策面貌。
 
 
先談瑞特納。瑞特納曾在拜登副總統時擔任副國安顧問,也曾在國務院中國與蒙古事務辦公室歷練。更早之前,他在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任職,待過拜登在參議員時期國會辦公室,是拜登長期倚重的資深幕僚。拜登就任總統後,今年2月首度視察國防部時,宣布成立國防部「中國工作小組」,檢討美軍面對中國挑戰的戰略方針,便交由瑞特納負責。
 
中國工作小組由來自國防部長辦公室、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等單位的代表共15人組成,小組以4個月時間針對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戰略、科技以及部隊架構和態勢、聯盟以及美中雙邊防禦關係,進行評估和建議,並與跨部門合作夥伴對話,確保政府的中國政策保持一致。瑞特納已完成相關檢討,向防長奧斯汀提交建議。上月,美國媒體引述匿名消息人士報導,美國國防部正考慮在太平洋地區設立永久性的海軍特遣隊,以制衡中國擴張,相關討論便是由中國工作小組主導。
 
拉特納在出任現職前,曾任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執行副總裁兼研究主任,該中心是由坎貝爾聯合創立的,可見兩人淵源之深。兩年前他與坎貝爾聯名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章《中國的覺醒:北京政府如何推翻美國的盤算》,當時二人就已指出自尼克森以來的接觸政策並不成功,美國不應高估自己能對中國作出的影響,而應改變對中政策,探索新的應對之路。
 
兩人文章指出,美中建交以來,美國在經濟方面一直致力使中國的經濟變得更自由,所以六四事件後依然給予「最惠國待遇」,又支持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但中國變得更富有後非但沒有更開放,反而加強中國特色的「國家主導資本主義」的運用,與西方設想的相反。到了現在,美國與西方世界才覺醒,但已經失去壓制中國經濟崛起的槓桿。
 
至於在政治方面,美國一直以為隨著中國變得更富有,國內的既得利益者會對中共施以政治改革的壓力。六四事件後,美國對和平演變依舊有信心,蘇聯倒台後,美國對這套和平演變論更有信心。尤其21世紀科技出現革命性發展後,美國以為互聯網將會瓦解中國的威權統治。想不到中國政府卻反其道而行,非常有效地加強對國民的監控,使得內部變革變得更不可能。2013年,中共內部發表「九號文件」,清楚指出「西方民主」與所謂「普世價值」會對中國造成負面影響,使美方對中國民主化的幻想正式幻滅。
 
在國際體系方面,文章指出,二戰後美國建立了一套世界秩序,冷戰後邀請中國參與其中,希望中國成為世界秩序的重要成員,從而參與世界秩序的維護,即所謂status quo holder and defender。表面上,中國似乎願意承擔這角色,例如參與北韓核談判、活躍於聯合國體系等。但與此同時,中國卻積極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另一套新秩序,例如成立亞投行、高調推廣一帶一路等,都展現出中國想當家作主、取美國而代之的決心。
 
從兩人的文章不難看出,他們完全認同川普政府對中國的定性,差別在於不認為透過中國內部派系挑戰習近平這類行動有實質作用,因為他們知道目前中國的內部監控空前嚴厲,而且國內既得利益者也不見得對習政權不支持。所以他們主張要經由限制中國在國際秩序的影響力,去防止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被顛覆。
 
 
再看杜如松的新書,「長期博弈:中國取代美國的大戰略」,見解幾乎和瑞特納完全一致。杜如松在書中以大量中共領導人講話和文件為依據,得出中國之所以能夠全方位崛興,就是中國在過去約三十餘年「連中三元」(Trifecta),一是「天安門事件」令中國看清中美有難解的意識形態差異,以及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二是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輕取伊拉克海珊,令北京知道美國軍力極具威脅性;三是蘇聯解體提醒北京,美國隨時會把矛頭直指中國。因此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領導人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到習近平的「百年未見之大變局」,歷經30 多年來實行一項削弱美國實力、自主發展、逐漸取代美國在亞洲和全球領導地位的「大戰略」。
 
杜如松認為,美中競爭的本質主要是關於誰將領導亞洲和全球秩序,以及它們可能從這種領導地位中創造什麼樣秩序的競爭,而「在許多地方,這是一個零和遊戲」。書中排除了單邊妥協、討價還價接納或安撫中國的戰略,也不認為透過和平演變或政權更替能夠改變中國的戰略,於是他的結論,「最符合邏輯的剩餘選項就是競爭戰略。」
 
至於美國競爭戰略的重點,杜如松指出就是削弱中國的實力和中國秩序,建立美國實力和秩序的基礎。他主張,「美國的努力應該是不對稱的,並以低於中國推動其秩序建立的成本,去削弱中國秩序的建立。」美國國家利益中心研究員海爾(Paul Heer)說,「如果這本書中所反映的戰略和背後的心態是拜登政府所遵循的,那麼暗示了一種幾乎是敵對的、一種幾乎完全競爭的戰略。」
 
從瑞特納和杜如松的思維可以看出,現今在美國不僅共和黨內,也包括民主黨內,以中青代為主體的鷹派已主宰了美國對中戰略的論述。這一方面是這批在二十世紀後期成熟的年輕一代「中國通」,不像老一輩見過中國衰弱的一面而對中國態度相對溫和,他們本身也沒有與中國經濟利益有太深掛鉤,他們看到的中國是一個國力迅速增長,逐漸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構成挑戰的競爭者,因此是以美國的競爭者、挑戰者的視角來看中國。再者,當然也和習近平近年對香港民主的壓制、對台灣的脅迫、對新疆的惡行有關,讓美國國內任何溫和派都失去了話語權。
 
但關鍵是如何處理一個內部控制嚴密、而且對西方各國既得利益者都有龐大吸引力的經濟體,這是當年蘇聯所沒有的籌碼。目前拜登的制中手法--在川普政府的基礎上,升級為「聯合盟邦」的制中2.0版,背後就有圍堵的意味,表面上似乎很有成效,但德國、法國未必與美國同心,在亞拉非等第三世界國家,美國的影響力也遠遜於中國。拜登的「新中國主義」能否有效壓制中國,顯然還需要時間證明。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緊抓話題熱點,與你討論全球大小事!點我追蹤【TVBS Twitter
 
→擠出小時間,看看大新奇!全新影音品牌上線囉,一起擠看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台美新關係

拜登關鍵政策

#台灣#美國#時間#影響#市場#政府#世界#國安#拜登#科技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黃清龍

獨立媒體人,現任信民兩岸協會理事長﹑POP撞新聞主持人。曾在聯合報﹑首都早報﹑自立晚報﹑自立早報﹑中時晚報﹑中國時報及旺報等不同媒體任職,從助理記者到總編輯﹑社長﹑發行人。對台灣藍綠有深切體會,對兩岸問題有第一手接觸,對美中關係長期關注,希望以博腦佛心(Profession)為台灣公共輿論盡一分力。

看更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673

0.0846

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