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揚明(媒體工作者)
今年底的縣市長選戰將創下一項罕見紀錄,國內兩大黨(民進黨、國民黨)在直轄市長提名作業首次達成默契,全採徵召作業而不辦黨內初選,創下我國1994年直轄市長民選以來,首見的零政黨初選紀錄。
 
儘管加計非直轄市的一般縣市,兩大黨也僅有唯一一場公開的黨內初選,即民進黨正如火如荼舉辦中的屏東縣長初選。提名作業幾乎全靠黨中央選對會獲選策會等決策機制協調後徵召,政黨初選變成了非不得已不辦的選項,似乎與傳統政黨取才邏輯相違背。
正因直轄市初選空間有限,才會發生民進黨內無任所大使林佳龍欲爭取台北市長卻不可得、國民黨內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欲挑戰桃園市長二度遭勸退的戲劇性發展。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藍綠兩大黨竟畏懼起了辦再正常不過的黨內初選?
 先來回顧我國直轄市長民選後萬眾注目的第一戰「1994年台北市長選戰」,民進黨上演最經典的「長(謝長廷)扁(陳水扁)之爭」,根據陳水扁回憶,當時民進黨初選分二階段,第一階段黨員投票及幹部評鑑,第二階段則是民調,謝長廷在第一階段投票結果揭曉後隔天宣布退出初選,並主動表達願擔任扁的競選總幹事,最後,在「長扁合作」下,陳水扁贏了首任民選台北市長,謝長廷也在4年後南征高雄市成功,這場初選成為政壇佳話。
老牌的國民黨當時也辦了初選,由時任青工會副主任的丁守中挑戰官派的現任市長黃大洲,最後丁守中挑戰失利,但之後的1998年、2006年、2014年乃至2018年台北市長黨內初選,丁守中終於在第五度挑戰獲得提名,也是一起政壇勵志故事。
透過公平的初選機制,對內可讓有意願角逐大位的黨員公平競爭,對外可宣揚政見、炒熱選戰議題,對任何政黨理論上是百利無一害。近年最經典的案例,就是1998年以後無緣首都市長的民進黨,2014年透過兩階段民調,黨內推出民調最強的姚文智與無黨籍的柯文哲進行民調整合,最後柯文哲成功出線、翻轉台北。
即使是2018年造起「韓流」的韓國瑜,也是先表態參選國民黨台北市長黨內初選,關鍵時刻再轉戰國民黨高雄市初選,並在民調中擊敗時任立委的陳宜民而獲得提名,更證明了初選會是篩選黨內最強人選的篩子,避免提名人選淪為政黨決策高層的棋子。
近年政壇流行一種說法,初選過度競爭會導致黨內裂痕、破壞團結。事實上,這樣的說法正當性非常薄弱,畢竟在缺乏制度性初選下的「人為取才」,更容易讓有意爭取提名的黨內同志「含恨退讓」,亦不利於黨內團結。
今年這罕見的六都零初選紀錄可能無法改變,但我還是好奇,兩大黨決策高層到底怕什麼?為什麼不願意多辦幾場初選,讓有意願的黨員爭相競逐呢?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今年底的縣市長選戰將創下一項罕見紀錄,國內兩大黨(民進黨、國民黨)在直轄市長提名作業首次達成默契,全採徵召作業而不辦黨內初選,創下我國1994年直轄市長民選以來,首見的零政黨初選紀錄。
儘管加計非直轄市的一般縣市,兩大黨也僅有唯一一場公開的黨內初選,即民進黨正如火如荼舉辦中的屏東縣長初選。提名作業幾乎全靠黨中央選對會獲選策會等決策機制協調後徵召,政黨初選變成了非不得已不辦的選項,似乎與傳統政黨取才邏輯相違背。
正因直轄市初選空間有限,才會發生民進黨內無任所大使林佳龍欲爭取台北市長卻不可得、國民黨內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欲挑戰桃園市長二度遭勸退的戲劇性發展。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藍綠兩大黨竟畏懼起了辦再正常不過的黨內初選?
老牌的國民黨當時也辦了初選,由時任青工會副主任的丁守中挑戰官派的現任市長黃大洲,最後丁守中挑戰失利,但之後的1998年、2006年、2014年乃至2018年台北市長黨內初選,丁守中終於在第五度挑戰獲得提名,也是一起政壇勵志故事。
透過公平的初選機制,對內可讓有意願角逐大位的黨員公平競爭,對外可宣揚政見、炒熱選戰議題,對任何政黨理論上是百利無一害。近年最經典的案例,就是1998年以後無緣首都市長的民進黨,2014年透過兩階段民調,黨內推出民調最強的姚文智與無黨籍的柯文哲進行民調整合,最後柯文哲成功出線、翻轉台北。
即使是2018年造起「韓流」的韓國瑜,也是先表態參選國民黨台北市長黨內初選,關鍵時刻再轉戰國民黨高雄市初選,並在民調中擊敗時任立委的陳宜民而獲得提名,更證明了初選會是篩選黨內最強人選的篩子,避免提名人選淪為政黨決策高層的棋子。
近年政壇流行一種說法,初選過度競爭會導致黨內裂痕、破壞團結。事實上,這樣的說法正當性非常薄弱,畢竟在缺乏制度性初選下的「人為取才」,更容易讓有意爭取提名的黨內同志「含恨退讓」,亦不利於黨內團結。
今年這罕見的六都零初選紀錄可能無法改變,但我還是好奇,兩大黨決策高層到底怕什麼?為什麼不願意多辦幾場初選,讓有意願的黨員爭相競逐呢?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Blueseeds永續生活◢