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洞察力酒醉警車鳳梨老婆周杰倫首映記者會生肖猴龍天翔統一獅編輯精選
  • 搜尋:

    新研究 結果共1,209筆

  • 醫師「生日當天」別動刀!最新研究指出:致死率提升

    醫師「生日當天」開刀提升致死率?一般來說病人的開刀時間,都是由醫師安排,不過有一項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若選在執刀醫師生日時開刀,病患術後死亡率會提升1.3%,而主要原因可能是,醫師容易受到其他事務干擾,進而無法專注開刀。  
    2020/12/13 17:21
  • 印度抽檢343份血液樣本 72%有新冠肺炎病毒抗體

    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根據3到5月間所蒐集抽檢的血液樣本發現,已有72%的人擁有對抗武漢肺炎病毒抗體,其中無症狀者也擁有抗體。
    2020/12/04 17:33
  • 微塑膠毒害海洋生物後代 中研院發現死亡率增3倍

    流入海洋的塑膠微粒對海洋生物有害,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潮間帶主要生物紋藤壺攝食微塑膠,會使它的下一代死亡率攀升,塑膠愈小、毒性越強,大眾應注意微塑膠對海洋的危害。
    2020/12/04 16:20
  • 搶當白老鼠? 傳金正恩已注射陸製實驗疫苗

    藥廠莫德納公佈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數據,除了有效度達94.1%,還能百分之百預防重症發生。已經向美國FDA申請緊急授權,加上輝瑞藥廠的疫苗,美國官員認為明年六月,能為所有自願接種的美國人施打疫苗。不過現在傳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已經先當白老鼠,施打大陸疫苗。
    2020/12/01 12:40
  • 快訊/登國際期刊! 中研院揪「阿茲海默症」惡化元兇

    過去普遍認為,會得到阿茲海默症的原因,是因為大腦內有2種蛋白質堆積,而中研院最新研究顯示,大腦中蛋白質「TDP-43」,是促使阿茲海默症惡化的關鍵原因,這個突破性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
    2020/11/28 10:20
  • 巴西新冠肺炎疫情回溫 病毒傳染數創5月來新高

    巴西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回溫,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今天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病毒在巴西的有效傳染數為1.30,創5月24日以來新高。
    2020/11/25 10:24
  • 得性病多是年輕人? 最新研究「45歲以上更易感染」

    一般人聽到「性病」,通常都會視它為不潔的疾病,患者對於這情況也常常羞於啟齒就醫,怕引來異樣的眼光。但日前國外最新研究發現,中高齡民眾感染性病的比率已經高於年輕人,尤其是超過45歲以後,更容易感染性病,這項研究結果也顛覆了大家的刻板印象。
    2020/11/24 12:33
  • 莫德納疫苗捷報 將成美經濟關鍵轉機?

    新冠疫情在北半球進入秋冬後捲土重來,不過疫苗的研發此刻也傳出佳音,美國莫德納藥廠16日發布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旗下的新冠疫苗,有效保護力將近95%,比月初宣布疫苗研發有成的輝瑞,有效度90%還要更高!不過藥廠數據通常都會比問世施打後來的高,所以外界估計,這兩款疫苗上市後,有效度大約在6到7成左右,還是足以讓美國股市聞訊勁揚,道瓊工業指數16日收盤逼近3萬點大關,不過CNN財經記者分析認為,接下來2到3個月是市場關鍵期,疫情的起伏,將左右美國經濟是否繼續走入衰退。
    2020/11/17 20:00
  • 海漂垃圾熱點轉為熱帶與極區 台灣面臨危害超過預期

    每年有千萬噸垃圾流入海中,中央研究院最新研究,在考量風阻等因素後,海洋垃圾堆積熱點已變為熱帶與極區,並轉累積至太平洋西岸,意味台灣面臨的海洋垃圾危害較預期來得大。
    2020/11/13 14:29
  • 肌肉量少恐短命 國衛院研究:體溫是關鍵原因

    肌肉量少的「弱雞」當心了,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肌肉量少、衰弱的小鼠由於體溫較低,壽命也明顯比一般小鼠短,呼籲可透過維持肌肉量或加強保暖降低影響,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2020/10/30 18:01
  • 當心啊!塑膠奶瓶泡熱配方奶 恐釋出百萬塑膠微粒

    家中有喝奶的嬰兒得多留意了,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若使用塑膠奶瓶沖泡配方奶,恐怕會釋放出百萬的塑膠微粒,這些微粒往往都在不知不覺中喝下肚,毒物科醫師表示,塑膠微粒的確會再加熱的時候釋放,若有疑慮,建議媽媽們可以使用玻璃奶瓶,降低風險。
    2020/10/28 22:55
  • 美第三高峰 800萬人確診!WHO:瑞德西韋無效

    邁入秋冬,美國新冠疫情也越來越嚴峻,一天新增近6萬個病例,讓美國感染數邁入第三高峰期,中西部尤其嚴重,新增確診占全美約三分之一,包括印第安納、俄亥俄、明尼蘇達等州,住院人數都增加約30%上下。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對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幾乎沒有效用,也無助病患更快復原。
    2020/10/16 20:00
  •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 有家族史發病風險高逾6倍

    全台每年有近2000人主動脈剝離,是常見猝死主因。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逾半數主動脈剝離和遺傳有關,有家族史者,一等親家屬的發病風險比常人高6.82倍,且年紀通常較輕。
    2020/10/15 13:37
  • 失智症剋星! 「銀髮族」養成1習慣預防大腦老化

    你今天運動了嗎?過去研究發現,只要每天步行超過7500步,就能延緩大腦退化2.2年。最新研究更發現,沒有運動習慣者只要開始運動,不論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就能有效活化腦部,預防、減緩發生失智症,尤其對銀髮族的效益更大。
    2020/10/14 11:41
  • 美疫情再拉警報!每天增5萬例.嬌生疫苗喊卡

    歐美邁入秋冬,新冠疫情都有再起的趨勢,在確診、死亡病例最多的美國,上週新增確診比前一週上升11%,其中中西部感染尤其擴散迅速;現在超過30州新增病例都在增加當中,全美每天平均新增約5萬例。美國疫情一直不見大幅趨緩,根據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和哈佛經濟學家卡特勒(David Cutler)發表的最新研究,新冠疫情包括封城和人命、健康的代價,最終將讓美國損失16兆美元,約台幣460兆的天文數字,也是2008年經濟大衰退的四倍。
    2020/10/13 20:00
  • 巴西百貨週年慶不甩防疫 人擠人搶好康

    新冠病毒的威力到底有多強?根據澳洲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手機螢幕、紙鈔、硬幣等等物體表面,最長可以存活到28天之久,在美國還出現數萬名病患即使康復了,卻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忘記事情,類似失智症的後遺症,但全球儘管累積超過3748萬例確診,還是有不少民眾毫不在乎,像是巴西一間百貨公司舉辦週年慶,大家人擠人就是要搶便宜。
    2020/10/12 17:54
  • 新冠病毒殘留時間增長!「手機螢幕」可活28天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表面停留時間比以往更長。澳洲最新研究發現,冠狀病毒在紙幣、手機螢幕和無銹鋼等材質上,殘留時間比先前還更長,可以長達28天,而且還具有傳染力,更形容新冠病毒「極度地強大」。
    2020/10/12 08:27
  • 快訊/國衛院證實 長期暴露「奈米微粒」易肺損傷

    國衛院最新研究,若長期暴露在奈米微粒的環境,像是製作馬桶、磁磚塗層等工人,發現他們體內的氧化壓力上升,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和退化,可能增加肺部功能損傷的風險。
    2020/09/22 09:26
  • 全球最富裕1%人口 碳排量為31億窮人的2倍多

    一項新研究顯示,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造成的碳汙染,是全球另一半最貧窮31億人口的2倍多。
    2020/09/21 20:27
  • 美最新研究! 路面瀝青經高溫照射下恐產生有害汙染

    空氣汙染除了我們一般所知道的工廠排放廢氣、還有汽機車的廢棄之外,現在美國有最新研究發現,其實瀝青也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來源之一,專家指出,像是馬路、房屋所使用的瀝青,經過太陽高溫照射後,會產生前驅物,包含有害汙染物「二次有機氣溶膠」,這也是造成PM2.5的因素之一。
    2020/09/15 23:05
  • 快訊/短期服用類固醇 心臟衰竭風險「高2.4倍」

    根據國衛院發表的最新研究,對象為262萬多位,年齡介於20到64歲民眾,探討曾使用一次短期口服類固醇者,用藥後的情形,發現大約25%曾使用,在一個月後發生消化道出血機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即使沒有慢性病史的患者,短期使用14天以下,也有出現同樣的疾病風險。
    2020/09/15 09:24
  • 香港研究 新冠康復者逾30天糞便仍帶病毒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沒有腸胃不舒服,腸道和糞便也會發現活性病毒長達30天,有導致二次感染的風險,尤其是嬰幼兒和小朋友,染病後大部分部會出現症狀,會成為隱形的高風險傳播源頭之一。
    2020/09/08 21:01
  • 氣候變遷不關你的事? 台灣未來恐水淹5000個小巨蛋面積的土地

    綠色和平發表的最新研究,未來30年若是我們不積極減碳,海平面上升加上風暴潮,台灣可能有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泡水,面積相當於五千個台北小巨蛋,政府現在就得趕緊做防災、減災規劃。
    2020/08/31 23:09
  • 呼吸也會「鉛中毒」? 台大醫推4食物助排毒

    台大最新研究發現,年輕人鉛暴露容易發生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對心血管有不良影響;更可怕的是,高達80%鉛暴露是呼吸、吃下肚的。台大醫院建議,日常飲食多吃含鈣、鐵、鋅、蛋白質以及維生素C食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早晚喝一杯牛奶。
    2020/08/27 09:45
  • 快訊/環團籲「不減碳」 2050年總統府、北車恐遭淹

    極端氣候在各地都造成災情,減碳是刻不容緩議題,環團綠色和平今天甚至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30年後有就是2050年若不積極減碳,台灣將受到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雙重威脅,可能衝擊6都,超過290萬人的居住安全,甚至連總統府、北車等都會被水淹沒。
    2020/08/24 13:24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